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掠食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掠食龍屬
圖片來自paleofilescom

掠食龍屬(屬名:Rapetosaurus)意為「惡作劇的蜥蜴」,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末的馬達加斯加,約7000萬年前到6600萬年前。目前只有一個已確認種克氏掠食龍R. krausei)。

如同其他的蜥腳類恐龍,掠食龍是種四足草食性恐龍,牠們的身長被估計可達15公尺。

敘述

掠食龍是種相當典型的泰坦巨龍類恐龍,擁有短而修長的尾巴、非常長的頸部、以及類似大象的巨大身體。掠食龍的頭部類似梁龍科的頭部,有長而狹窄的口鼻部,而鼻孔位於頭頂。掠食龍是種草食性恐龍,而牠們的小型、類似鉛筆的牙齒相當適合撕裂樹上的樹葉,但並不適合咀嚼。

在泰坦巨龍類中,掠食龍的體型相當適中。根據Kristina Curry Rogers的說法,幼年體標本的身長為8公尺,而重量可能略同於ㄧ隻大象。一個成年掠食龍個體的身長可能為15公尺[1],但仍只有牠們的近親阿根廷龍潮汐龍的一半。

地理與年代範圍

大部分的其他蜥腳類恐龍,例如腕龍梁龍,在早白堊紀時期滅絕,只有泰坦巨龍類繼續存活者。泰坦巨龍類在岡瓦納大陸繼續牠們的演化,並在數量與多樣性上變得更多,直到牠們成為該地區晚白堊紀時期的優勢草食性動物。泰坦巨龍類與其他恐龍在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滅亡,約6500萬年前。

發現

克氏掠食龍的化石是首次發現的幾乎完整泰坦巨龍類骨骸,包含頭顱骨在內。牠們的化石有助於澄清某些蜥腳類恐龍的分類爭議,這些爭議已經有百年歷史之久;並且提供其他泰坦巨龍類恐龍重建時的參考,泰坦巨龍類恐龍通常只有發現部分化石。

在2001年,Kristina Curry與凱薩琳·福斯特(Catherine Forster)、在《自然》上發表掠食龍。化石包含一個幼年個體,以及其他三個部份骨骼。

馬達加斯加的挖掘活動

「只有少部份的尾巴骨頭遺失了」
—Kristina Curry Rogers

掠食龍的幾乎完整化石來自於一個幼年個體,以及來自於其他三隻個體的部分骨頭。包含一個部份頭顱骨(正模標本,編號UA 8698)、其他部分頭顱骨、一個只遺失少數尾椎的幼年體骨骸、以及一個不相關的脊椎骨。其中的幼年體骨骸是已發現最完整的泰坦巨龍類骨骸,也是唯一頭部與身體連接的巨龍類標本。

掠食龍的化石發現於馬達加斯加西北部的馬任加盆地,離海港馬任加市不遠處。這些化石是從一個叫做Anembalemba段的砂岩層挖掘出來,該砂岩層屬於梅法拉諾組。該地層的年代屬於晚白堊紀馬斯垂克階,約7000萬年前。

這個挖掘活動是由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團隊,加上當地塔那那利佛大學的協助。團隊的領導者是戴維·克勞斯(David W. Krause),他從1993年開始就在當地挖掘化石。

珍貴的化石

「我們往山坡挖掘,我們挖得越多,就挖掘到更多的骨頭」
—Kristina Curry Rogers

Krause與他的團隊在馬達加斯加的挖掘地點發現了大量的獨特化石。除了恐龍以外,還有魚類青蛙烏龜鱷魚鳥類、以及哺乳類的化石被出土。

重大的發現包含:

  • 瑪君龍的頭顱骨。瑪君龍是種大型肉食性獸腳亞目恐龍,被發現於1996年。瑪君龍與印度阿根廷的物種類似,顯示在晚白堊紀,這些岡瓦納大陸的分裂大陸之間有大型陸橋;比原先認為的年代還晚。對有可能的是南美洲南極洲之間曾有大型陸橋,允許動物通過,並通往印度馬達加斯加
  • 在瑪君龍的身上也發現了同種恐龍的牙齒痕跡,使牠們成為第一個有同類相食的恐龍。
  • 惡龍是種新發現的獸腳類恐龍,擁有非常特別的牙齒,筆直地從上下頜延伸出來。
  • 發現了一個7000萬年前的古老有袋類牙齒。當有袋類在北半球首次演化出現時,馬達加斯加已經被水隔開,而該保目前並沒有任何存活的有袋類動物。這形成一個看法,認為動物的棲息地可能以某種方式跨越浩瀚的水體。

相關分類

「最讓研究這些動物的古生物學家感到挫折的是,我們並不清楚泰坦巨龍類頭顱骨的長相」
—Kristina Curry Rogers

泰坦巨龍類是蜥腳下目中成員最多的生物群,但牠們的化石紀錄卻很少。其他的蜥腳類生物群,即使是小型科如腕龍科,也發現了更完整的化石。在發現掠食龍以前,有30個左右的屬僅有少數骨頭、部分骨骸、或是頭顱骨作為代表。發現於1887年的泰坦巨龍屬,也僅發現一個部份頭顱骨。

這種狀況造成難以決定泰坦巨龍類不同屬之間的關係,或是泰坦巨龍類與其他高演化程度生物群之間的關係,例如大鼻龍類(包含泰坦巨龍類、納摩蓋吐龍科、腕龍科)。泰坦巨龍類成為「無法分類物種集中地」,有許多屬的狀況為分類未定,因為不夠資訊可以將牠們作更進一步的分類。

類似梁龍的頭顱骨證實了泰坦巨龍類頭顱骨比過去所認為的更多變化性。大部分古生物學家認為泰坦巨龍類擁有箱形頭顱骨,鼻孔位於側邊,類似梁龍。這特徵允許某些屬根據類似梁龍的頭顱骨,而被分類於大鼻龍類,而非梁龍科,例如非凡龍納摩蓋吐龍與其他的納摩蓋吐龍科

對於頭顱骨其他部分與身體的研究也確認了原先的推測:泰坦巨龍類與腕龍科最為接近。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Rich Lane的說法:「發現這種恐龍特別讓人興奮,因為牠們確認了泰坦巨龍類與腕龍科之間的關係,這關係之前只能依靠推測」。

掠食龍的完整骨骸也成為泰坦巨龍類從有限化石重建時的參考。這也是泰坦巨龍科估計體型時的新修正基準。

分類

克氏掠食龍是在2001年8月由任職於明尼蘇達自然博物館麥考列斯特學院的Kristina Curry Rogers與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解剖學系的凱薩琳·福斯特所敘述,並公佈於科學期刊《自然》上;Rogers當時為福斯特指導的畢業學生。

掠食龍屬於納摩蓋吐龍科,屬於泰坦巨龍類

詞源

掠食龍的屬名為RapetosaurusRapeto馬拉加西神話中的惡作劇巨人,類似北美洲傳說中的伐木巨人Paul Bunyan,而sauros則是希臘文中的蜥蜴。而掠食龍的種名krausei來自於挖掘團隊的領導者戴維·克勞斯(David W. Krause)。

參考文獻

  1. Montague, R. Estimates of body size and geological time of origin for 612 dinosaur genera (Saurischia, Ornithischia). Florida Scientist. 2006, 69 (4): 243–257 [2008-06-09]. [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