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唐書·列傳·卷六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唐書·列傳·卷六十出自《新唐書》,此書是北宋時期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合撰的一部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斷代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全書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紀10卷,志50卷,表15卷,列傳150卷。《新唐書》前後修史歷經17年,於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1]

原文

哥舒高封

  哥舒翰,其先蓋突騎施酋長哥舒部之裔。父道元,為安西都護將軍、赤水軍使, 故仍世居安西。翰少補效轂府果毅,家富於財,任俠重然諾,縱蒱酒長安市。年四 十餘,遭父喪,不歸。不為長安尉所禮,慨然發憤,遊河西,事節度使王倕。倕攻 新城,使翰經略,稍知名。又事王忠嗣,署衙將。翰能讀《左氏春秋》、《漢書》, 通大義。疏財,多施予,故士歸心。為大斗軍副使,佐安思順,不相下。忠嗣更使 討吐蕃,副將倨見,翰怒,立殺之,麾下為股抃。遷左衛郎將。

  吐蕃盜邊,與翰遇苦拔海。吐蕃枝其軍為三行,從山差池下,翰持半段槍迎擊, 所向輒披靡,名蓋軍中。擢授右武衛將軍,副隴右節度,為河源軍使。先是,吐蕃 候積石軍麥熟,歲來取,莫能禁。翰乃使王難得、楊景暉設伏東南谷。吐蕃以五千 騎入塞,放馬褫甲,將就田,翰自城中馳至鏖斗,虜駭走,追北,伏起,悉殺之, 只馬無還者。翰嘗逐虜,馬驚,陷於河,吐蕃三將欲刺翰,翰大呼,皆擁矛不敢動, 救兵至,追殺之。翰有奴曰左車,年十六,以膂力聞。翰工用槍,追及賊,擬槍於 肩,叱之,賊反顧,翰刺其喉,剔而騰之,高五尺許,乃墮,左車即下馬斬其首, 以為常。

  會忠嗣被罪,帝召翰入朝,部將請齎金帛以救忠嗣,翰但齎朴裝,曰:「使吾 計從,奚取於是?不行,用此足矣。」翰至,帝虛心待,與語,異之,拜鴻臚卿, 為隴右節度副大使。翰已謝,即極言忠嗣之枉。帝起入禁中,翰叩頭從帝,且泣。 帝寤,為末貸其罪,忠嗣不及誅。朝廷稱其義。

  逾年,築神威軍青海上,吐蕃攻破之。更築於龍駒島,有白龍見,因號應龍城。 翰相其川原宜畜牧,謫罪人二千戍之,由是吐蕃不敢近青海。天寶八載,詔翰以朔 方、河東群牧兵十萬攻吐蕃石堡城。數日未克,翰怒,捽其將高秀岩、張守瑜,將 斬之。秀岩請三日期,如期而下。遂以赤嶺為西塞,開屯田,備軍實。加特進,賜 賚彌渥。十一載,加開府儀同三司。

  翰素與安祿山、安思順不平,帝每欲和解之。會三人俱來朝,帝使驃騎大將軍 高力士宴城東,翰等皆集。詔尚食生擊鹿,取血瀹腸為熱洛河以賜之。翰母,于闐 王女也。祿山謂翰曰:「我父胡,母突厥;公父突厥,母胡。族類本同,安得不親 愛?」翰曰:「諺言『狐向窟嗥,不祥』,以忘本也。兄既見愛,敢不盡心。」祿 山以翰譏其胡,怒罵曰:「突厥敢爾!」翰欲應之,力士目翰,翰托醉去。

  久之,進封涼國公,兼河西節度使。攻破吐蕃洪濟、大莫門等城,收黃河九曲, 以其地置洮陽郡,築神策、宛秀二軍。進封西平郡王,賜音樂、田園,又賜一子五 品官,裨將賞拜有差。宰相楊國忠惡祿山,白髮其反狀,故厚結翰。俄進太子少保。 翰耆酒,極聲色,因風痹,體不仁。既疾廢,遂還京師,闔門不朝請。

  十四載,祿山反,封常清以王師敗。帝乃召見翰,拜太子先鋒兵馬元帥,以田 良丘為軍司馬,蕭昕為判官,王思禮、鉗耳大福、李承光、高元盪、蘇法鼎、管崇 嗣為屬將,火拔歸仁、李武定、渾萼、契苾寧以本部隸麾下,凡河、隴、朔方、奴 刺等十二部兵二十萬守潼關。師始東,先驅牙旗觸門,墮注旄,乾折,眾惡之。天 子御勤政樓臨送,詔翰以軍行,過門毋下,百官郊餞,旌旗亘二百里。翰惶恐,數 以疾自言,帝不聽。然病痼不能事,以軍政委良丘,使王思禮主騎,李承光主步。 三人爭長,政令無所統一,眾攜弛,無斗意。明年,進拜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 平章事。祿山遣子慶緒攻關,翰擊走之。

  始,安思順度祿山必反,嘗為帝言,得不坐。翰既惡祿山,又怨思順。及是, 知重兵在己,有所論請,天子重違,因偽為賊書遺思順者,使關邏禽以獻。翰因疏 七罪,請誅之。有詔思順及弟元貞皆賜死,徙放其家。國忠始懼。或說翰曰:「祿 山本以誅國忠故稱兵,今若留卒三萬守關,悉精銳度滻水誅君側,此漢挫七國計也。」 思禮亦勸翰。翰猶豫未發,謀頗露。國忠大駭,入見帝曰:「兵法,安不忘危。大 兵在潼關而無後殿,萬有一不利,京師危矣。」即募牧兒三千人,日夜訓練,以劍 南列將分統之。又募萬人屯灞上,使腹心杜乾運為帥。翰疑圖己,表請乾運兵隸節 下,因詭召乾運計事者,至軍,即斬首梟牙門,並其軍。國忠愈恐,謂其子曰: 「吾無死所矣!」然翰亦不自安,又謀久不決。數奏言:「祿山雖竊據河朔,不得 人心,請持重以敝之,待其離隙,可不血刃而禽。」賊將崔乾祐守陝郡,仆旗鼓, 羸師以誘戰。覘者曰:「賊無備,可圖也。」帝信之,詔翰進討。翰報曰:「祿山 習用兵,今始為逆,不能無備,是陰計誘我。賊遠來,利在速戰。王師堅守,毋輕 出關,計之上也。且四方兵未集,宜觀事勢,不必速。」

