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唐書·列傳·卷六十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唐書·列傳·卷六十一出自《新唐書》,此書是北宋時期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合撰的一部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斷代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全書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紀10卷,志50卷,表15卷,列傳150卷。《新唐書》前後修史歷經17年,於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1]

原文

李光弼

  李光弼,營州柳城人。父楷洛,本契丹酋長,武后時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將軍, 封薊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擊走之。初行,謂人曰:「賊平,吾不歸矣。」 師還,卒於道,贈營州都督,諡曰忠烈。光弼嚴毅沉果,有大略,幼不嬉弄,善騎 射。起家左衛親府左郎將,累遷左清道率,兼安北都護,補河西王忠嗣府兵馬使, 充赤水軍使。忠嗣遇之厚,雖宿將莫能比。嘗曰:「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俄 襲父封。以破吐蕃、吐谷渾功,進雲麾將軍。朔方節度使安思順表為副,知留後事, 愛其材,欲以子妻之,光弼引疾去。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異其操,表還長安。

  安祿山反,郭子儀薦其能,詔攝御史大夫,持節河東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 兼雲中太守。尋加魏郡太守、河北採訪使。光弼以朔方兵五千出土門,東救常山, 次真定,常山團結子弟執賊將安思義降。自顏杲卿死,郡為戰區,露胔蔽野,光弼 酹而哭之,出為賊幽閉者,厚恤其家。時賊將史思明、李立節、蔡希德攻饒陽,光 弼得思義,不殺,問其計,答曰:「今軍行疲勞,逢敵不可支,不如按軍入守,料 勝而出。虜兵焱銳,弗能持重,圖之萬全。」光弼曰:「善。」據城待。明日,思 明兵二萬傅堞,光弼兵不得出,乃以勁弩五百射之,賊退,徙陣稍北。光弼出其南, 夾滹沱而軍。思明雖數困,然恃近救,解鞍休士。是日,饒陽賊五千至九門,光弼 諜知之,提輕兵,斂旗鼓,伺賊方飯,襲殺之且盡。思明懼,引去,以奇兵斷饟道。 馬食薦藉,光弼命將取芻行唐,賊鈔擊之,兵負戶戰,賊不能奪。會郭子儀收雲中, 詔悉眾出井陘,與光弼合擊賊九門西,思明大敗,挺身走趙郡,立節中流矢死,希 德走鉅鹿。收稿城等十縣,遂攻趙。詔加光弼范陽大都督府長史、范陽節度使。思 明繇鼓城入博陵,殺官吏。景城、河間、信都、清河、平原、博平六郡結營自守, 以附光弼。光弼急攻趙,一日拔之。士多鹵掠,光弼坐譙門,收所獲,悉歸之民, 城中大悅。進圍博陵,未下。與子儀合擊思明於嘉山,大破之。光弼以范陽本賊巢 窟,當先取之,揠賊根本。會潼關失守,乃拔軍入井陘。

  肅宗即位,詔以兵赴靈武,更授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節度如故。光 弼以景城、河間兵五千入太原。前此,節度使王承業政弛謬,侍御史崔眾主兵太原, 每侮狎承業,光弼素不平。及是,詔眾以兵付光弼。眾素狂易,見光弼長揖,不即 付兵,光弼怒,收系之。會使者至,拜眾御史中丞。光弼曰:「眾有罪,已前系, 今但斬侍御史。若使者宣詔,亦斬中丞。」使者內詔不敢出,乃斬眾以徇,威震三 軍。

  至德二載,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玠將兵十萬攻光弼。時銳兵悉赴朔方, 而麾下卒不滿萬,眾議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環四十里,賊至治之,徒疲吾人。」 乃徹民屋為摞石車,車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輒數十人死,賊傷十二。思明為飛樓, 障以木幔,築土山臨城,光弼遣穴地頹之。思明宴城下,倡優居台上靳指天子,光 弼遣人隧地禽取之。思明大駭,徙牙帳遠去,軍中皆視地後行。又潛溝營地,將沈 其軍,乃陽約降。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悅。俄而賊數 千沒於塹,城上鼓譟,突騎出乘之,俘斬萬計。思明畏敗,乃去,留希德攻太原。 光弼出敢死士搏賊,斬首七萬級,希德委資糧遁走。初,賊至,光弼設公幄城隅以 止息,經府門不顧。圍解,閱三昔乃歸私寢。收清夷、橫野等軍。賊別將攻好畤, 破大橫關,光弼追敗之。加檢校司徒,尋遷司空,封鄭國公,食實戶八百。

  乾元元年,入朝,詔朝官四品以上郊謁,進兼侍中。與九節度圍安慶緒於相州, 大戰鄴西,敗之。光弼與諸將議:「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軍逼之。彼 懲嘉山之敗,不敢輕出,則慶緒可禽。」觀軍容使魚朝恩固謂不可。既而思明來援, 光弼拒賊,戰尤力,殺略大當。會諸將驚潰,各引歸,所在剽掠,獨光弼整眾還太 原。帝貸諸將罪,以光弼兼幽州大都督府長史,知諸道節度行營事。又代子儀為朔 方節度使。未幾,為天下兵馬副元帥。

  光弼以河東騎五百馳東都,夜入其軍,且謂賊方窺洛,當扼虎牢,帥師東出河 上。檄召兵馬使張用濟,用濟憚光弼嚴,教諸將逗留其兵。用濟單騎入謁,光弼斬 之,以辛京杲代。復追都將僕固懷恩,懷恩懼,先期至。會滑汴節度使許叔冀戰不 利,降賊,思明乘勝西向。光弼敦陣徐行,趨東京,謂留守韋陟曰:「賊新勝,難 與爭鋒,欲詘之以計。然洛無見糧,危偪難守,公計安出?」陟曰:「益陝兵,公 保潼關,可以持久。」光弼曰:「兩軍相敵,尺寸地必爭。今委五百里而守關,賊 得地,勢益張。不如移軍河陽,北阻澤、潞,勝則出,敗則守,表里相應,賊不得 西,此猿臂勢也。夫辨朝廷之禮,我不如公;論軍旅勝負,公不如我。」陟不能答。 判官韋損曰:「東都乃帝宅,公當守之。」光弼曰:「汜水、崿嶺盡為賊蹊,子能 盡守乎?」遂檄河南縱官吏避賊,閈無留人,督軍取戰守備。

