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有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有度》選自《呂氏春秋》卷二十五·似順論。

《呂氏春秋》章節目錄: 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十二紀每紀五篇共六十篇,八覽每覽八篇(《有始覽》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論每論六篇共三十六篇,另有《序意》一篇,共一百六十篇[1]

原文

賢主有度而聽,故不過。有度而以聽,則不可欺矣,不可惶矣,不可恐矣,不可喜矣。凡人之知,不昏乎其所已知,而昏乎其所未知,則人之易欺矣,可惶矣,可恐矣,可喜矣,知之不審也。客有問季子曰:「堯奚以知之能也?」季子曰:「堯固已治天下矣,舜言治天下而合己之符,是以知其能也。」「若雖知之,奚道知其不為私?」季子曰:「諸能治天下者,固必通乎性命之情②者,當無私矣。夏不衣裘,非愛裘也,暖有餘也。冬不用③,非愛也,清有餘也。聖人之不為私也,非愛費也,節乎己也。節己,雖貪污之心猶若止,又況乎聖人?」許由非強也,有所乎通也。有所通則貪污之利外矣。孔、墨之弟子徒屬充滿天下,皆以仁義之術教導於天下,然而無所行其術,教者術猶不能行,又況乎所教?是何也?仁義之術外也。夫以外勝內,匹夫徒步④不能行,又況乎人主?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義之術自行矣。先王不能盡知,執一而萬物治。使人不能執一者,物惑之也。故日通意之悖,解心之繆,去德之累,通道之塞。貴、富、顯、嚴、名、利六者,悖意者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繆心者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者也。智、能、去、就、取、舍六者,塞道者也。此四六者不盪乎胸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清明,清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注釋

①有度:有法度,就是擯棄一切私心,一切都訴諸法度。②性命之情:生命的天性。③:扇子。④徒步:貧民。

譯文

賢明的君主自己的心裡有一定的法度標準再來傾聽別人的意見,所以就不會犯下錯誤。心裡存在一定法度來傾聽別人的話,就不可能受到別人的欺騙,就不可能心中迷惑惶惶,就不會驚恐不安,不會喜形於色。一般人的了解,不會對他自己所已經知道的東西覺得混亂不解,但會對於他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覺得混亂不解。所以人容易受到別人的欺騙,會心中迷惑惶惶,會驚恐不安,會喜形於色,這是因為他們對於知道的東西不去審察清楚的原因。有一個客人問季子:「堯是怎樣知道舜的才能呢?」季子說:「堯本來就已經是在治理天下的了,舜跟他談起如何治理天下的話符合堯自己心中治理天下的原則,他就是這樣來知道舜的治國才能的。」客人又問:「像這樣的話,雖然知道他這樣說,但怎能知道他不會做徇私圖利的事呢?」季子回答說:「各位能夠治理天下的人,本來就通達生命的天性,當然是無私的。夏天不穿毛裘,不是因為愛惜毛裘衣服,是因為太熱。冬天不用扇子,不是因為愛惜扇子,是因為太過清涼。聖人不為自己謀取私利,不是吝嗇,是因為節制自己。節制自己,雖然存在貪婪的心態也會消除,又何況聖人呢?」許由不是很勉強去推辭堯要讓位給他這件事,是能夠通達生命之情。對生命之情有了共識就可以置身於貪婪污濁的外面。孔子墨子的學生滿布天下,他們都是用仁義的方法在天下教導別人,然而他們所倡導的仁義沒有在天下流行。教導的人自己都不能夠實行那樣的仁義之術,又何況受到他們教導的人呢?這是為什麼?因為仁義之術是外表的功夫。想憑藉外表的功夫來戰勝內心,一般的人、貧民都不能夠做到的,又何況君王呢?只有在內心通達性命之情,那麼仁義之術就自然會流行了。先王不可能對萬事萬物都了解,但掌握一條原則就可以治理好世上萬事萬物。人之所以不能夠掌握這一條原則,是因為物質享受對他們有誘惑。所以說要清掃心中的惑亂,解除心中的謬誤,去掉德行上的累贅,弄通道法上的禁塞。高貴、富裕、顯榮、權威、名譽、利益這六樣東西,是迷惑意志的東西。變化、激動、女色、計較、盛氣、情意這六樣東西是擾亂心神的東西。憎惡、欲望、狂喜、生氣、哀傷、快樂這六樣東西是累贅德行的東西。智謀、才能、背叛、親近、取得、捨棄這六樣東西是堵塞道法的東西。這二十四樣東西如果可以不在胸中縈繞,人的心就剛正不偏。正就是靜,靜就會使心胸清澈明亮,就會心中虛空,虛空就是無為,做到虛空無為就可以沒有什麼做不到了。

著作簡介

《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2]。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3],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

視頻

有度 相關視頻

先秦文學《呂氏春秋》詳解慎行81
先秦文學《呂氏春秋》詳解古樂33

參考文獻

  1. 呂氏春秋的作者,解歷史, 2020-12-07
  2. 秦國丞相呂不韋《呂氏春秋》,搜狐,2018-10-17
  3. 治國通論-法家治國思想 ,豆丁網, 201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