  當是時,祿山雖盜河、洛,所過殘殺,人人怨之,淹時月不能進尺寸地。又郭 子儀、李光弼兵益進,取常山十數郡。祿山始悔反矣,將還幽州以自固。而國忠計 迫,謬說帝趣翰出潼關復陝、洛。時子儀、光弼遙計曰:「翰病且耄,賊素知之, 諸軍烏合不足戰。今賊悉銳兵南破宛、洛,而以餘眾守幽州,吾直搗之,覆其巢窟, 質叛族以招逆徒,祿山之首可致。若師出潼關,變生京師,天下怠矣。」乃極言請 翰固關無出軍。而帝入國忠之言,使使者趣戰,項背相望也。翰窘不知所出。六月, 引而東,慟哭出關,次靈寶西原,與乾祐戰。由關門七十里,道險隘,其南薄山, 北阻河,賊以數千人先伏險。翰浮舟中流以觀軍,謂乾祐兵寡,易之,促士卒進, 道岨無行列。賊乘高頹石下擊,殺士甚眾。翰與良丘登北阜,以軍三萬夾河鳴鼓, 思禮等以精卒居前,余軍十萬次之。乾祐為陣,十十五五,或卻或進,而陌刀五千 列陣後。王師視其陣無法,指觀嗤笑,曰:「禽賊乃會食。」

  及戰,乾祐旗少偃,如欲遁者,王師懈,不為備。伏忽起薄戰,皆奮死斗。翰 以氈蒙馬車,畫龍虎,飾金銀爪目,將駭賊,掎戈矢逐北。賊負薪塞路,順風火其 車,熛焱熾突,騰煙如夜,士不復相辨,自相鬥殺,屍血狼籍,久乃悟。又棄甲奔 山谷及陷河死者十一二。有糧艘百餘,軍爭濟,艘輒沉,至縛矛盾乘以度,喧叫振 天地。賊乘之,奔潰略盡。始,斗門有三塹,廣二丈,深一丈,士馬奔籥相壓迮, 少選塹平,後至者踐之以入。

  既敗,翰引數百騎絕河還營,羸兵裁八千,至潼津,收散卒復守關。乾祐進攻, 於是火拔歸仁等紿翰出關,翰曰:「何邪?」曰:「公以二十萬眾,一日覆沒,持 是安歸?公不見高仙芝等事乎?」翰曰:「吾寧效仙芝死,汝舍我。」歸仁不從, 執以降賊,械送洛陽,京師震動,由是天子西幸。祿山見翰責曰:「汝常易我,今 何如?」翰俯伏謝罪曰:「陛下撥亂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門,來瑱在河南, 魯炅在南陽,臣為陛下以尺書招之,三面可平。」祿山悅,即署司空、同中書門下 平章事。執火拔歸仁,曰:「背主忘義,吾不爾容。」斬之。翰以書招諸將,諸將 皆讓翰不死節。祿山知事不可就,囚之。東京平,安慶緒以翰度河。及敗,乃殺之。

  翰為人嚴,少恩。軍行未嘗恤士饑寒,有啗民椹者,痛笞辱之。監軍李大宜在 軍中,不治事,與將士樗蒱、飲酒、彈箜篌琵琶為樂,而士米籺不饜。帝令中人袁 思藝勞師,士皆訴衣服穿空,帝即斥御服余者,制袍十萬以賜其軍,翰藏庫中,及 敗,封鐍如故。

  先是,有客梁慎初遺翰書,請壁勿戰以屈賊,翰善之,奏為左武衛胄曹參軍, 留幕府。及翰與國忠貳,慎初曰:「難將作矣。」乃遁去。翰失守,華陰、馮翊、 上洛郡官吏皆潰。帝遣劍南將劉光庭等將新募兵萬餘人往助翰,未至而翰被縛雲。 其後贈太尉,諡曰武愍。

  子曜,字子明。八歲,玄宗召見華清宮,擢尚輦奉御。累遷光祿卿。以翰陷賊, 哀憤號慟,故吏裴冕、杜鴻漸等見之嘆息。李光弼討河北,曜請行,拜鴻臚卿,為 光弼副。降安太清、救宋州有功,改殿中監,襲封,為東都鎮守兵馬使。德宗立, 召為左龍武大將軍。李希烈陷汝州,以周晃為偽刺史。詔拜曜東都、汝州行營節度 使,將鳳翔、邠寧、涇原、奉天、好畦兵萬人討希烈。帝召見,問曰:「卿治兵孰 與父賢?」對曰:「先臣,安敢比。但斬長蛇,殪封豕,然後待罪私室,臣之願也。」 帝曰:「爾父在開元時,朝廷無西憂;今朕得卿,亦不東慮。」及行,帝祖通化門。 是日,牙乾折。時以翰出師已如此,而斬持旗者,卒以敗,今曜復爾,人憂之。曜 擊賊,收汝州,禽晃以獻,斬其將二人。希烈退保許州。詔城襄城,曜以疲人版築 不如按甲持重以挫之,帝不許。有詔督戰。曜進次潁橋,雷震軍中七馬斃,曜懼, 還屯襄城。希烈遣眾萬人縱火攻柵,殪人於塹以薄壘,曜苦戰破之。居數月,希烈 自率兵三萬圍曜,築甬道屬城,矢集如雨。帝遣神策將劉德信以兵三千援之,又詔 河南都統李勉出兵相掎角。勉以「希烈在外,許守兵少,乘虛襲之,希烈自解」, 乃遣部將與德信趨許,未至,有詔切讓,使班師。德信等惶惑還,軍無斥候,至扈 澗,為賊設伏詭擊,死者殆半,器械輜重皆亡。德信走汝州。勉恐東都危,使將李 堅華以兵四千往守,賊梗道,不得入。汴兵沮,襄城圍益急。帝乃詔普王以荊、襄、 江西、鄂、沔之師討蔡州,詔涇原節度使姚令言救襄城。未行,京師亂,帝幸奉天。 襄城陷,曜走洛陽。會母喪,奪為東都畿、汝節度使。遷河南尹。曜拙於統御,而 銳殺戮,士畏而不懷。貞元元年,部將叛,夜焚河南門,曜挺身免。帝以汴州刺史 薛珏代之,召入為鴻臚卿。終右驍衛上將軍,贈幽州大都督。子七人,俱以儒聞。 峘,茂才高第,有節概。崿、嵫、屺皆明經擢第。

  高仙芝,高麗人。父舍雞,初以將軍隸河西軍,為四鎮校將。仙芝年二十餘, 從至安西,以父功補游擊將軍。數年,父子並班。仙芝美姿質,善騎射,父猶以其 儒緩憂之。初事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等,不甚知名。後事夫蒙靈察,乃善遇之。 開元末,表為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