  思明至偃師,光弼悉軍趨河陽,身以五百騎殿。賊游騎至石橋,諸將曰:「並 城而北乎?當石橋進乎?」光弼曰:「當石橋進。」夜甲,士持炬徐引,部曲重堅, 賊不敢逼。已入三城,眾二萬,軍才十日糧,與卒伍均少棄甘。賊憚光弼,未敢犯 宮闕,頓白馬祠,治塹溝,築月城以守。賊攻光弼,與戰中氵單西,破逆黨,斬千 級,溺死者甚眾,生執五千人。初,光弼謂李抱玉曰:「將軍能為我守南城二日乎?」 抱玉曰:「過期何若?」曰:「棄之。」抱玉許諾。即紿賊曰:「吾糧盡,明日當 降。」賊喜,斂兵待期。抱玉已繕完,即請戰。賊忿欺,急攻之。抱玉出奇兵夾擊, 俘獲過當,賊帥周摯引卻。光弼自將治中氵單,樹壁掘塹。摯舍南城攻中氵單,光 弼遣荔非元禮戰羊馬,賊大潰。摯收兵復振,與安太清合眾三萬攻北城。光弼斂軍 入,登陴望曰:「彼軍雖銳,然方陣而囂,不足虞也,日中當破。」乃出戰,及期 未決,召諸將曰:「彼強而可破者,亂也。今以亂擊亂,宜無功。」因問:「賊陣 何所最堅?」曰:「西北隅。」召郝廷玉曰:「為我以麾下破之。」曰:「廷玉所 將步卒,請騎五百。」與之三百。復問其次,曰:「東南隅。」召論惟貞,辭曰: 「蕃將也,不知步戰,請鐵騎三百。」與之二百。乃出賜馬四十,分給廷玉等。光 弼執大旗曰:「望吾旗,麾若緩,可觀便宜。若三麾至地,諸軍畢入,生死以之, 退者斬!」既而馮堞望廷玉軍不能前,趣左右取其首來。廷玉曰:「馬中矢,非卻 也。」乃命易佗馬。有裨將援矛刺賊,洞馬腹,中數人,又有迎賊不戰而卻者,光 弼召援矛者賜絹五百匹,不戰者斬。光弼麾旗三,諸軍爭奮,賊眾奔敗,斬首萬餘 級,俘八千餘人,馬二千,軍資器械以億計,禽周摯、徐璜玉、李秦授,惟太清挺 身走。思明未知,猶攻南城,光弼驅所俘示之,思明大懼,築壘以拒官軍。始,光 弼將戰,內刀於靴,曰:「戰,危事。吾位三公,不可辱於賊。萬有一不捷,當自 刎以謝天子。」及是,西向拜舞,三軍感動。太清襲懷州,守之。

  上元元年,加太尉、中書令。進圍懷州,思明來救,光弼再逐北。思明見兵河 清,聲度河絕餉路。光弼壁野水度,既夕還軍,留牙將雍希顥守,曰:「賊將高暉、 李日越,萬人敵也,賊必使劫我。爾留此,賊至勿與戰,若降,與偕來。」左右竊 怪語無倫。是日,思明果召日越曰:「光弼野次,爾以鐵騎五百夜取之,不然,無 歸!」日越至壘,使人問曰:「太尉在乎?」曰:「去矣。」「兵幾何?」曰: 「千人。」「將為誰?」曰:「雍希顥。」日越謂其下曰:「我受命云何,今顧獲 希顥,歸不免死。」遂請降。希顥與俱至,光弼厚待之,表授特進,兼金吾大將軍。 高暉聞,亦降。或問:「公降二將何易也?」光弼曰:「思明再敗,恨不得野戰, 聞我野次,彼固易之,命將來襲,必許以死。希顥無名,不足以為功。日越懼死, 不降何待?高暉材出日越之右,降者見遇,貳者得不思奮乎?」諸軍決丹水灌懷州, 未下。光弼令廷玉由地道入,得其軍號,登陴大呼,王師乘城,禽太清、楊希仲, 送之京師,獻俘太廟。進食實戶一千五百。

  思明使諜宣言賊將士皆北人,謳吟思歸。朝恩信然,屢上賊可滅狀。詔諭光弼, 光弼固言賊方銳,未可輕動。僕固懷恩媢光弼功,陰佐朝恩陳掃除計。使者來督戰, 光弼不得已,令李抱玉守河陽,出師次北邙。光弼使傅山陣,懷恩曰:「我用騎, 今迫險,非便地,請陣諸原。」光弼曰:「有險,可以勝,可以敗;陣於原,敗斯 殲矣。且賊致死於我,不如阻險。」懷恩不從。賊據高原,以長戟七百,壯士執刀 隨之,委物偽遁。懷恩軍爭剽獲,伏兵發,官軍大潰。懷州復陷,光弼度河保聞喜, 抱玉以兵寡,棄河陽。光弼請罪,帝以懷恩違令覆軍,優詔召光弼入朝。懇讓太尉, 更拜開府儀同三司、中書令、河中尹、晉絳等州節度使。未幾,復拜太尉,兼侍中、 河南副元帥,知河南、淮南東西、山南東、荊南五道節度行營事,鎮泗州。帝為賦 詩以餞。

