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拜耳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拜耳法英語:Bayer process)是一種工業上廣泛使用的從鋁土礦生產氧化鋁的化工過程。1887年由奧地利工程師卡爾·約瑟夫·拜耳發明[1],其基本原理是用濃氫氧化鈉溶液氫氧化鋁轉化為鋁酸鈉,通過稀釋和添加氫氧化鋁晶種使氫氧化鋁重新析出,剩餘的氫氧化鈉溶液重新用於處理下一批鋁土礦,實現了連續化生產。今日,世界上95%的鋁業公司都在使用拜耳法生產氧化鋁。

背景

鋁土礦是最重要的一種鋁礦石,其中主要有三種含物質三水鋁石(Al(OH)3)、一水硬鋁石(α-AlO(OH))和勃姆石(γ-AlO(OH))[2],總的含鋁量為40%-75%。此外,還含有針鐵礦赤鐵礦高嶺土(含二氧化硅)和少量的二氧化鈦。 拜耳法的目的就是除去鋁土礦中的等雜質,將幾種含鋁物質轉化為氧化鋁。

發展歷史與前景

1855年法國化學家路易·勒夏特列首先提出了將鋁土礦和碳酸鈉的Na2CO3混合物加熱到1200°C,形成鋁酸鈉,之後將二氧化碳通入鋁酸鈉的溶液產生氫氧化鋁的辦法。1880年代俄國纖維工業需要大量氧化鋁作媒染劑,在聖彼得堡工作的德國化學家卡爾·約瑟夫·拜耳提出了拜耳法並申請了專利,其最重要的改進有兩點,一是發現只要添加氫氧化鋁晶種,氫氧化鋁會從稀釋後的鹼液中慢慢沉澱出來;二是剩餘鹼液可以回收,提高濃度重新處理新的鋁土礦,實現了連續生產。拜耳法提出後不久就取代了勒夏特列的辦法,並和霍爾-埃羅過程連用,極大地提高了鋁的產量。

拜耳法的經濟效益由幾點決定,一是鋁土礦中所含三水鋁石的比例,所含三水鋁石越多,能源的消耗就越小;二是鋁土礦中的鋁硅比例,拜耳法將二氧化硅轉化為水合鋁硅酸鈉,這一過程中損失了氧化鋁和氫氧化鈉,隨着鋁硅含量高的鋁土礦儲量逐漸匱乏,這一過程中損失的氧化鋁和氫氧化鈉也逐漸升高,已有研究者和公司提出了拜耳法結合燒結法的改進方案。此外拜耳法會導致部分氫氧化鈉進入赤泥,給赤泥帶來了強腐蝕性,其PH高達11-12,這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比如2010年匈牙利艾卡煉鋁廠赤泥堆場決堤,儲存的赤泥沖入七個村莊,造成慘劇。

視頻

拜耳法 相關視頻

美國鋁業氧化鋁的生產
氧化鋁的燒結工藝流程有哪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