  小勃律,其王為吐蕃所誘,妻以女,故西北二十餘國皆羈屬吐蕃。自仁琬以來 三討之,皆無功。天寶六載,詔仙芝以步騎一萬出討。是時步兵皆有私馬自隨,仙 芝乃自安西過撥換城,入握瑟德,經疏勒,登蔥嶺,涉播密川,遂頓特勒滿川,行 凡百日。特勒滿川,即五識匿國也。仙芝乃分軍為三,使疏勒趙崇玼自北谷道、撥 換賈崇瓘祐自赤佛道、仙芝與監軍邊令誠自護蜜俱入,約會連雲堡。堡有兵千餘。 城南因山為柵,兵九千守之。城下據婆勒川。會川漲,不得度,仙芝殺牲祭川,命 士人齎三日備集水涯,士不甚信。既涉,旗不沾,韉不濡。兵已成列,仙芝喜,告 令誠曰:「向吾方涉,賊擊我,我無類矣。今既濟而陣,天以賊賜我也。」遂登山 挑戰,日未中,破之。拔其城,斬五千級,生禽千人,馬千餘匹,衣資器甲數萬計。 仙芝欲遂深入,令誠懼,不肯行。仙芝留羸弱三千使守,遂引師行。三日,過坦駒 嶺,嶺峻絕,下四十里。仙芝恐士憚險不敢進,乃潛遣二十騎,衣阿弩越胡服來迎, 先語部校曰:「阿弩越胡來迎,我無慮矣。」既至,士不肯下,曰:「公驅我何去?」 會二十人至,曰:「阿努越胡來迎,已數娑夷橋矣。」仙芝即陽喜,令士盡下。娑 夷河,弱水也。既行三日,越胡來迎。明日,至阿弩越城。遣將軍席元慶以精騎一 千先往,謂小勃律王曰:「不窺若城,吾假道趨大勃律耳。」城中大酋領皆吐蕃腹 心,仙芝密令元慶曰:「若酋領逃者,弟出詔書呼之,賜以繒彩,至,皆縛以待我。。」 元慶如言。仙芝至,悉斬之。王及妻逃山穴,不可得,仙芝招喻,乃出降,因平其 國。急遣元慶斷娑夷橋,其暮,吐蕃至,不克度。橋長度一箭所及者,功一歲乃成。 八月,仙芝以小勃律王及妻自赤佛道還連雲堡,與令誠俱班師。於是拂菻、大食諸 胡七十二國皆震懾降附。

  仙芝遣判官王庭芬奏捷京師。軍至河西,靈察怒,不迎勞。既見,罵曰:「高 麗奴,于闐使爾何從得之?」仙芝懼,且謝曰:「中丞力也。」又曰:「焉耆鎮守 使、安西副都護、都知兵馬使,皆何從得之?」答曰:「亦中丞力也。」靈察曰: 「審若此,捷書不待我而敢即奏,何邪?奴當斬,顧新立功,故貸爾。」仙芝不知 所為。令誠密言狀於朝,且曰:「仙芝立功而以憂死,後孰為朝廷用者?」帝乃擢 仙芝鴻臚卿、假御史中丞,代靈察為四鎮節度使,而詔靈察還,靈察懼。仙芝朝夕 見,輒趨走,靈察益慚。副都護程千里、衙將畢思琛、行官王滔康懷順陳奉忠等皆 嘗譖仙芝於靈察者。既視事,呼千里嫚罵曰:「公面雖男兒,而心似婦女,何邪?」 謂琛曰:「爾奪吾城東千石種田,憶之乎?」對曰:「公見賜者。」仙芝曰:「爾 時吾畏汝威,豈憐汝而賜邪?」又召滔,欲捽辱。良久,皆釋,曰:「吾不恨矣。」 由是舉軍安之。俄加左金吾衛大將軍,與一子五品官。

  九載,討石國,其王車鼻施約降,仙芝為俘獻闕下,斬之,由是西域不服。其 王子走大食,乞兵攻仙芝於怛邏斯城,以直其冤。仙芝為人貪,破石,獲瑟瑟十餘 斛、黃金五六橐駝、良馬寶玉甚眾,家貲累鉅萬。然亦不甚愛惜,人有求輒與,不 問幾何。尋除武威太守,代安思順為河西節度使,群胡固留思順,更拜右羽林軍大 將軍,封密雲郡公。祿山反,榮王為元帥,仙芝副之,領飛騎、彍騎及朔方等兵, 出禁財募關輔士五萬,繼封常清東討。帝御勤政樓,引榮王受命,宴仙芝以下。帝 又幸望春亭勞遣,詔監門將軍邊令誠監軍。次陝郡,而常清敗還。仙芝急,乃開太 原倉,悉以所有賜士卒,焚其餘,引兵趨潼關。會賊至,甲仗資糧委於道,彌數百 里。既至關,勒兵繕守具,士氣稍稍復振。賊攻關不得入,乃引還。

  初,令誠數私於仙芝,仙芝不應,因言其逗撓狀以激帝,且云:「常清以賊搖 眾,而仙芝棄陝地數百里,朘盜稟賜。」帝大怒,使令誠即軍中斬之。令誠已斬常 清,陳屍於蘧祼。仙芝自外至,令誠以陌刀百人自從,曰:』大夫亦有命。」仙芝 遽下,曰:「我退,罪也,死不敢辭。然以我為盜頡資糧,誣也。」謂令誠曰: 「上天下地,三軍皆在,君豈不知?」又顧麾下曰:「我募若輩,本欲破賊取重賞, 而賊勢方銳,故遷延至此,亦以固關也。我有罪,若輩可言;不爾,當呼枉。」軍 中咸呼曰:「枉!」其聲殷地。仙芝視常清屍曰:「公,我所引拔,又代吾為節度, 今與公同死,豈命歟!」遂就死。

  封常清,蒲州猗氏人。外祖教之讀書,多所該究。然孤貧,年過三十,未有名。 夫蒙靈察為四鎮節度使,以高仙芝為都知兵馬使。嘗出軍,奏傔從三十餘人,衣褷 鮮明,常清慨然投牒請豫。常清素瘠,又腳跛,仙芝陋其貌,不納。明日復至,仙 芝謝曰:「傔已足,何庸復來?」常清怒曰:「我慕公義,願事鞭靮,故無媒自前, 公何見拒深乎?以貌取士,恐失之子羽。公其念之。」仙芝猶未納,乃日候門下, 仙芝不得已,竄名傔中。

