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成公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成公亮
成公亮 古琴演奏家
原文名 GongLiang CHeng
出生 1940年8月
江蘇宜興
逝世 2015年7月8日
國籍 中國
職業 古琴演奏家
知名作品 《鳳翔千仞》
《遁世操》
《孤竹君》
《忘憂》
《文王操》等

成公亮

(1940年8月-2015年7月8日),古琴演奏家。一九六零年,二十歲的成公亮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附屬中學的古琴專業,五年後,畢業於該學院民族音樂理論作曲系。在其四十餘年的藝術生涯里,中年是人生的秋天,秋天是成熟的季節,是中國詩歌中吟唱得最多的季節。她有着圓潤的格調和豐富的色彩,有着深沉的體驗和鎮定的冥想。她帶着無限的感傷,但又不失天真的心境和平淡的微笑,這一切如果寫成音樂的話,「秋籟」二字是最理想的曲名。成公亮就是秋籟。是文化部頒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掌握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知識和精湛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代表性人物。

2015年7月8日17點39分,成公亮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去世。

人物經歷

成公亮(1940年8月-2015年7月8日),古琴演奏家。一九六零年,二十歲的成公亮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附屬中學的古琴專業,五年後,畢業於該學院民族音樂理論作曲系。在其四十餘年的藝術生涯里,中年是人生的秋天,秋天是成熟的季節,是中國詩歌中吟唱得最多的季節。她有着圓潤的格調和豐富的色彩,有着深沉的體驗和鎮定的冥想。她帶着無限的感傷,但又不失天真的心境和平淡的微笑,這一切如果寫成音樂的話,「秋籟」二字是最理想的曲名。成公亮就是秋籟。是文化部頒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掌握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知識和精湛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代表性人物。

2015年7月8日17點39分,成公亮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去世。

代表作品 《鳳翔千仞》、《遁世操》、《孤竹君》、《忘憂》、《文王操》等

廣陵琴派

成公亮先後師承梅庵琴派大師劉景韶和廣陵派大師張子謙,在演奏技法上更多地繼承了廣陵琴派的風格,這個琴派具有三百年的歷史,善於變換指法。運用這些指法,成公亮把聲音處理得細膩豐富,充分表達內心的情感。

「秋籟」是一張音色柔和的琴,你在聽秋籟時,琴弦發出的聲音,手指在琴弦上滑動的聲音,甚至成公亮隨着旋律起伏呼吸聲,共同構成了完整的音樂,這時你會很真切地感覺到他彈的琴是活生生的。日本當代哲人加滕周一的評價指出了這一特色:他認為成公亮的琴表現了「內心情感的極致」。

打譜工作

古代的琴譜是用漢字偏旁和筆畫組成的「減字譜」,不直接指示聲音,而是一種手法譜。《紅樓夢》八十六回中,賈寶玉看見琴譜中「『大』字旁邊『九』字加一勾,中間又添個『五』」字。」林黛玉解釋說:「這『大』字『九』字是用左手大拇指按琴上的『九徽』,這一勾加『五』字是右手鈎『五弦』,並不是一字,乃是一聲。

成公亮將這種工作視為音樂考古。他認為古琴的記譜方法儘管神秘而疏簡,但卻更能令琴人對原譜加以適度靈活的處理,展現出自己的理解和個性,並重新賦予古譜新的生命。歷經數年,他己打出了《鳳翔千仞》、《遁世操》、《孤竹君》、《忘憂》、《文王操》等古譜,令美妙音樂,穿越千年時空又迴蕩在新現代的時空之中。

長期的打譜工作,不僅加深了成公亮對古琴的理解,也令他摸到了古琴最深厚而沉默的脈搏。一九八九年,他費時半年打出的古曲《文王操》成為電視劇《孔子》的主題曲。一九九七年,同中國交響樂團合作,成公亮演奏的《文王操》再次獲得了古代和現代音樂交融後的新生命和新魅力。

忘憂

「忘憂」是成公亮的一張明代製造的琴,琴如其名。成公亮常常用她彈奏《瀟湘水雲》、《龍朔操》(《昭君怨》)等充滿憂患、怨恨、淒迷和傷感的曲子。前者表現了一位古代君子佇足煙波雲水之間,凝望殘破的河山。後者表現了一位具有深沉遠智的美人,無奈而忍恨地將自己的命運交給歷史去安排,漢家女兒的紅顏,消褪於朔北大漠的風沙之中。展示出古時的君子一樣,在艱辛的生活磨難中,失去了很多個人的自由和家庭的快樂:一個慈父,獨自撫養並教育出了可愛的女兒;他是一個孝子,細心照顧並送走了白髮蒼蒼的老母。

他仿佛命里註定要如此地生活,因為這樣的生活使他體驗和把握了那些曲子的內在品質,鍛煉出愛的精神。他撥動起一根根琴弦,時而深沉,時而悽厲,他把他的生活細細地說給你聽,同時,他的心靈卻在琴弦上得到了升華。那些苦難的事情用琴來訴說,竟充滿了詩意。

秋籟

成公亮最心愛的寶物,一張叫做「秋籟」的古琴,她出生於一千二百八十二年前,唐玄宗開元三年。

「秋籟」意為「秋天的聲音」。這個名字體現了中國一切傳統藝術的哲理:與自然相融合。

成公亮試圖在彈奏中體現這種富有道家意味的精神,因而他的彈奏散發着自由、任性,超越時空的氣息和率真有趣的人情味。儒家往往把琴作為提高道德修養的工具,通過彈琴,使自己的感情和欲望束縛在高尚的道德和理性之中。故《白虎通德論》曰:「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而當社會變得昏暗,道德的內在精神被韁死而虛偽的教條所代替時,相信道家學說的哲人們便會站出來宣布:聖人不必把哀樂之情附着在善惡之中,而應當根據自然和人性的原則流露出一種超越而廣博的情感。故《琴操》認為,當初伏羲造琴,是為了「反其天真」。

這些哲人用琴聲將人們被囚禁心靈呼喚到大自然中去,讓人們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抒發出來,就象春天的花、夏天的風、秋天的雨和冬天的雪。很多經典的琴曲,如《漁樵問答》、《平沙落雁》、《酒狂》、《醉漁唱晚》等等,都體現了道家的精神。

人物評價

德國媒體《法蘭克福評論》(1986年5月10日)評價成公亮彈奏的琴,好像是「從大自然中竊聽來的音響和動靜。」不過,中國人不會把西方人那樣把大自然分析得十分複雜,他們只是簡單地分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甚至只歸結為陰陽兩種性質,因為他們更多地把自然看成是有生命的。於是他們的「竊聽器」--琴,也只有宮、商、角、征、羽五個音,彈出的聲音有高有低,歸結為清、濁兩個對比,這便是《禮記》中記載的舜作「五行之琴」的原理。宇宙的規律告訴人們,最簡單的法則才能帶來最豐富的變化。

視頻

龍朔操 成公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