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束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束為 ‎

李束為 原名束學禮,筆名束為,山藥蛋派作家之一 [1]

1918年11月,李束為出生於山東省東平縣新湖鎮朱管村。1935年閻錫山在山東招兵,李束為加入並前往山西。1937年3月參加八路軍,1939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畢業於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1944年調任束為被調到《晉綏大眾報》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山西省文聯主席、中共太原市委文教部副部長等,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1984年復出任山西省文聯黨組書記。1992年2月離休,5月被授予「人民作家」稱號。1994年3月4日逝世。

步入文壇

抗日戰爭爆發後,李束為滿懷救國熱情,從閻錫山隊伍投奔到山西抗日少年先鋒隊,後轉到抗日絕死二縱隊,轉戰在太行山、呂梁山一帶,做過戰士、班長、排長。1939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他被任命為「呂梁劇社」的分隊長兼黨支部書記,領導劇社的宣傳工作,並從此開始了他的文藝生涯。1940年秋,李束為隨劇社奉命到了延安集中學習。他考入魯迅文學藝術學院戲劇系學習深造,用比較充裕的時間集中閱讀了大量中外文藝名著,接受了較為系統的文藝理論和戲劇創作知識,為後來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尤其喜歡契訶夫和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嚴峻深沉地剖析人生,題材廣泛地反映社會,精巧細緻地描寫對象和樂觀向上的情調等契訶夫特色、莫泊桑風格,深深地影響了李束為一生的創作,他的小說都是中篇和短篇,與此有很大關係。

經過差不多兩年的魯藝學習,1942年冬天,李束為回到晉綏邊區文聯,參加了文藝工作團,被派往河曲縣第三區農會搞減租減息工作。火熱的農村鬥爭生活,激發了李束為的創作欲望,寫出了第一篇小說《租佃之間》。他投寄到延安《解放日報》編輯部,很快,1943年8月3日和4日的文藝副刊上連載發表。這篇近萬字的小說,反映了解放區減租減息鬥爭中,農民與債主之間的激烈鬥爭,結構謹嚴,情節緊湊,語言樸實,初步顯示了他的文學才華。1956年,前蘇聯翻譯出版的《中國短篇小說集》中,就把《租佃之間》作為解放區文藝的代表作之一而選入。

文學創作

1944年,束為被調到《晉綏大眾報》社當編輯。這份報紙是一張四開五日刊,主要讀者對象是農民。束為是山東人,為了辦好報紙,他下功夫學當地語言,學當地民歌。他搞減租減息工作的河曲是山西有名的民歌之鄉,當編輯後也經常去河曲下鄉採訪。他驚喜地發現,河曲民歌經過洗鍊的語言,既保持了形象生動和地方韻味,又精練明快和帶有節奏感。他的筆記本上記了許多民歌,許多方言土語,並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嘗試使用,這就大大縮短了他在語言上與農民的距離。

豐富的生活體驗和民間藝術的薰陶,極大地煥發了束為的創作熱情,他寫作特別順手,在完成報紙的編輯、採訪工作以及許多社會活動之餘,四、五年的時間裡,寫出了一批中短篇小說及秧歌劇,主要有《土地和它的主人》、《攔羊娃》、《苦海餘生》、《老婆嘴退租》、《財主請客》、《紅契》、《第一次收穫》、《賣雞》、《十年前後》等等。這些作品標誌着束為創作逐漸趨於成熟,是他的第一個豐收期,有些則成為他的代表作,如《紅契》和《賣雞》等。

小說創作

在承擔大量文藝行政領導工作之餘,李束為仍然堅持下鄉體驗生活,寫出了三十多篇小說、散文、報告文學,其中小說《春秋圖》、《好人田木瓜》、《老長工》、《於得水的飯碗》、《遲收的莊禾》、《大事業》,報告文學《南柳春光》、《更上一層樓》等,都產生過較大反響,為「山藥蛋」文學流派的形成,貢獻了很大力量。

束為進城以後,生活和工作環境變了,但他仍然對農村情有獨鍾,關注農村的變革,關注農民生活的狀況。看到農村的新變化他高興,看到農村存在的問題他焦急。他總把自己的創作與農民的命運聯繫在一起,他的作品是農村社會進程的藝術記載。從1950年的《春秋圖》,經1954年的《初升的太陽》,1958年的《好人田木瓜》、《老長工》和《崞縣新八景》,1959年的《大事業》和《於得水的飯碗》到1962年的《遲收的莊禾》,以及1964年的《南柳春光》,都是各個時期農村社會生活的真實體現,是各個時期農民思想和情緒的真實展示。

《於得水的飯碗》在束為的創作中是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這篇小說曾經發表過兩次,當時引起過不小的爭論。小說反映的是農村興辦公共食堂的故事。第一次發表時,束為「歌頌」食堂化的同時,更多地透露出農村生活的真實情況:農民群眾在吃食堂時,深感不大如意、不大稱心,連溫飽也難以保證,致使農民於得水不得不偷盜集體的山藥蛋度日,卻被支部書記發現予以沒收。到春節時,全家八口人依靠別人送的一點糧食和山藥蛋才不致斷頓。結尾時,束為還加了一個「光明的尾巴」。然而,發表以後,卻被一些人扣上「歪曲大好形勢」的帽子,一份全國性文藝理論刊物專門組織了批判文章。迫於壓力,身為省文聯黨組書記、主席的束為,不得不重新寫了一遍,刪去了不少真實的情節,把群眾的合理呼聲當成壞人的言論;把描寫農村貧困狀態的文字一筆勾銷。第二次發表的《於得水的飯碗》,雖然還是原來的人和事,但立腳點卻大不一樣,成了一篇宣揚浮誇風的作品。

《於得水的飯碗》給束為創作的直接影響是將近三年沒有寫小說,他認為,與其寫那些違背自己願望、違背農村真實生活的作品,不如不寫,由此看出束為在創作上的真誠態度。直到1962年8月他參加了中國作家協會在大連召開的農村題材小說創作座談會後,心情才順暢起來,重新寫小說,這就是《遲收的莊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