  會達奚諸部叛,自黑山西趣碎葉,有詔邀擊。靈察使仙芝以二千騎追躡。達奚 行遠,人馬疲,禽馘略盡。常清於幕下潛作捷布,具記井泉次舍、克賊形勢謀略, 條最明審。仙芝取讀之,皆意所欲出,乃大駭,即用之。軍還,靈察迎勞,仙芝已 去奴襪帶刀,而判官劉眺、獨孤峻爭問:「向捷布誰作者?公幕下安得此人?」答 曰:「吾傔封常清也。」眺等驚,進揖常清坐,與語,異之,遂知名。以功授疊州 戍主,仍為判官。仙芝破小勃律,代靈察為安西節度使,常清以從戰有勞,擢慶王 府錄事參軍事,為節度判官。仙芝征討,常知後務。常清才而果,胸無疑事。仙芝 委家事於郎將鄭德詮,其乳母子也,威動軍中。常清嘗自外還,諸將前謁。德詮見 常清始貴,易之,走馬突常清騶士去。常清命左右引德詮至廷中,門輒閉,因離席 曰:「吾起細微,中丞公過聽,以主留事,郎將安得無禮?」因叱曰:「須暫假郎 將死,以肅吾軍。」因杖死,以面仆地曳出之。仙芝妻及乳母哭門外救請,不能得, 遽以狀白仙芝,仙芝驚,及見常清,憚其公,不敢讓。常清亦不謝。會大將有罪, 又殺二人,軍中莫不股慄。仙芝節度河西,復請為判官。久之,擢安西副大都護、 安西四鎮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未幾,改北庭都護,持節伊西節度使。常清性勤 儉,耐勞苦,出軍乘騾,私廄裁二馬,賞罰分明。

  天寶末入朝,而安祿山反,帝引見,問何策以討賊。常清見帝憂,因大言曰: 「天下太平久,人不知戰。然事有逆順,勢有奇變,臣請馳至東京,悉府庫募驍勇, 挑馬箠度河,計日取逆胡首以獻闕下。」天子壯之。明日,以常清為范陽節度副大 使,乘驛赴東京。常清募兵得六萬人,然皆市井庸保,乃部分旗幟,斷河陽橋以守。 賊移書平原,令太守顏真卿以兵七千防河。真卿馳使司兵參軍事李平入奏。常清取 平表發視,即倚帳作書遺真卿,勸堅守,且傳購祿山檄數十函與之,真卿得,以分 曉諸郡。祿山度河,陷滎陽,入罌子谷,先驅至葵園。常清使驍騎拒之,殺拓羯數 十百人。賊大軍至,常清不能御,退入上東門,戰不利。賊鼓而進,劫官吏。再戰 於都亭驛,又不勝,引兵守宣仁門,復敗。乃自提象門出,伐大木塞道以殿,至谷 水,西奔陝。語高仙芝曰:「賊銳甚,難與爭鋒。潼關無兵,一夫奔突則京師危, 不如急守潼關。」仙芝從之。

  敗書聞,帝削常清官,使白衣隸仙芝軍效力。仙芝使衣黑衣監左右部軍。及邊 令誠以詔書至,示之,常清曰:「吾所以不死者,恐污國家節,受戮賊手。今死乃 甘心。」

  始,常清敗,徑入關,欲見上陳討賊事。至渭南,有詔赴潼關。常清憂懼,為 表以謝,且言:「自東京陷,三遣使表論成敗,不得對。」又言:「臣死後,望陛 下無輕此賊,則社稷安。」至是臨刑,以表授令誠而死。人多哀之。

  贊曰:祿山裒百斗驍虜,乘天下忘戰,主德耄勤,故提戈內噪,人情崩潰。常 清乃驅市人數萬以嬰賊鋒,一戰不勝,即奪爵土。欲入關見天子論成敗事,使者三 輩上書,皆不報,回斬於軍。仙芝棄陝守關,遏賊西勢,以喪地被誅。玄宗雖為左 右蒙瞽,然荒奪其明亦甚矣。卒使叛將得藉口,執翰以降賊。嗚呼,非天熟其惡, 使亂四海,舉黔首而殘之邪!彼二將奚誅焉?

譯文

哥舒翰的祖先是突騎施酋長哥舒部的後代。他的父親是哥舒道元,任安西都護將軍、赤水軍使,因此仍然世代住在安西。哥舒翰少年時任效轂府果毅官,家裡非常富有,行俠義重承諾,在長安街上隨意賭博喝酒。四十多歲時,父親去世了,也不回去。因為沒受到長安縣縣尉的禮遇,激動發憤,跑到河西,在節度使王亻垂的手下辦事。王亻垂進攻新城,派哥舒翰指揮,略有了點名氣。後又在王忠嗣的手下辦事,被任命為衙將。哥舒翰能讀懂《左氏春秋》、《漢書》,精通主要內容。不重錢財,常贈送、獎賞兵將,所以兵將都向着他。後任大斗軍副使,輔佐安思順,兩人互不服氣。王忠嗣又派他去討伐吐蕃,副將見面時很傲慢,哥舒翰發怒了,立刻殺死了他,部下都害怕了。後升任左衛郎將。

  吐蕃進犯邊境,與哥舒翰在苦拔海遭遇。吐蕃把軍隊分成三行,從山上參差不齊地衝下來,哥舒翰手持半截矛迎戰,所到之處敵軍都敗逃了,名聲在全軍中數第一。後被提升為武衛將軍、隴右節度副使、河源軍使。此前,吐蕃每年等積石軍的麥子熟了,就來收割,沒人能夠禁止。哥舒翰派王難得、楊景暉在東南山溝里埋伏。吐蕃派五千名騎兵進入境內,放馬解甲,準備下田割麥,哥舒翰從城中飛馬前來進攻,吐蕃軍受驚逃跑,追擊時,伏兵殺出,將敵兵全部殺死了,沒有一名騎兵逃回去。哥舒翰有次追擊敵軍,戰馬受驚,陷到河裡,吐蕃三位將領想刺殺他,他大吼一聲,敵將都持矛不敢動手,救兵來了,追上把他們都殺死了。

  哥舒翰有名家奴叫左車,十六歲,因力氣大有名。哥舒翰擅長使用矛,追上敵人後,把矛對準他的肩上,大吼一聲,敵人回頭看,哥舒翰就刺中他的咽喉,把他挑起來,騰空有五尺多高,才落下來,左車就下馬割下他的頭,成了慣例。

  遇上王忠嗣被治罪,皇帝召哥舒翰進京朝拜,部下將領請求帶錢財去救王忠嗣,哥舒翰只帶行裝,說道「:如果我的計謀成功了,哪裡需要錢財?如果不成功,有行裝就夠了。」哥舒翰到朝廷朝拜,皇帝不帶成見地接見他,和他談話,認為他不尋常,任命他為鴻臚卿、隴右節度副大使。哥舒翰謝恩後,就極力說王忠嗣受冤枉。皇帝起身去宮中,哥舒翰跟着皇帝磕頭,並且哭了。皇帝醒悟了,將王忠嗣貶官免死,王忠嗣沒被殺頭,朝官們都稱讚他仗義。

