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肇 (後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肇(876年-945年),汝陰(今安徽阜陽)人,五代十國時期後蜀開國功臣。

  • 李肇少年從軍,歷事唐朝、後梁、後唐三朝 [1] ,累升至陝虢都指揮使,後唐滅前蜀之戰後隨康延孝叛亂,被西川節度使孟知祥收編,授為衙內馬步都指揮使。
  • 他在後唐攻兩川之戰中,與趙廷隱據守劍州,擊退石敬瑭所率朝廷大軍,奪取利州昭武軍,被任命為昭武軍留後,後實授節度使,加檢校太保。
  • 明德元年(934年)後蜀建立,李肇進拜奉鑾肅衛都指揮使,同年因後主孟昶即位,又加兼侍中。但因倨傲無禮不久便被孟昶免去兵權,以太子少傅致仕,流放邛州。
  • 廣政八年(945年),李肇在邛州病逝,終年七十歲。

基本信息

姓名    李肇  
字號    不詳      
民族    漢族      
官職    奉鑾肅衛馬步都指揮使,昭武軍節度使  
出生地   汝陰
出生時間  876年   
去世時間   945年 
所處時代   唐末五代   
主要成就   輔佐孟知祥建立後蜀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 李肇少年時便以材勇著稱,唐末隨父親李璟在神策軍效力,後改投宣武軍,補任左建牙都頭。後事後梁。[1]
  • 同光元年(923年),後唐莊宗李存勖攻滅後梁。李肇所部被編入後唐軍中,歸北京太原府節制。孟知祥時任北京留守,對李肇非常賞識。後來,李肇又升任陝虢馬步軍都指揮使。[2]

建功西川

  • 同光三年(925年),李肇所屬的陝虢軍在節度使康延孝的率領下充作伐蜀前鋒,隨魏王李繼岌參加後唐滅前蜀之戰,攻滅前蜀。不久,李存勖以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李繼岌乃率大軍班師,命康延孝統領後軍。李肇亦隨之北歸。
  • 同光四年(926年),康延孝因不滿李存勖誅戮功臣,在班師途中舉兵叛亂,回攻蜀地,但在李繼岌及孟知祥的聯合鎮壓下,很快便兵敗身死。 李肇則被孟知祥俘虜。孟知祥親釋其縛,任命為西川衙內馬步都指揮使,後又奏授為嘉州刺史。 不久,李存勖在兵變中被殺,李繼岌也因大軍潰散而自縊。後唐明宗李嗣源即位。而孟知祥也逐漸萌生了據蜀自立之意,與朝廷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
  • 長興元年(930年),孟知祥起兵反唐,命部將李仁罕攻打遂州(治今四川遂寧)。 李嗣源以石敬瑭為招討使,進討兩川,很快便攻克蜀道入川的重要關口劍門關(在今四川劍閣東北)。孟知祥忙命李肇領兵五千,倍道兼行趕赴劍州(治今四川劍閣),又讓趙廷隱率一萬兵馬隨後增援。 不久,石敬瑭進屯北山,攻打劍州。趙廷隱列陣於劍州牙城後山,李肇則列陣於河橋。石敬瑭率步兵進擊趙廷隱,但被趙廷隱擊退,隨後又派騎兵衝擊河橋,又遭到李肇的強弩攢射,最終只得撤回劍門。
  • 長興二年(931年),李仁罕攻陷遂州。當時,石敬瑭又多次攻打劍州,但都被趙廷隱和李肇擊退。他聽聞遂州陷落,且大軍糧運不繼,於是撤軍北歸。趙廷隱與李肇率軍追擊,又攻陷利州(治今四川廣元)。李嗣源見前線戰事不利,於是罷兵和解,默認了孟知祥對西川的割據。 孟知祥乃以趙廷隱為昭武軍留後,鎮守利州。 李肇則改任漢州刺史,駐軍綿谷。後來,趙廷隱稱李肇在劍州之戰中與己同功,表示願將利州節鎮讓給李肇。孟知祥遂將趙廷隱召回成都,以李肇接任昭武軍留後。