  朝義乘邙山之捷,進略申、光等十三州,光弼輿疾就道,監軍使以兵少,請保 揚州。光弼曰:「朝廷以安危寄我,賊安知吾眾寡?若出不意,當自潰。」遂疾驅 入徐州。時朝義圍李岑於宋州,使田神功擊走之。初,神功平劉展,逗留淮南,尚 衡、殷仲卿相攻兗、鄆間,來瑱擅襄陽,及光弼至屯,朝義走,神功還河南,瑱、 衡、仲卿踵入朝,其為諸將憚服類此。寶應元年,進封臨淮郡王。光弼收許州,斬 賊贏千級,縛偽將二十二人。朝義分兵攻宋州,光弼破走之。浙東賊袁晁反台州, 建元寶勝,以建丑為正月,殘剽州縣。光弼遣麾下破其眾於衢州。廣德元年,遂禽 晁,浙東平。詔增實封戶二千,與一子三品階,賜鐵券,名藏太廟,圖形凌煙閣。

  相州、北邙之敗,朝恩羞其策繆,故深忌光弼切骨,而程元振尤疾之。二人用 事,日謀有以中傷者。及來瑱為元振讒死,光弼愈恐。吐蕃寇京師,代宗詔入援, 光弼畏禍,遷延不敢行。及帝幸陝,猶倚以為重,數存問其母,以解嫌疑。帝還長 安,因拜東都留守,察其去就。光弼以久須詔書不至,歸徐州收租賦為解。帝令郭 子儀自河中輦其母還京。二年,光弼疾篤,奉表上前後所賜實封,詔不許。將吏問 後事,答曰:「吾淹軍中,不得就養,為不孝子,尚何言哉!」取所余絹布分遺部 將。薨,年五十七。部將即以其布遂為光弼行喪,號哭相問。帝遣使弔恤其母,贈 太保,諡曰武穆,詔百官送葬延平門外。

  光弼用兵,謀定而後戰,能以少覆眾。治師訓整,天下服其威名,軍中指顧, 諸將不敢仰視。初,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為中興第一。其代子 儀朔方也,營壘、士卒、麾幟無所更,而光弼一號令之,氣色乃益精明雲。

  子匯,有志操,廉介自將。從賈耽為裨將,奏兼御史大夫。元和初,分徐州苻 離為宿州,光弼有遺愛,擢匯為刺史。後遷涇原節度使,罷軍中雜徭,出奉錢贖將 士質賣子,還其家。卒,贈工部尚書。光弼弟光進,字太應。初為房琯裨將,將北 軍戰陳濤斜,兵敗,奔行在,肅宗宥之。代宗即位,拜檢校太子太保,封涼國公。 吐蕃入寇,至便橋,郭子儀為副元帥,光進及郭英乂佐之。自至德後與李輔國並掌 禁兵,委以心膂。光弼被譖,出為渭北、邠寧節度使。永泰初,封武威郡王。累遷 太子太保,卒。母李,有須數十,長五寸許,封韓國太夫人,二子節制皆一品。死 葬長安南原,將相奠祭凡四十四幄,時以為榮。

  光弼所部將李懷光、僕固懷恩、田神功、李抱玉、董秦、哥舒曜、韓游環、渾 釋之、辛京杲自有傳。若荔非元禮、郝廷玉、李國臣、白孝德、張伯儀、白元光、 陳利貞、侯仲莊、柏良器,皆章章可稱列者,附次左方。

  荔非元禮起裨將,累兼御史中丞。光弼守河陽,周摯攻北城,光弼方壁中氵單, 摯聞,並兵從光弼。光弼使元禮守羊馬城,植小旗城東北隅,望摯軍。摯恃眾,直 逼城,以車千乘載木鵝橦車,麾兵填塹,八道並進。光弼諭元禮曰:「中丞視賊過 兵不顧,何也?」報曰:「公欲守邪?戰歟?」光弼曰:「戰。」曰:「方戰,賊 為我實塹,復何怪?」光弼曰:「吾慮不及此,公勉之。」元禮遂出戰,摯軍小卻。 元禮以敵堅,未可以馳,還軍示弱,怠其意。光弼怒,使召元禮,欲按軍法。答曰: 「方戰,不及往,請破賊以見。」因休柵中,良久,顧麾下曰:「向公來召,殆欲 斬我。斗死有名,無庸受戮。」乃下馬持刀,瞋目直前,銳士堵而進,左右奮擊, 一當數人,斬賊數百首,摯遁去。以功累遷驃騎大將軍、懷州刺史,知鎮西、北庭 行營節度使。上元二年,光弼進收洛陽,軍敗,元禮徙軍翼成,為麾下所害。

  郝廷玉驍勇善格鬥,為光弼愛將。及保河陽,禽徐璜玉,功為多。累封安邊郡 王,授神策將軍。吐蕃犯京畿,與馬璘屯中渭橋。它日,魚朝恩聞其善布陣,請觀 之。廷玉申號令,鳴鼓角,部伍坐作進退若一。朝恩嘆曰:「吾處兵間久,今始識 訓練法。」廷玉惻然曰:「此臨淮王遺法也。王善御軍,賞當功,罰適過,每校旗, 不如令者輒斬。由是人皆自效,而赴蹈馳突,心破膽裂。自臨淮歿,無復校旗事, 此安足賞哉?」累為秦州刺史。卒,贈工部尚書。

  李國臣,河西人,本姓安。力能抉關,以折衝從收魚海五城,遷中郎將。後為 朔方將,積勞擢雲麾大將軍,賜姓李。從光弼守河陽,累封臨川郡王。大曆八年, 為鹽州刺史。吐蕃敗渾瑊於黃菩原,將略汧、隴,國臣謂人曰:「虜乘勝,必擾京 師,我趨秦原,彼當反顧。」乃引兵登安樂山,鳴鼓而西,日行三十里。吐蕃聞之, 自百里城回軍,逾險,瑊因擊敗之。卒,贈揚州大都督。

