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旗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旗裝作為八旗婦女的衣袍,不僅僅用來禦寒保暖,同時也是區別身份等級的象徵,當時,旗裝屬於宮裡的禮服,是上等人的專有之物,只有宮裡的皇太后、妃子、格格及貼身丫鬟才能穿旗裝[1],而宮中普通丫鬟、傭人只能穿戴短襖長褲。民間的普通百姓雖然沒有等級之分,卻有富貴貧賤的區隔,中上等人家款式簡單,但面料上十分考究。

簡介

旗裝,是滿族的傳統服飾,並作為所有旗人(男女老幼)統一的一種袍式服裝,所以叫旗裝,滿語稱「衣介」。「旗裝」又叫「旗服」,分為單、夾、皮、棉四種。女子穿長及腳面的旗裝,或外罩坎肩。腳着長筒白絲襪,穿花盆底繡花鞋,褲腿扎青、紅、粉紅等各色腿帶。 服裝喜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衣料製成。有的將旗裝面上繡成一組圖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領口、下擺處鑲上多層精細的花邊。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喜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這種「衣皆連裳」(古代上為衣,下為裳)與漢族服飾的上衣下裳的兩截衣裳有明顯區別。

男子穿的旗裝

在滿族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涯後,馬蹄袖已成裝飾,而放下馬蹄袖仍然是滿族人對長者、尊者致敬的禮儀。按照清代法規,當時漢族女子不可以穿着旗裝。但服飾習俗的變遷往往隨着社會風尚的改變而發生微妙的變化。

滿族男子穿的旗裝,其樣式和結構都比較簡單,原為滿族騎射時穿用的圓領(無領後習慣加一假領),大襟,窄袖,四面開禊,左衽,帶扣絆,束帶,四面開衩是為了騎射自如,箭袖是為射箭方便,又可禦寒保護手背。

婦女穿的旗裝

滿族婦女穿的旗裝,是直立式的寬襟大袖長袍,下擺及小腿,也外有繡花紋飾。樣式美觀大方,講究裝飾,領口,袖頭,衣襟都繡有不同顏色的花邊,有的多至十幾道,穿起來勻稱苗條,婀娜多姿。有一種女式旗裝叫「大挽袖」,把花紋繡在袖裡,「挽」出來更顯得美觀.滿族婦女所穿旗裝,從樣式到做工都十分講究.在旗裝領口,衣襟,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才算是美。天寒時則外加馬褂馬甲於袍外,即長到肚臍、四面開衩、對襟的短褂,俗稱馬褂。亦有外套一馬甲(俗稱坎肩)者。

馬蹄袖

馬蹄袖是滿族男女旗裝之袖式,亦稱箭袖。清初,滿族男子所服旗裝,袖口較窄,袖端多加一長可露指的半圓型獸皮(後改布質),因其狀酷似馬蹄而名之馬蹄袖。優點是征戰、打獵時射箭方便,禦寒保護手背[2]

清中期以後,該袖式的服裝漸從便服轉為禮服,便服多為平袖,禮服仍為馬蹄袖。平時多捲起,在辦公事、喜慶節日、拜見上司、叩見長輩時,必須先左後右地放下馬蹄袖,才可行拜見禮。亦有將馬蹄袖用鈕扣繫於便服袖口以為禮服之用者。滿族婦女禮服亦多為馬蹄袖式。

視頻

旗裝 相關視頻

漢服與旗裝居然故宮相遇了,好佩服小姐姐的花盆底鞋!
千萬不要穿旗裝去故宮,眼前一幕,外國人都驚訝了

參考文獻

  1. 滿族旗裝和旗袍有多大的區別?,搜狐,2017-07-03
  2. 旗裝袍服特徵,360個人圖書館,2014-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