  過了一年,他在青海湖邊築神威軍,吐蕃攻破了它。他又在龍駒島築城,當時有白龍出現過,因此稱這城為應龍城。

  哥舒翰觀察當地河流和土地適宜畜牧,就派兩千名罪犯去駐守,從此吐蕃不敢接近青海湖。天寶八年(749),有詔命哥舒翰率朔方、河東群牧兵十萬名攻打吐蕃石堡城。幾天沒攻下,哥舒翰發怒了,打了部將高秀岩、張守瑜,要殺他們,高秀岩請求給三天時間,按期攻下了它。

  於是將赤嶺作為西部邊塞,進行屯田,準備軍需品。加封為特進官,賞賜更豐厚了。天寶十一年(752),又加封為開府儀同三司。

  哥舒翰一貫和安祿山、安思順合不來,皇帝常想讓他們和解。遇上他們三人都來朝拜,皇帝就派驃騎大將軍高力士在城東設宴,哥舒翰等都去了。有詔命尚食生殺鹿,用血煮湯做熱洛何賞給他們吃。哥舒翰的母親是于闐國王的女兒。安祿山對哥舒翰說「:我們的父親是胡人,母親是突厥人;您父親是突厥人,母親是胡人。種族都一樣,怎能不友好呢?」哥舒翰說「:俗話說『狐狸對巢穴叫,不吉利』,因為它忘了本。兄長既然願和我交好,我敢不一心友好嗎?」安祿山以為哥舒翰譏諷他是胡人,發怒罵道:「突厥種竟敢這樣?」哥舒翰想回罵他,高力士用眼色阻止了,哥舒翰假託酒醉走了。

  過了一段時間,晉爵為涼國公,兼任河西節度使。攻下了吐蕃洪濟、大莫門等城,占領了黃河九曲,在這地區設洮陽郡,築神策、宛秀兩個軍。又晉爵為西平郡王,並賞給他樂師、田地花園,又賜他一個兒子為五品官,部將也各有封賞。

  宰相楊國忠討厭安祿山,告發他反叛的表現,因此和哥舒翰結為深交。不久,又晉升太子少保。哥舒翰愛喝酒,享受音樂女色不節制,因而患了風痹,身體不能行動。因病殘疾後,就回到了京城,閉門不去朝拜了。

  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反叛了,封常清率唐軍戰敗。皇帝就召見哥舒翰,任命為太子先鋒兵馬元帥,命田良丘任軍司馬、蕭昕任判官,王思禮、鉗耳大福、李承光、高元盪、蘇法鼎、管崇嗣任部將,火拔歸仁、李武定、渾萼、契必艹寧率自己的部隊隸屬於他,總計有河西、隴右、朔方、奴刺等十二部二十萬軍隊守衛潼關。軍隊開始東行,先鋒的大旗碰到城門上,主帥標誌掉到地上,旗杆折斷了,大家都為此感到害怕。皇帝到勤政樓送行,下詔命哥舒翰率軍前進,過城門不要下車,群臣到郊外餞行,旗幟排列有兩百里長。哥舒翰害怕,多次說自己有病,皇帝不聽他的。但他因病不能管事,將軍中事務交給田良丘管,又命王思禮主管騎兵,李承光主管步兵。三個人爭當指揮,軍令不能統一,軍隊不齊心,紀律差,沒有鬥志。第二年,升任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安祿山派兒子安慶緒進攻潼關,哥舒翰把他打跑了。

  先前,安思順估計安祿山必定反叛,曾對皇帝說過,因此沒連坐治罪。哥舒翰既討厭安祿山,又恨安思順。到這時,知道兵權在握,上奏請求治他的罪,皇帝不想違拗他,就假冒給安祿山送信的,讓潼關巡邏的抓住獻上。哥舒翰因此上疏列舉安思順的七條罪狀,請求殺死他。

  皇帝下詔殺死了安思順和弟弟安之貞,流放了他們的家屬。楊國忠開始害怕了。有人勸哥舒翰說「:安祿山本來用殺楊國忠的理由起兵,現如留三萬兵守潼關,率全部精兵渡過氵產水殺死楊國忠,這是漢朝挫敗七國叛亂的辦法。」王思禮也勸哥舒翰。哥舒翰猶豫而沒出兵,計謀略有泄露。楊國忠大驚,進宮求見皇帝說:「兵法說,居安思危。大軍在潼關但無後備,萬一作戰失利,京城就危險了。」於是招募了監牧小兒三千名,日夜訓練,任命劍南的將領們分別率領他們。

  又招募了一萬兵駐紮在灞上,派心腹杜乾運任主帥。哥舒翰懷疑他要算計自己,上奏請求將杜乾運的軍隊劃歸他統率,因而假託召杜乾運商量事情,杜乾運到他的軍營來後,哥舒翰立即將他在軍門斬首示眾,吞併了他的軍隊。楊國忠更害怕了,對他的兒子說:「我死無葬身之地了。」

  但哥舒翰自己也不安心,加上計劃長期沒做決斷。他多次上奏說「:安祿山雖然占據了河北,但不得人心,請求穩妥地對付他,等到他們分裂了,可以不戰就抓獲他。」叛軍將領崔乾..駐紮在陝郡,隱蔽了軍隊,只布置一點弱兵來引誘唐軍進攻。間諜報告說:「叛軍沒有防備,可以進攻。」皇帝相信了,下詔命哥舒翰進兵討伐。哥舒翰報告說「:安祿山長期帶兵,現剛稱帝,不會沒有準備,這是他用計引誘我們。叛軍從遠處來,有利在速戰。我軍只應堅守,不應輕率出關,這是上策。況且各地的軍隊還沒集中,應該觀察局勢,不必速戰。」

  這時,安祿山雖然攻占了河北、洛陽,但所過之處殺人如麻,人們都恨他,因此很長時間沒能攻占一點地方。加上郭子儀、李光弼的軍隊繼續前進,攻占了常山等十多個郡。安祿山開始後悔不該反叛了,準備回到幽州去固守。但楊國忠擔心哥舒翰算計自己,胡亂勸皇帝催他出潼關去收復陝州、洛陽。當時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分析說:「哥舒翰有病並且年邁,叛賊都知道,部下各軍都是匆忙集中的不能力戰。現叛軍用全部精兵南攻宛丘、洛陽,而用剩餘的軍隊守衛幽州,我們直攻幽州,搗毀他們的巢穴,將叛軍的親屬抓住招降叛軍,安祿山的頭就可到手。如果哥舒翰的軍隊出了潼關,京城出了問題,天下就危險了。」於是極力請求令哥舒翰固守潼關不要出兵。