  白孝德,安西人,事光弼為偏裨。史思明攻河陽,使驍將劉龍仙以騎五十挑戰, 加右足馬鬣上,嫚罵光弼。光弼登城顧諸將曰:「孰能取是賊?」僕固懷恩請行, 光弼曰:「是非大將所宜。」左右以孝德對。召問所須幾兵,對曰:「願出五十騎, 見可而進,大軍鼓譟以張吾氣,足矣。」光弼撫其背遣之。孝德擁二矛,策馬絕河, 半濟,懷恩賀曰:「事克矣。其攬轡便辟,可萬全者。」龍仙見,易之,不為動。 將至,若引避然,孝德振手止之曰:「侍中使致辭,無它。」與語須之,瞋目曰: 「賊識我乎?我,白孝德也。」龍仙罵之,乃躍馬前搏,城上因大噪,五十騎繼進, 龍仙環堤走,追斬其首以還。後累功至北庭行營節度使,徙邠寧。僕固懷恩引吐蕃 兵入寇,孝德擊敗之。永泰初,吐蕃、回紇圍涇陽,郭子儀說回紇約盟,吐蕃退走, 子儀使渾瑊以兵五千出奉天,命孝德應之,大戰赤沙烽,斬獲甚眾。累封昌化郡王, 歷太子少傅。建中元年卒,贈太保。

  張伯儀,魏州人,以戰功隸光弼軍。浙賊袁晁反,使伯儀討平之,功第一,擢 睦州刺史。後為江陵節度使。樸厚不知書,然推誠遇人,軍中畏肅,民亦便之。李 希烈反,詔與賈耽、張獻甫收安州。戰不利,伯儀中流矢,師卻,失所持節。賊追 及,奮刀以御之,兩刃相向不得下,會救至,免。至漢水,拿野人船以達沔州。潰 兵至江陵,哭於廷,伯儀妻勞勉,出其家帛給之,乃定。伯儀收散卒還。久之,除 右龍武統軍。卒,贈揚州大都督。既請諡,博士李吉甫議以「中興三十年而兵未戢 者,將帥養寇籓身也。若以亡敗為戒,則總干戈者必圖萬全,而不決戰。若伯儀雖 敗,而其忠可錄。」遂諡曰恭。

  白元光,字元光,其先突厥人。父道生,歷寧、朔州刺史。元光初隸本軍,補 節度先鋒。安祿山反,詔徙朔方兵東討,元光領所部結義營,長驅從光弼出土門。 累遷太子詹事,封南陽郡王,為兩都游弈使。

  長安平,率兵清宮,進擊餘寇,身被數創,肅宗躬為傅藥。轉衛尉卿,兼朔方 先鋒。史思明攻河陽,光弼召主騎軍。其後歷靈武留後、定遠城使。貞元二年卒, 贈越州都督。

  陳利貞,幽州范陽人。初為平盧將,安祿山亂,從光弼軍河南。張巡被圍睢陽 也,光弼遣郝廷玉及利貞救之,輕騎出入,廷玉稱為勝己,以子妻之。及歸,薦於 光弼,自行間累遷檢校太子賓客,封靜戎郡王。李希烈叛,詔哥舒曜東討,利貞為 前鋒,次郟城。賊眾大集,利貞出奇兵五百,橫搗其右,賊鋒詘,數月不敢前。及 希烈攻曜襄城,利貞登陴捍守,七十日未嘗櫛沐,非議事不下城。硃泚反,利貞及 張廷芝所統士皆幽、薊、河、隴人,故與廷芝合謀應泚,而利貞麾下亦從為亂。夜 半,難作,利貞拔劍當軍門,大呼曰:「欲過門者,先殺我!」眾畏其勇,乃止。 廷芝出奔。德宗嘉之,擢汝州防禦使。貞元五年,疽發首,卒。遺觀察使崔縱書, 自陳受國恩,恨不得死所云。

  侯仲莊,字仲莊,蔚州人。為光弼先鋒,授忠武將軍。禽安太清有功,累加冠 軍將軍。僕固懷恩以朔方反,仲莊為都將,訓兵自守,號為「平射」,人畏其鋒。 懷恩敗,郭子儀代之,引為腹心。封上谷郡王,為神策京西將。德宗幸奉天,遷左 衛將軍,為防城使。修壘堞,晝夜執戈徼巡。從幸興元,殿軍駱谷,授防禦招收使。 帝還都,復鎮奉天,幾二十年。卒,贈洪州都督。

  柏良器,字公亮,魏州人。父造,以獲嘉令死安祿山難。乃學擊劍,欲報賊。 父友王奐為光弼從事,見之曰:「爾額文似臨淮王,面黑子似顏平原,殆能立功。」 乃薦之光弼。授兵平山越,遷左武衛中郎將。以部兵隸浙西,豫平袁晁、方清。其 後潘獰虎、胡參分據小傷、蒸里,又擊破之。是時年二十四,更戰陣六十二。

  李希烈圍寧陵,遏水灌之,親令軍中明日拔城。良器以救兵至,擇弩手善游者, 沿汴渠夜入,及旦,伏弩發,賊乘城者皆死。錄功封平原郡王,入為左神策軍大將 軍、知軍事,圖形凌煙閣。募材勇以代士卒市販者,中尉竇文場惡之,坐友人闌入, 換右領軍衛。自是軍政皆中官專之。終左領軍衛大將軍,贈陝州大都督。子耆,別 傳。

  烏承玼,字德潤,張掖人。開元中,與族兄承恩皆為平盧先鋒,沉勇而決,號 「轅門二龍」。契丹可突於殺其王邵固降突厥,而奚亦亂,其王魯蘇挈族屬及邵固 妻子自歸。是歲,奚、契丹入寇,詔承玼擊之,破於捺祿山。二十二年,詔信安王 禕率幽州長史趙含章進討,承玼請含章曰:「二虜固劇賊,前日戰而北,非畏我, 乃誘我也。公宜畜銳以折其謀。」含章不信,戰白城,果大敗。承玼獨按隊出其右, 斬首萬計,可突於奔北奚。

