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莊潮江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莊潮江寺
圖片來自xuite

新莊潮江寺,是位於臺灣新北市新莊區興漢里新莊廟街大漢溪畔的土地祠觀音寺,原先是碼頭工人休息的草屋、防禦對岸板橋漳州人的瞭望台。

歷史沿革

此廟原稱為「草厝仔間」,原為新莊廟街米市巷巷尾與新莊港大漢溪碼頭旁提供工人休息的草屋。在清朝末葉,新莊與對岸板橋的漳州人發生泉漳械鬥,新莊人就在此建築上方搭建二樓高的瞭望台,作為預警之用。

到了臺灣日治時代,以磚瓦改建為二樓高廟宇,據傳當時有一石頭浮出水面,狀似觀音菩薩,當地民眾故在福德祠樓上加蓋名為「潮江寺」的觀音寺以供奉祭拜。另一說是,有人從大漢溪中找到一塊狀似觀音的石頭,帶回祭拜,相傳很靈驗,地方遂共同在河邊蓋廟奉祀。

居民還認為建築物門口原本面臨大漢溪,是保佑到北邊的板橋江仔翠,沒保佑新莊,故建寺時將門轉向面朝米市街,而形成現今的方位。又因位於大漢溪畔,故名「潮江寺」。當地居民說自從轉向後,原先常來拜的板橋人不再來祭拜。

改建後的建築立面融合閩南、新巴洛克與舊日式風格特色,不同於傳統廟宇。有「金」形馬背、福州門、拖拉窗等構造。上下樓層之間以單人行走的木造階梯相連。二樓其短陽台則有仿維多利亞式的泥塑欄桿。

時任新莊市長的黃林玲玲為了保護文化遺產,任內將此街一帶變更地目。在2003年《聯合報》報導時,因建物失修,需要超過新台幣五百萬元的經費,廟方望有善男信女出資,將此二合一的廟改成傳統的燕尾建築廟宇。

興直堡文史工作室的曾素月在該年5月6日表示,此建築不但在新莊,在臺灣都很罕見,可說相當珍貴,若把廟改太過華麗且繁複,和一般土地公廟有何差別?她說,從該幢建築風格來看依稀可見是日治時期大正厝的樣式,林衡道到新莊老街來導覽時,此廟是必到一站,可見其在文史上價值。她並呼籲最好能夠保留立面、山牆以及廟內一些特殊的窗台結構等。

2013年8月13日,新北市政府古蹟歷史建築聚落及文化景觀審議委員會以「新莊潮江寺」之名公告此廟列為新北市文化資產的歷史建築,理由是原址曾是早期大漢溪新莊河港聚落的臨河防守高台,具地方發展歷史意義。今址為新莊區碧江街47號。

一樓祭拜土地公、二樓祭祀觀音的雙主神廟宇還有臺北市中山區下塔悠福德爺宮基隆市七堵區百福中埔福德宮

土地祠

土地廟,又稱土地公廟福德廟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在1949年以前,凡有漢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廟。

土地廟在中國大陸曾由於「文革」作為「四舊」大部分被搗毀。隨著「改革開放」和開始信仰自由[1] 以後,自1980年前後有蒸蒸日上的恢復民間信仰和社會的逐漸發展,便有一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這些土地廟多由農民自發組織建設的信仰中心,屬於微型建築,高度從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積大小小則幾平方米,大則十幾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陸官方和媒體一直密切關注這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就以當時農村小學基礎教育設施落後為藉口和理由,來呼籲鄉民多關注鄉村基礎教育,集中精力投資建學校,不要熱衷於「迷信」,但仍舊無法破壞民間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區官方就以破除迷信為藉口而進行強行拆除,這股土地廟信仰復興的熱潮最終還是被大陸官方鎮壓了。然而實際上至2000年以後,幾乎每鄉至少有一處或多處,其數量分佈因地而異。台灣因為擁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當多的土地廟;據官方的調查,其數量超過1300所以上。

與農村地區的土地廟相對的,是供奉城市守護神的城隍廟

土地神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爺」,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一般稱為「大伯公」。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土地廟的造型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現今台灣甚至有工廠開模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中國大陸土地廟

潮汕土地廟

土地神在潮汕俗稱為伯公。土地廟亦稱伯公廟或寫作福德老爺廟、福德古廟。每家每戶家中都會有伯公神位,商鋪也不例外。伯公廟規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為普遍,田野、山嶺、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爺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爺夫人,是和藹可親的形象。

參考文獻

  1. 信仰自由,reli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