  但皇帝聽了楊國忠的話,派使者催促出兵,一個使者接着一個。哥舒翰被逼得沒有辦法。六月份,率軍東征,大哭着出了潼關,駐紮在靈寶縣的西原,與崔乾..會戰。從潼關出去十七里遠,路險且窄,路南邊是山,北邊是黃河,叛軍派幾千人先埋伏在險要地方。哥舒翰坐船在河中觀察情況,認為崔乾..的軍隊少,輕視他們,催軍隊進兵,路險隊伍亂了。叛軍登高推岩石砸下來,砸死很多士兵。哥舒翰和田良丘登上北岸的山丘,率兵三萬隔河擊鼓,王思禮率精兵在前邊,其餘十萬軍隊在後邊。崔乾..布陣,有的一行十人,有的五人,有的後退,有的前進,但將五千精銳的長刀手排在陣後,唐軍見叛軍軍陣混亂,指着看並且嘲笑他們,說道「:抓住敵將再會餐。」

  開戰後,崔乾..軍旗幟有些歪倒下去,像想逃跑的樣子,唐軍鬆懈了,沒有防備。叛軍伏兵突然殺出近戰,並且都拚命作戰。哥舒翰用毛氈蒙着馬車,上面畫上龍和虎,裝飾有金銀的爪子和眼睛,想驚嚇叛軍,士兵拿着戈和箭準備追擊。叛軍用柴草塞住道路,順風放火燒車,烈焰沖天,黑煙滿天,士兵不能互相辨別,自相砍殺,死傷累累,很長時間才弄明白,同時丟掉鎧甲跑到山谷里和掉到河裡淹死了的有十分之一二。黃河中有運糧船一百多艘,士兵們搶着上船,船都壓沉了,甚至有人把長矛盾牌綁起來坐着渡河,哭叫聲驚天動地。叛軍乘機進攻,唐軍都逃跑了。先前,關門口有三道壕溝,寬兩丈,深一丈,人和馬逃跑時都跌了進去,一會兒都填滿了,後到的人就踏着死屍逃進關內。

  戰敗後,哥舒翰率幾百名騎兵渡過黃河回到軍營,老弱兵只有八千人,回到潼津,招集失散士兵再來守衛潼關。崔乾佑進兵攻城,這時火拔歸仁等人把哥舒翰騙出關外,哥舒翰說:「有什麼事?」

  他們說「:您率二十萬軍隊,一天就丟光了,帶這點軍隊回哪裡去?您不知道高仙芝等人的下場嗎?」哥舒翰說「:我寧願像高仙芝那樣去死,你們放了我吧。」火拔歸仁不聽,把他抓住投降了叛軍,戴上刑具,送到了洛陽,長安震驚,因此皇帝西逃了。安祿山見到哥舒翰後責問他說「:你總是瞧不起我,現在怎麼樣?」哥舒翰跪拜認罪說:「您是開創天下的皇帝。現國內還未平定,李光弼在土門,來調在河南,魯炅在南陽,為臣給皇上寫信去招降他們,三處都可以平定了。」安祿山高興了,就任命他為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安祿山把火拔歸仁綁起來,說:「你背叛主人不顧道義,我容不得你。」就把他殺了。哥舒翰寫信招降眾將,眾將都譴責他不守節而死。安祿山知道招降不能成功,就把他關押起來。洛陽收復後,安慶緒帶着哥舒翰渡過黃河去了,到戰敗後,就把他殺了。

  哥舒翰對人嚴厲,不愛惜士兵。軍隊行動時不過問士兵的飢餓寒冷,有人吃了老百姓的桑葚,他就痛打侮辱。監軍李大宜在軍隊中,也不管事,和將領們賭博、喝酒,彈箜篌琵琶取樂,但士兵們米糠都吃不飽。皇帝命宦官袁思藝慰問軍隊,士兵都訴說衣服穿破了,皇帝就拆宮中多餘的衣服,制戰袍十萬套賜給哥舒翰的軍隊,他藏到倉庫里,到戰敗後,還原封未動。

  先前,有門客梁慎初給哥舒翰寫信,請求堅守不出戰來制服叛軍,哥舒翰認為他說得好,任命他為左武衛胄曹參軍,留在官府中。到哥舒翰和楊國忠不合,梁慎初說:「災難要降臨了。」就逃跑了。

  哥舒翰丟失了潼關,華陽、馮翊、上洛郡的官員都逃跑了。皇帝派劍南將領劉光庭等人率剛招募的軍隊一萬多人去增援哥舒翰,還沒到達,哥舒翰已被綁架走了。後來哥舒翰被贈官太尉。賜諡號叫武愍。

  高仙芝是高丽人。父亲是高舍鸡,开始在河西军任将军,后在四镇任校将。

  高仙芝二十幾歲時,跟着父親到了安西,因父親的戰功擔任游擊將軍。幾年後,和父親官職就相同了。高仙芝容貌漂亮,擅長騎馬射箭,他父親還擔心他優柔寡斷。開始他在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等人手下帶兵,不很出名。後來隸屬夫蒙靈察,開始受重用。開元末年,封他為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

  小勃律國的國王被吐蕃引誘,吐蕃贊普將女兒嫁給他做妻子。因此西北二十多國都歸附了吐蕃。從田仁琬以來多次討伐小勃律國,都沒有成功。天寶六年(747),皇帝下詔令高仙芝率步、騎兵一萬名出兵討伐。當時步兵都有私人馬匹隨行,高仙芝就從安西經過撥換城,進入握瑟德,又經過疏勒,越過蔥嶺,渡過播密川,就駐紮在特勒滿川,共走了一百天。特勒滿川就是五識匿國。高仙芝把軍隊分成三支,派疏勒將領趙崇王此從北谷路線、撥換將領賈崇馞從赤佛路線、高仙芝和監軍邊令誠從護密路線同時進攻,約定在連雲堡會合。連雲堡有守兵一千多人。城南邊依山修寨,又有守兵九千人守衛。城下是婆勒川。遇上川水上漲,無法渡過,高仙芝殺牲口祭祀,命兵將每人帶三天的乾糧在川邊集合,兵將都不大相信。涉水過去後,旗沒沾水,馬未濕鞍。軍隊列好了陣,高仙芝高興了,對邊令誠說:「剛才我們才過河時,敵軍如進攻我們,我們就活不成了。現已過河列好陣,是老天幫助我們討賊成功。」於是上山挑戰,沒到中午,攻破了敵軍,占領了敵人城堡,殺頭五千顆,俘獲了一千人,戰馬一千多匹,衣裳物資器械鎧甲數以萬計。高仙芝想乘勝向國內進攻,邊令誠害怕了,不肯走。高仙芝就留下三千名老弱兵派他據守,於是率軍進兵。三天後,登上了坦駒嶺。山嶺極陡,下山有四十里路。高仙芝怕兵將畏險不敢前進,就偷偷派二十名騎兵,穿上阿弩越胡的服裝來迎接,他先對部將說:「阿弩越胡來迎接了,我沒有擔心了。」到了山邊,兵將不肯下山,說「:您把我們帶到哪裡去?」碰上先派出的二十人來了,聲稱「:阿弩越胡來迎接大軍,我們已切斷了娑夷橋。」高仙芝馬上假裝高興,命兵將都下山。娑夷河就是弱水。走了三天,阿弩越胡真的前來迎接了。第二天,到達了阿弩越城。他派將軍席元慶率精銳騎兵一千名先去,對小勃律國王說:「不攻你的城,我們路過到大勃律國去。」