  渤海大武藝與弟門藝戰國中,門藝來,詔與太僕卿金思蘭發范陽、新羅兵十萬 討之,無功。武藝遣客刺門藝於東都,引兵至馬都山,屠城邑。承玼窒要路,塹以 大石,亘四百里,虜不得入。於是流民得還,士少休,脫鎧而耕,歲省度支運錢。 安慶緒使史思明守范陽,思明恃兵強,為自固計。慶緒密遣阿史那承慶、安守忠就 督事,且圖之。承玼勸思明曰:「唐家中興,與天下更始,慶緒偷肆晷刻,公殆與 俱亡。有如束身本朝,湔洗前污,此反掌功耳。」思明善之,斬承慶等,奉表聽命。 始,承恩為冀州刺史,失守,思明護送東都,故肅宗使自雲中趨幽州開說思明,與 承玼謀投釁殺之,不克,死。承玼奔李光弼,表為冠軍將軍,封昌化郡王,為石嶺 軍使。王思禮為節度使,軍政倚辦焉。久之,移疾還京師,卒,年九十六。子重胤, 別傳。

  贊曰:李光弼生戎虜之緒,沉鷙有守。遭祿山變,拔任兵柄,其策敵制勝不世 出,賞信罰明,士卒爭奮,毅然有古良將風。本夫終父喪不入妻室,位王公事繼母 至孝,好讀班固《漢書》,異夫庸人武夫者。及困於口舌,不能以忠自明,奄侍內 構,遂陷嫌隙,謀就全安,而身益危,所謂工於料人而拙於謀己邪。方攘袂徇國, 天下風靡;一為遷延,而田神功等皆不受約束,卒以憂死。功臣去就,可不慎邪? 嗚呼,光弼雖有不釋位之誅,然讒人為害,亦可畏矣,將時之不幸歟!

譯文

 李光弼是營州柳城人。他父親李楷洛,本是契丹酋長,武則天時進入朝廷,累官到左羽林大將軍,封爵薊郡公。吐蕃侵犯河源,李楷洛率精兵擊退了他們。

  出征前,他對別人說:「敵人打敗後,我不會回來了。」軍隊歸來,他在路上去世了,贈官為營州都督,賜諡號叫忠烈。

  李光弼嚴肅堅毅沉着果斷,有出色的謀略。小時候喜歡嬉戲玩耍,擅長騎馬射箭。開始任左衛親府左郎將,多次升官後任左清道率,兼任安北都護,後任河西王忠嗣部下的兵馬使。又任赤水軍使。王忠嗣對他很好,即使老將都沒人比得上。王忠嗣曾經說「:今後得到我的軍隊的人是李光弼。」不久,他繼承父親的封爵。後因打敗吐蕃、吐谷渾的戰功,升任雲麾將軍。朔方節度使安恩順任命他為副使,任留後,喜愛他的才幹,想將女兒嫁給他,他稱病離職。隴右節度使哥舒翰欣賞他的節操,上奏讓他回到了長安。

  安祿山反叛了,郭子儀推薦他的才能,有詔任命為代理御史大夫,持符節任河東節度副大使,代行節度使權力,兼任雲中太守。不久加封為魏郡太守、河北道採訪使。李光弼率朔方軍隊五千人從土門出兵,向東援救常山,駐紮在真定,常山團練兵抓住叛軍將領安思義歸降。

  從顏杲卿死後,常山郡成為戰場,死屍遍地,李光弼祭奠哀悼他們,釋放被叛軍關押的人,給他們家送去豐厚的慰問品。

  當時叛軍將領史思明、李立節、蔡希德在進攻饒陽,李光弼得到了史忠義,沒有殺他,卻問他怎樣抵敵,他回答說「:現唐軍行軍疲憊,遇敵抵擋不住,不如收兵守城,有勝利把握再出戰。敵軍攻擊力強,但不能持久,再攻擊他們就必勝。」李光弼說「:好。」就守城等待,第二天,史思明軍隊兩萬人攻城,李光弼的軍隊不能出城,就用硬弩手五百人射叛軍,叛軍退卻了,轉移到偏北處列陣。李光弼軍出城在叛軍南邊,隔沱水列陣。史思明雖多次失敗,但倚仗近處救兵,解鞍休息。

  這天,攻饒陽的叛軍五千人到了九門,李光弼探聽到這事,率精兵,偃旗息鼓,乘叛軍正吃飯時,突襲把叛軍幾乎殺光了。

  史思明因害怕退兵了,暗中派軍隊切斷了唐軍的運糧路,馬無草料,李光弼令將領率兵到行唐去運草料,叛軍襲擊搶奪草料,唐軍依託門板抵抗,叛軍奪不去。

  遇上郭子儀復了雲中,有詔命全軍開出井陘,和李光弼會合在九門西邊攻擊叛軍,史思明被打得大敗脫身逃往趙郡,李立節被流箭射死了,蔡希德逃到了巨鹿。

  收復了稿城等十個縣,於是進攻趙郡。

  有詔加封李光弼為范陽大都督府長史、范陽節度使。史思明從鼓城進入博陵,殺死了當地的官員。景城、河間、信都、清河、平原、博平六郡聯合軍隊自衛,配合李光弼。李光弼猛攻趙郡,一天就攻克了它。兵將多擄掠,李光弼坐在譙門,收繳擄獲的東西,全還給了居民,城中居民大喜。他又進軍包圍了博陵,沒能攻克。又和郭子儀會合在嘉山進攻史思明,把他打得大敗。李光弼認為范陽是叛賊巢穴,應先攻占,抄叛賊的老窩。但遇上潼關被攻破,就率軍開回井陘。

