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翰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翰卿
原文名 Li Hanqing
出生 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沙坡村
國籍 中國
別名 李希縉
民族
教育程度 太原中醫研究會
職業 中醫師
知名作品 《傷寒論113方臨床使用經驗》

李翰卿 (1892年5月11日 ) 字華軒,又名李希縉,一八九二年五月十一日生於靈丘縣上沙坡村(即沙坡和尚墳)。舅父張毓璽乃靈丘有名的儒醫,李翰卿自幼從其學醫習文,日積月累,加之勤奮刻苦,終於盡得其傳。

李翰卿十五歲即能診治一般疾病,以後雖在家塾任教,但每有閒暇即為人療疾,以治病救人為樂,逐漸醫名日增,求治者盈門。二十七歲時,由本縣推薦到山西省立醫學傳習所應試,[1]。經過三年的寒窗苦讀,他不但系統鑽研了中醫經典,對歷代各家各派學說亦多有涉獵。一九二二年畢業,先後應邀在太原復成堂體乾堂等行醫。三十五歲獨立開業,懸壺并州。由於其醫術高超,就醫者絡繹不絕,漸次在省城名聲大噪。然而更為人稱頌的是,他視病家如同親友,若遇窮苦百姓,不但不收診金,還時常資助藥費濟人。有一陳姓患者,身患疾病,家貧無力就醫,聽人稱道李氏聲名前去求治,果然李氏不但全力救治,且診金、藥費分文不取,直致痊癒。解放後陳已高齡,猶時對人言及此事。李翰卿因其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聲望,被譽為山西四大名醫之一,並深受中醫界同仁愛戴,[2] 太原解放後,李翰卿更是如獲新生,決心以自己的醫術為新中國服務,並主動將珍藏多年的《萬有文庫》凡一千九百四十二冊捐獻給國家,受到山西省人民政府的高度讚揚。他工作勤奮,學習努力,於一九五六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於山西省總工會職工醫院、太原市工人療養院第二醫院、山西省中醫研究所任醫務主任、副院長、所長。歷任主要社會兼職有:山西省醫藥科學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太原中醫研究會會長,中華醫學會山西分會副理事長,山西省第一、二、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山西省政協第二、三屆常委、委員等。一九七二年七月四日因病逝世,享年八十歲。[3] 李氏治學,以《內經》《傷寒》《金匱》《神農本草經》四大經典為基礎,治病尤尊仲景,精於《傷寒》《金匱》,喜用經方、小劑,每能救危難、起沉疴而得心應手。於疑難之症,尤重視辨其夾雜證情。 李氏對附子頗有研究。他認為同樣是用附子溫陽,溫心腎必佐以補陰之品而以小劑量為佳,溫脾腎則不必佐用養陰之藥而劑量宜大。附子散寒止痛,若與小茴香吳茱萸乾薑諸藥比較,附子偏重於入腎,癖痛、胃痛、腹痛等兼有腎陽虛者,用附子效果最好,至若單純由於肝寒所致疝痛、腹痛則小茴香、吳茱萸效佳,單純胃寒作痛則以乾薑為好。特別要提出的是:李氏認為附子治療心力衰竭時劑量宜小,治亡陽證兩便失禁、肢厥脈微時劑量宜大。 當代山西名醫[[]]朱進忠先生是李氏弟子,所著《中醫臨床經驗與方法》(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年出版)記載了李氏以小劑量附子治療心衰的案例。患者郝某某,女,36歲。21歲結婚,婚後不久即心悸氣短,偶有咳血,某院診斷為風心、二尖瓣狹窄、房顫。3年前產第2胎後病情加劇,反覆咳血,手術治療後出現房顫、心衰、腹水,治療2年無效。其症見呼吸極度困難,不能平臥,心悸心煩,全身浮腫,胸腹積水,發紺,口乾渴,舌紫暗,苔少,脈細數促,手足心灼熱而指趾反見厥冷。某醫以為心腎陰虛,急予滋陰清熱。藥後腹部墜脹,氣短難續,並時見神昏譫語。請李氏急會診。云:此病陰陽大衰,正虛邪實,攻補兩難,若不急救心腎之陽,則病者不久於人世矣。急處:附子0.3g,茯苓1g,白朮0.3g,白芍3g,人參1g,杏仁1g,桂枝1g。服藥2小時後,氣短心悸好轉,1小時後開始排尿,後又連續排尿4次。次日已可平臥,呼吸困難明顯好轉,浮腫與腹水亦明顯減輕。繼進3劑,浮腫全消,能下地活動。一醫云:如此重病,竟用如此輕劑,豈能頂事。改用較大劑量真武湯合生脈散,服藥1劑,病情又劇,再請李氏會診,改用小劑真武而好轉。如此重病,僅用0.3g附子而獲奇效,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4]

文獻參考

  1. 以考試成績第一名被錄取
  2. 被公推為太原國醫公會執行委員。
  3. 現葬靈丘縣烈士陵園。
  4. 一代名醫李翰卿百度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