  城中大酋長都是吐蕃的心腹,高仙芝暗地命令席元慶說:「如果酋長們逃跑,就拿出詔書叫住他們,賜給他們綢緞,他們來了,就都綁起來等我處置。」席元慶按他說的做了。高仙芝到了,把酋長們都殺了。國王和妻子逃到山洞裡去了,抓不到,高仙芝招降他們,他們才出來投降了,因此平定了小勃律國。他又趕快派席元慶去砍斷了娑夷藤橋。當天傍晚,吐蕃兵來了,不能過河。藤橋長大約一箭地,需要一年才能建成。八月份,高仙芝帶着小勃律王和妻子從赤佛路線回到連雲堡,和邊令誠一起率軍歸來。這時拂林艹、大食各族七十二國都震驚投降歸附了。

  高仙芝派判官王庭芬送捷報到京城。軍隊回到了河西,夫蒙靈察發怒了,不迎接慰勞他。見面後,罵道:「高麗奴才,于闐使你從誰那裡得到的?」高仙芝害怕了,道歉說:「是御史中丞您的大力栽培。」他又問:「焉耆鎮守使、安西副都護、都知兵馬使,都是從誰那裡得到的?」

  高仙芝回答說「:也是御史中丞您的大力栽培。」夫蒙靈察說:「知道這些,捷報不經過我就敢上奏,是為什麼?奴才該殺,看你剛立了功,饒了你。」高仙芝不知如何是好。邊令誠秘密對朝廷報告了這事,並且說:「如果高仙芝立了功卻憂愁而死,以後誰會為朝廷賣力呢?」皇帝就提升高仙芝任鴻臚卿、代理御史中丞,代替夫蒙靈察任四鎮節度使,下詔命夫蒙靈察回京,他害怕了。高仙芝早晚拜見他,像過去一樣行禮,他更慚愧了。副都護程千里,衙將畢思琛,行官王滔、康懷順、陳奉忠等人都曾在夫蒙靈察面前說過高仙芝的壞話。高仙芝上任後,把程千里喊來罵道:「您外表是個男子,但內心卻像個娘們,是為什麼?」又對畢思琛說「:你奪走了我城東的一千石種子田,還記得嗎?」畢思琛回答說「:是您賞給我的。」高仙芝說:「那時我怕你的威風,哪裡是因可憐賞給你的呢?」他又把王滔喊來,想打他們,過了一陣,把他們都放了,說「:我的氣出了。」因此全軍都安心了。

  不久又加封為左金吾衛大將軍,賜他一個兒子為五品官。

  天寶九年(750),征討石國,石國國王車鼻施投降了,高仙芝把他作為俘虜獻到朝廷,把他殺死了,從此西域各國不臣服了。石國王子逃到大食,借兵到怛邏斯進攻高仙芝,來報冤殺他父親的仇。

  高仙芝生性貪婪,攻占石國後繳獲了十幾斛瑟瑟、五六匹駱駝馱運的黃金和很多好馬寶玉,家財積累極多。但他也不很吝嗇,有人求他就給,不管多少。

  不久被封為武威太守,代替安思順任河西節度使,當地各民族堅決挽留安思順,就又改任他為右羽林軍大將軍,封他為密雲郡公。安祿山反叛後,任命榮王為元帥,高仙芝做他的副手,率領飛騎、弓廣騎和朔方等軍隊,又拿出皇宮的財寶招募關中士兵五萬人,在封常清之後東征。皇帝到了勤政樓,叫榮王來接受任命,為高仙芝和部下設宴。皇帝又到望春樓慰問送行,下詔命監門將軍邊令誠為監軍。走到陝郡,封常清戰敗逃回。

  高仙芝急了,就打開太原倉,將所有庫存物賞給兵將,燒掉了剩下的,率軍趕赴潼關。等叛軍來了,鎧甲兵器物資糧食丟滿了道路,長几百里。他到潼關後,訓練士兵修理攻守用具,士氣逐漸振作起來了。叛軍進攻潼關攻不破,就退兵了。

  此前,邊令誠多次因事求高仙芝,高仙芝沒有答應,因此邊令誠就奏報他不敢進兵損失物資的情況來激怒皇帝,並說「:封常清說叛軍強大動搖軍心,而高仙芝放棄了陝郡幾百里地,偷偷剋扣士兵的糧食和賞賜。」皇帝大怒,命邊令誠在軍中將他們斬首。邊令誠將封常清斬首後,把他的屍體放在蓆子上。高仙芝從外面回來,邊令誠身後帶着一百名長刀手,說:「御史大夫也有詔命處死。」高仙芝急忙下馬,說:「我退兵是有罪,死罪我不敢否認。但認為我偷偷剋扣賞賜和軍糧,是誣衊。」他對邊令誠說:「上有天、下有地,兵將都在這裡,您難道不知道?」

  他又回頭對部下說:「我把你們招募來,當然是想打敗叛軍多得重賞,但叛軍力量正強,所以撤退到這裡,也是為了加強潼關的防守。我如有罪,你們可以說,如沒有罪,你們就喊冤枉。」全軍都喊:「冤枉!」喊聲動地。高仙芝看着封常清的屍體說「:您是我提拔的,又接替我當節度,我現和你一起死,難道是命嗎?」於是被殺死了。

  封常清是蒲州猗氏县人,外祖父教他读书,学识广博精深。但从小成了孤儿,又穷,三十多岁了,还没有成名。夫蒙灵察任四镇节度使时,任命高仙芝为都知兵马使。有次出兵,高仙芝任命了三十多名侍从,衣裳鲜艳漂亮,封常清因而感慨并报名请求担任侍从。封常清很瘦,加上脚又跛,高仙芝瞧不起他的外表,不录用他。第二天他又来了,高仙芝道歉说“:侍从已录取够了,哪里用得着又来呢?”封常清发怒说“:我仰慕您的高义,愿意侍奉您,所以没人介绍自己来了,您为什么一定要拒绝呢?看容貌录用人,会把子羽看错,您还是考虑一下吧。”高仙芝还是没接受他,他就每天到门口来等候,高仙芝没办法,就把他录取到侍从里了。