  唐肅宗登基,下詔命他率兵趕到靈武去,改任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所任節度職和過去一樣。李光弼率景城、河間的五千軍隊進入太原。在這以前,節度使王承業軍紀鬆弛混亂,侍御史崔眾在太原統兵,常侮辱戲耍王承業,李光弼一向不滿。到這時,有詔命崔眾將軍隊交給李光弼。崔眾一貫狂妄傲慢,見了李光弼只長揖,又不立刻交出軍隊,李光弼發怒了,將他拿下捆綁了起來,遇到朝廷使者到了,任命崔眾為御史中丞。李光弼說:「崔眾犯了罪,已經捆綁押到外面去了,現在只殺崔侍御史,如果使者宣讀了詔書,我就殺御史中丞。」

  使者把詔書藏着不敢拿出來,於是將崔眾斬首示眾,威名震動了全軍。

  至德二年(757),史思明、蔡希德率領高秀岩、牛廷..率兵十萬進攻李光弼。

  當時精兵都去了朔方,部下士兵不到一萬,大家建議加厚城牆來防守,李光弼說「:城牆周長四十里,敵軍來了再修它,只會使我軍疲勞。」於是拆居民房屋做成擂石車,每輛車用兩百人起動拋石頭,石頭落地就砸死幾十個人,敵兵被砸死十分之二。史思明造了一座飛樓,用木板遮蔽,壘土堆接近了城牆,李光弼派人從地下挖垮了土堆。史思明在城下設宴,命藝人到台上嘲笑指責皇帝,李光弼派人挖地道抓獲了他們。史思明很害怕,把營帳移到遠處,軍隊都看清地下才敢走路。李光弼又悄悄在敵營下挖坑,要讓敵軍陷進去,於是假裝約定投降。到了約定時間,命士兵守城,派將校出城,像投降的人,史思明大喜。一會兒幾千名叛軍跌進了陷坑,城上擊鼓吶喊,城中騎兵衝出乘機攻擊敵軍,俘虜殺死了上萬敵兵。史思明害怕打敗仗,就離開了,留下蔡希德進攻太原。李光弼派不怕死的士兵出城殺敵,殺頭七萬顆,蔡希德丟棄軍用物資和糧食逃跑了。

  當初,叛軍來了,李光弼在城牆上設營帳休息,從官府門口經過時看都不看。

  解圍後,過了三天才回到府第。收復了清夷、橫野等軍。叛軍偏將進攻好疇,攻破了大橫關,李光弼追擊打敗了他們。

  被加封為檢校司徒,不久升任司空,封鄭國公,食實封八百戶。

  乾元元年(758),李光弼進京朝拜,皇帝下詔命朝中四品以上的官員到郊外迎接,升官兼任侍中。後參加九節度在相州包圍了安慶緒,在鄴城西邊大戰,打敗了叛軍。李光弼和眾節度商議說「:史思明駐軍魏州,想讓我軍懈怠,我軍不如派兵緊逼他。他鑑於嘉山戰敗,定不敢輕易出戰,那麼安慶緒就可以擒獲了。」

  觀軍容使魚朝恩堅持說不行。後來史思明來救援相州,李光弼抵禦他,作戰非常有力,殺死敵兵大致相當。遇上各節度使受驚潰逃,各自率軍回轄區,一路搶劫,只有李光弼全軍回到了太原。皇帝寬恕了眾節度使戰敗的罪,任命李光弼兼任幽州大都督府長史,知諸道節度行營事。又代替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不久,任天下兵馬副元帥。

  李光弼率河東五百名騎兵奔赴洛陽,夜晚到達洛陽軍營,並說叛軍將進犯洛陽,應扼守虎牢關,率軍東進至黃河邊。發令招兵馬使張用濟,張用濟害怕李光弼軍紀嚴,命部將不要進兵。張用濟隻身進軍營拜見,李光弼殺了他,命辛京杲代替他。又追趕都將僕固懷恩,僕固懷恩害怕了,在預定時間之前來了。

  當時滑汴節度使許叔冀戰敗,投降了叛賊,史思明乘勝西進。李光弼督陣慢慢撤退,開往洛陽,對留守韋陟說「:叛賊剛打了勝仗,不能和他們硬拼,我想用計謀打敗他們。但洛陽沒有現成的糧食,破敗狹窄難以守御,您認為應該怎樣安排?」韋陟說:「增加陝州的軍隊,您退守潼關,可以長期堅守。」李光弼說:「兩邊兵力相當,寸土必爭。現丟棄五百里地去守潼關,叛軍得到領土,勢力更大了。

  不如轉移駐守河陽,北邊依託澤州、潞州,戰勝就出擊,戰敗就退守,內外呼應,叛軍不能西進,這是像猿臂一樣互相配合的態勢。辨別朝廷的禮節,我不如您,談軍隊勝敗,您不如我。」韋陟無話對答。

  判官韋損說:「洛陽是東都,您應守衛它。」李光弼說:「汜水、萫嶺都是叛軍進攻的道路,你能都守住嗎?」於是命河南道讓官吏躲避叛軍,城裡不要留人,督促軍隊搬運作戰防禦的物資。