助建後蜀

  • 長興三年(932年),東川節度使董璋舉兵攻入西川,還遣使往利州送信,打算策反李肇。李肇目不知書,直接將書信擲於地上,道:「無非是讓我造反而已。」 但他為求自全,只是囚禁了董璋的使者,在兩川戰爭中坐觀成敗。不久,孟知祥反擊攻殺了董璋,兼併了東川。李肇乃殺死董璋的使者,向孟知祥表態效忠。後來,孟知祥自領東川節度使,隨後又上表朝廷,請授李肇及武泰軍留後趙季良、武信軍留後李仁罕、保寧軍留後趙廷隱、寧江軍留後張業五人為節度使。
  • 長興四年(933年),孟知祥未經朝廷詔令,便以墨制的形式署任趙季良、李肇五人為本鎮節度使。 不久,朝廷正式拜孟知祥為劍南東西兩川節度使,封蜀王,同時授予趙季良、李肇等五人為節度使。其中,李肇為檢校太保、昭武軍節度使。
  • 明德元年(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稱帝,建立後蜀,史稱後蜀高祖。李肇被召入朝中,擔任奉鑾肅衛馬步都指揮使,仍領昭武軍節度使。不久,後唐內亂,山南西道節度使張虔釗、武定軍節度使孫漢韶舉鎮歸附後蜀。孟知祥乃命李肇歸鎮利州,又以張業屯兵大漫關,接應張虔釗、孫漢韶入蜀。不久,孟知祥病逝,太子孟昶繼位,史稱後蜀後主。李肇又加兼侍中。

流死卭州

  • 孟昶即位後,諸將大多都自恃先帝舊臣,驕縱不法。李肇自利州入朝,途中行程遲緩,行及漢州(治今四川廣漢)時還與親朋宴飲十餘日,直到當年(934年)十月方至成都。當時,孟昶剛誅殺了諸將中最為跋扈的李仁罕。左右侍臣皆稱李肇倨傲無禮,請求處死李肇。孟昶亦對李肇大為不滿,於是勒令他以太子少傅之職致仕,流放邛州(治今四川邛崍)。
  • 廣政八年(945年),李肇病死於邛州,終年七十歲。[3]

人物評價

  • 李嗣源:節度副使知武泰軍節度兵馬留後趙季良,馬步諸軍都指揮使知武信軍節度兵馬留後李仁罕,左廂馬步都指揮使知保寧軍節度兵馬留後趙廷隱,右廂馬步都指揮使知寧江軍節度兵馬留後張知鄴,衙內馬步都指揮使知昭武軍節度兵馬留後李肇等臣,各以簡署列藩,委之共理,……趙季良等體卿忠孝,感卿撫綏,或獻謀於帷幄之間,或效勇於鼓旗之下,賴茲奮發,致彼廓清。今則才翦兇徒,尋輸忠節,雖知祥之通變,亦季良之贊成。況彼皆是重藩,並難虛位,言念數子,參佐一心,不惟功合獎酬,兼亦材堪任使。(《許孟知祥奏趙季良等五人乞正授節旄詔》) [4]
  • 胡三省:① 李肇之傲幼君,亦由武夫倔強,不學無識,以自貽禍。② 李肇事孟知祥,於董璋之難,陰拱而觀其孰然。董璋既死,肇宜不免於死矣,孟知祥念其劍州之功,不以為罪。乃事少主,釋位入朝,倨傲不拜,其誰能容之!一見李仁罕之誅,遽釋杖而拜,前倨後恭,欲以求免,不亦難乎!通鑑書之,以為武夫恃功驕悖者之戒。[5]


史料記載

  • 《十國春秋·卷五十一·後蜀四》
  • 《九國志·卷七》

參考資料

  1. 《九國志·卷七》稱李肇「父璟,唐神策兵馬使。肇少以材勇,從父征伐。後隸宣武軍,補左建牙都頭。」這是現存史料中李肇效力後唐之前經歷的唯一記載。神策軍是唐朝中後期中央主要的禁軍力量,最終在天復三年(903年)被正式廢除。宣武軍則是唐朝在汴州設立的節鎮,後來朱溫以宣武節度使建立後梁,升汴州為東都開封府,廢除了宣武軍軍號,至後唐滅梁復設汴州宣武軍。結合這些可知,李肇應是在唐末隨父效力於唐朝神策軍,後因神策軍被裁撤而加入宣武軍任左建牙都頭,在朱溫建立後梁後繼續在軍中效力。
  2. 《九國志·卷七》:莊宗平梁,恢復平洛,割宣武一軍隸於河東。時知祥為北京留守,待之甚厚。累遷陝虢馬步軍都指揮使。
  3. 《九國志·卷七》:廣政八年卒,年七十。
  4. 全唐文:卷一百八 .漢典古籍.2020-12-18
  5. 資治通鑑音註:卷二百七十九 .國學導航.20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