  遇上達奚各部反叛,從黑山向西奔向碎葉城,有詔命令攔擊。夫蒙靈察派高仙芝率兩千名騎兵追擊,達奚走了很遠的路,人和馬都疲勞了,因此幾乎被全部俘獲或殺死了。封常清在下面暗暗寫好了捷報,詳細記載了井眼、泉水、駐軍地點、勝敵的情況和戰術,條理分明。高仙芝拿來看了,都是自己想寫的,於是大驚,馬上採用了。軍隊歸來,夫蒙靈察迎接、慰勞他,高仙芝已解下奴襪帶刀拜見了,判官劉眺、獨孤峻爭着問「:此前送來的捷報是誰寫的?您帳下怎麼有這樣的人才?」他回答說「:是我的侍從封常清。」

  劉眺等吃驚了,對封常清施禮讓座,又和他談話,認為他是奇才,他於是有了名氣。後因功封疊州戍主,多次任判官。

  高仙芝攻破小勃律國後,替代夫蒙靈察任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因隨從作戰有功,升任慶王府錄事參軍事,當節度判官。高仙芝出征,他常任留後。封常清有才能又果斷,沒有事能難住他。高仙芝委任郎將鄭德詮管理家事,他是高仙芝奶媽的兒子,在軍中很威風。封常清有次從外面回來,眾將上前拜見。鄭德詮見他才上任,輕視他,騎馬撞了他的騎馬侍從後離開了。封常清命侍從把他帶到廳堂里,就關上了門,離開座位說「:我出身微賤,御史中丞大人錯愛,讓我主持留後事務,郎將怎能無禮?」接着叱責他說「:必須借你的死,來嚴肅軍紀。」於是用杖打死了他,把他的臉朝下拖了出去。

  高仙芝的妻子和奶媽在門外哭着求情,沒能救他的命,很快將情況告訴了高仙芝,高仙芝很吃驚,到見了封常清,敬畏他的公正,沒敢責備他。他也不道歉。

  遇上大將犯罪,他又殺死了兩位,全軍沒有不害怕他的。高仙芝任河西節度,又請他當判官。一段時間後,升任安西副大都護、安西四鎮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不久,改任北庭都護、持節伊西節度使。封常清生性勤勞節儉,吃苦耐勞,出兵騎驛馬,私人馬廄只有兩匹馬,賞罰嚴明。

  天寶末年進京朝拜時,安祿山反叛了,皇帝召見他,問用什麼辦法對付叛賊。封常清看見皇帝擔憂,就誇口說:「國內長期太平,人們不懂作戰。但道義上有正義和不義,戰場上有各種謀略。

  我請求趕到洛陽,用全部庫存物招募勇士,甩着馬鞭過黃河,不久就把叛賊的頭獻到朝廷來。」皇帝欣賞他的勇氣。第二天,任命封常清為范陽節度副大使,騎驛馬到了洛陽。招募到六萬軍隊,但都是市民和僕役,於是安排軍隊拆毀了河陽橋守黃河。叛軍對平原郡發動進攻,命顏真卿率兵七千人防守黃河。顏真卿派司兵參軍李平飛馬到朝廷奏報。封常清把李平拿的報告打開看了,就靠着營帳寫信給顏真卿,勸他堅持守城,並且通過驛站送懸賞捉拿安祿山的檄文幾十份給他,顏真卿收到後,就分送給各州郡。

  安祿山渡過了黃河,攻占了滎陽,進入了罌子谷,先鋒到了葵園。封常清派精銳騎兵抵禦,殺死了叛軍幾十上百人。

  叛軍大部隊到了,封常清抵擋不住,退進上東門,接戰後又戰敗了。叛軍擊鼓進兵,搜捕官員。封常清又在都亭驛迎戰,又打了敗仗。退兵守宣仁門,又打敗了。

  於是從提象門出城,砍倒大樹堵住道路來阻擋追兵,至谷水後,向西逃往陝郡。

  他對高仙芝說:「叛軍力量很強大,不能和他們硬拼。潼關無守軍,一旦叛軍衝過潼關,京城就危險了,不如趕快去守潼關。」高仙芝聽從了他。

  戰敗的報告送到了朝廷,皇帝罷免了封常清的官職,讓他作為老百姓隸屬高仙芝給高仙芝辦事。高仙芝讓他穿着黑色衣裳監督部署在左右邊的軍隊。邊令誠拿着殺死他的詔書來了,給他看,封常清說「:我之所以不拚死在戰場,是怕污辱了國家的官職,被叛軍抓住殺死。

  現在我死心甘情願。」當初封常清戰敗後,直接進了潼關,想見皇帝匯報征戰叛軍的情況。到了渭南,皇帝下詔命他到潼關去。封常清既憂慮又害怕,就寫遺表謝罪,說道:「自從洛陽失守以後,三次派使者上奏章陳述討賊戰略,都沒被接見。」又說「:我死了以後,希望皇上不要看輕這叛賊,那麼國家就安定了。」到將被處死時,將遺表交給邊令誠就去受刑死了。人們多數同情他。[2]

作品編纂

《新唐書》主要作者宋祁、歐陽修是北宋一代文宗,著名文學家。宋祁及其兄宋庠,在當時有「二宋」之稱,宋人《東軒筆錄》說宋祁「博學能文,天資蘊籍」;歐陽修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為其特長。

參加編撰《新唐書》的其它作者,也都為北宋時期名家高手。宋仁宗嘉佑年間曾公亮《進新唐書表》中所列之范鎮、王疇宋敏求劉羲叟等,都是當時文壇知名人物。范鎮曾為翰林學士,文筆流暢,有《東齋紀事》等百餘卷流傳於世。王疇文辭嚴麗,一向為世所稱。宋敏求為北宋一代掌故大家,富於藏書,曾編《唐大詔令集》和《長安志》,對唐史十分熟悉。劉羲叟是著名天文學家,後來曾助司馬光編《資治通鑑》,《新唐書》用這些人主筆,自然文采粲然,體例嚴謹。另一方面,宋、歐等人在修《新唐書》時,態度也很認真。歐陽修負責〈本紀〉、〈志〉、〈表〉部分,撰稿六、七年。宋祁的〈列傳〉部分時間更長,前後長達十餘年。認真謹嚴的態度,體例和筆法、風格上顯得比《舊唐書》完整嚴謹得多。另外,《新唐書》在列傳的標名上也作了歸納整理,如把少數民族仕唐將領合併到「諸夷蕃將傳」中;把割據的藩鎮也歸到一起來寫等等。這樣,就使得眉目更為清楚。 《新唐書》以清新質樸的語言特點為後世人賞識。也有了巨大的影響。[3]

作品影響

《新唐書》是我國正史體裁史書的一大開創,在體例上第一次寫出了《兵志》、《選舉志》,系統論述唐代府兵等軍事制度科舉制度。為以後《宋史》等所沿襲。自司馬遷創紀、表、志、傳體史書後,魏晉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書》始又恢復了這種體例的完整性。以後各朝史書,多循此制,這也是《新唐書》在我國史學史上的一大功勞。[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