  史思明到了偃師,李光弼率全部軍隊赴河陽,親自率五百名騎兵做後衛。

  叛軍的游騎到了石橋,眾將說:「順城牆向北走呢?還是對着石橋走呢?」李光弼說「:對着石橋走。」黃昏時分,兵將持火把緩緩前進,陣形嚴整,叛軍不敢逼近。

  進入河陽三城後,軍隊有兩萬人,只有十天的軍糧,李光弼和士兵同甘共苦。叛軍怕李光弼,不敢進駐東都宮殿,駐軍白馬祠,挖壕溝、築城牆防守。叛軍進攻李光弼,李光弼和叛軍在中贖西邊會戰,打敗了叛軍,殺頭一千顆,叛軍淹死的很多,活捉了五千人。開始,李光弼對李抱玉說「:你能為我守兩天南城嗎?」李抱玉說「:過了這時間怎麼辦?」他回答說「:放棄它。」李抱玉答應了,就騙叛軍說:「我們糧食吃光了,明天將投降。」叛軍高興了,收兵等待投降的時間。李抱玉修整好一切守備設施,就要求作戰。叛軍因被騙生氣,猛烈攻城。李抱玉派伏兵夾攻,俘虜敵兵比自己的軍隊還多,叛軍大將周摯退兵了。李光弼親自率軍修整中贖,築壁壘挖壕溝。周摯放棄南城來攻這裡,李光弼派荔非元禮據守羊馬城作戰,叛軍大敗。周摯招集軍隊再次殺來,和安太清共合兵三萬進攻北城。李光弼收兵進城,登城..望後說:「敵軍雖勇猛,但列陣後隨意行動,不值得害怕,中午將打敗他們。」於是出城作戰,到中午沒能獲勝,他把眾將叫來說:「敵軍強大但能打敗的原因是混亂。現我們用混亂的軍隊去攻擊混亂的敵人,當然不能成功。」

  他因此問道:「敵陣哪處最堅固?」回答道「:西北角。」他把郝廷玉叫來說「:給我率部隊打敗他們。」郝廷玉說「:我率領的是步兵,請求給我五百名騎兵。」他給了三百名。又問其次哪處最堅固,回答說:「東南角。」他把論惟貞叫來,論惟貞請求說「:我是蕃將,不懂步兵戰法,請給我騎兵三百名。」他給了兩百名。他又拿出皇帝賜給他的馬四十匹,分給了郝廷玉等人。李光弼舉着大令旗說「:注意看我的令旗,揮得緩慢,可相機行事。如三次揮動到地,各軍都進攻敵陣,不管死活,後退的斬首。」後來在城上看見郝廷玉的軍隊沒能前進,催侍從去殺他的頭。郝廷玉說:「戰馬中了箭,不是後退。」於是命換別的馬。有位偏將持矛刺叛軍,刺穿了叛軍馬的肚子,刺中了幾名敵兵,又有位偏將迎戰敵兵,沒有作戰卻退卻了,李光弼把持矛的叫來賞絹五百匹,將不敢作戰的斬首。李光弼三次揮動令旗,眾軍奮勇爭先,叛軍戰敗逃走,共殺頭一萬多顆,俘虜八千多人,戰馬兩千匹,軍用物資兵器不計其數,活捉了周摯、徐璜玉、李秦授,只有安太清脫身逃跑了。史思明不知道,還在進攻南城,李光弼把俘虜趕來給他看,史思明很害怕,築營壘來抵禦唐軍。開始,李光弼要作戰了,把刀插在靴中,說:「作戰是危險事。我官當到三公之一,不能被叛軍活捉,萬一戰敗,將自殺來向皇上謝罪。」到戰勝時,對着西邊跪拜行禮,全軍都很感動。安太清襲擊懷州,占領了它。上元元年(760),加封他為太尉、中書令。他進兵包圍了懷州,史思明來救援,李光弼再次打敗了他。史思明把軍隊開到河清,聲稱渡過黃河切斷李光弼軍的運糧路。李光弼在野水渡築營壘,到晚上把軍隊開了回去,留下牙將雍希顥守營,對他說:「叛軍將領高暉、李日越,都是能抵敵萬人的人。叛賊一定派他們來抓我。你留在這裡,叛軍來了不要出戰,他們如果投降,你就和他們一起到我這裡來。」眾將私下對這沒根據的話感到奇怪。這天,史思明果然把李日越叫去說「:李光弼駐紮在野外,你率五百名騎兵夜晚去抓住他,抓不到不要回來!」李日越到唐軍營壘邊,派人問道:「太尉在嗎?」回答說:「走了。」又問:「營中軍隊有多少?」回答說「:一千人。」又問:「將領是誰?」回答說「:雍希顥。」李日越對他的部下說「:我接受的命令是怎麼說的?現即使抓住雍希顥,回去也不免被殺頭。」於是請求投降。雍希顥和他一起去拜見,李光弼對他非常好,任命他為特進官,兼任右金吾大將軍。高暉聽說後,也投降了。有人問「:你讓這兩位將領投降怎麼這麼容易呢?」李光弼說:「史思明兩次戰敗,只遺憾不能和我們在野外作戰,聽說我駐紮在野外,他一定認為容易抓到,派將領來偷襲,一定用死來提要求。雍希顥沒有名氣,不值得作為功勞。李日越怕死,不投降怎麼辦?高暉才幹超過李日越,李日越投降受到寵幸,高暉動心,能不想趕上他嗎?」眾軍挖開丹水河堤淹懷州城,沒攻下。李光弼命郝廷玉挖地道進城,探知叛軍口令,登上城牆大喊,城外唐軍爬上城牆,抓住了安太清、楊希仲,押送到京城,在太廟舉行了獻俘式。晉爵食實封一千五百戶。

  史思明派間諜宣傳說叛軍將領都是北方人,哼着家鄉的小調想回鄉。魚朝恩相信了,多次上奏說叛軍可以消滅。

  皇帝下詔給李光弼,李光弼堅持說叛軍還很強大,不能輕易出兵。僕固懷恩忌妒李光弼的功績,暗中附和魚朝恩定計驅逐叛軍。皇帝派使者來督促出戰,李光弼沒辦法,命李抱玉守衛河陽,出兵駐紮在北邙。李光弼命靠山列陣,僕固懷恩說「:我率騎兵,現列陣在山邊,不便調動,請求在平地列陣。」李光弼說:「有山做依託,勝可攻,敗可守;大平地列陣,戰敗就完了。況且叛軍是跟我們拚命,因此不如在山邊列陣。」僕固懷恩不聽,叛軍占據了高地,布置七百名持長戟的士兵。命強壯的士兵拿着刀跟在後邊,丟掉軍用物資假裝逃跑。僕固懷恩的軍隊爭奪戰利品,叛軍伏兵殺出,唐軍大敗。

  懷州又被攻陷了,李光弼渡過黃河守衛聞喜,李抱玉因兵少,放棄了河陽。李光弼請求治兵敗之罪,皇帝因為是僕固懷恩違反軍令戰敗,下詔寬恕他,並招他進京朝拜。他懇請辭去太尉職務,改任開府儀同三司,中書令,河中尹,晉、絳等州節度使。不久,又封為太尉,兼任侍中,河南道副元帥,知河南、淮南東、淮南西、山南東、荊南五道節度行營事,鎮守泗州。皇帝為他賦詩送行。史朝義乘邙山得勝,進兵攻打申、光等十三州,李光弼抱病命抬着他上了路,監軍認為軍隊少,請求退保揚州。李光弼說「:皇上將大事託付給我,叛軍怎麼知道我們軍隊是多還是少?如果我們在他們沒料到時突然出兵,他們將自己潰退。」於是快速行軍進入徐州。當史朝義在宋州包圍了李岑,李光弼派田神功去進攻趕跑了他。

  當初田神功討平了劉展後滯留在淮南,尚衡、殷仲卿在兗、鄆州之間互相攻打,來調在襄陽不聽命令,等李光弼到了駐地,史朝義逃跑了,田神功回到了河南,來調、尚衡、殷仲卿相繼進京朝拜,他被眾將敬畏佩服到了這種地步。寶應元年(762),加封臨淮郡王,李光弼收復了許州,殺死叛軍上千人,活捉叛軍將領二十二人。史朝義派軍隊進攻宋州,李光弼打敗並趕走了他們。

  浙東袁晁在台州反叛,建年號叫寶勝,將二月作為正月,攻打擄掠各州縣。

  李光弼派部下在衢州打敗了他的軍隊。

  廣德元年(763),就擒獲了袁晁,浙東平定了。有詔晉爵食實封兩千戶,封他一個兒子為三品官,賜給他鐵券,把名字藏進太廟,在凌煙閣上給他畫像。

  相州、北邙戰敗,魚朝恩因自己決策錯誤感到羞愧,因此對李光弼忌恨入骨,而且程元振更忌妒他。他們兩人當權,每天籌劃誣衊他的辦法。到來調被程元振誣陷處死,李光弼更害怕了。吐蕃進犯京城,唐代宗下詔命他來京救援,李光弼害怕被算計,猶豫不敢去。到皇帝出逃陝州,還把他作為重要依靠,多次問候他的母親,來消除隔閡。皇帝回到長安後,任命他為東都留守,察看他的動向。

  李光弼用等待詔書長時間沒來,需回到徐州收取租賦做藉口。皇帝命郭子儀把李光弼的母親從河中送回長安。廣德二年(764),李光弼病重了,奏表呈上先後賜給他的食實封爵位,皇帝下詔不答應。

  部將官員問他死後的安排,他說:「我長期在軍隊裡,不能回家奉養老人,是不孝的兒子,還說什麼呢?」拿出剩下的絹綢布匹分送給部下將領。去世時年僅五十七歲。部下將領就用他贈送的布匹給他辦了喪事,哭着互相弔唁。皇帝派使者弔唁慰問他的母親,贈官為太保,賜諡號叫武穆,下詔令群臣到延平門外送葬。

  李光弼帶兵,定好計策然後才開戰,能夠以少勝多。治軍嚴整,全國都敬畏他的威嚴和名望,他在軍隊中指一下或者瞟一眼,眾將就不敢抬頭看他了。起初,他和郭子儀名望相當,當時稱為「李郭」,但論戰功被推舉為平叛第一人。據說他接替郭子儀掌管朔方軍時,軍營、兵將、旗幟沒有改變,但李光弼一對軍隊下令,軍容就更加整齊嚴明了。[2]

作品編纂

《新唐書》主要作者宋祁、歐陽修是北宋一代文宗,著名文學家。宋祁及其兄宋庠,在當時有「二宋」之稱,宋人《東軒筆錄》說宋祁「博學能文,天資蘊籍」;歐陽修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為其特長。

參加編撰《新唐書》的其它作者,也都為北宋時期名家高手。宋仁宗嘉佑年間曾公亮《進新唐書表》中所列之范鎮、王疇宋敏求劉羲叟等,都是當時文壇知名人物。范鎮曾為翰林學士,文筆流暢,有《東齋紀事》等百餘卷流傳於世。王疇文辭嚴麗,一向為世所稱。宋敏求為北宋一代掌故大家,富於藏書,曾編《唐大詔令集》和《長安志》,對唐史十分熟悉。劉羲叟是著名天文學家,後來曾助司馬光編《資治通鑑》,《新唐書》用這些人主筆,自然文采粲然,體例嚴謹。另一方面,宋、歐等人在修《新唐書》時,態度也很認真。歐陽修負責〈本紀〉、〈志〉、〈表〉部分,撰稿六、七年。宋祁的〈列傳〉部分時間更長,前後長達十餘年。認真謹嚴的態度,體例和筆法、風格上顯得比《舊唐書》完整嚴謹得多。另外,《新唐書》在列傳的標名上也作了歸納整理,如把少數民族仕唐將領合併到「諸夷蕃將傳」中;把割據的藩鎮也歸到一起來寫等等。這樣,就使得眉目更為清楚。 《新唐書》以清新質樸的語言特點為後世人賞識。也有了巨大的影響。[3]

作品影響

《新唐書》是我國正史體裁史書的一大開創,在體例上第一次寫出了《兵志》、《選舉志》,系統論述唐代府兵等軍事制度科舉制度。為以後《宋史》等所沿襲。自司馬遷創紀、表、志、傳體史書後,魏晉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書》始又恢復了這種體例的完整性。以後各朝史書,多循此制,這也是《新唐書》在我國史學史上的一大功勞。[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