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尼·布萊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尼·布萊爾
原圖鏈接

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英語:Anthony Charles Lynton Blair,1953年5月6日),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生於蘇格蘭愛丁堡,英國政治家,1994年至2007年任工黨黨魁,1997年至2007年任英國首相。在2007年6月27日辭任黨魁、首相及下議院英格蘭東北部塞奇菲爾德選區議員,另外又獲中東問題有關四方委任為中東問題特使,直至2015年。[1]2015年6月,任歐洲寬容與和解理事會主席。2016年11月,托尼·布萊爾正式宣布重返英國政壇。

東尼·布萊爾自1994年7月21日起出任工黨黨魁,接替突逝的前黨魁約翰·史密斯。在他領導下,工黨進行重新定位及調整路線,結果在1997年英國大選中取得了壓倒性勝利,結束了保守黨長達18年的執政時期,而那次也是保守黨自1832年以來輸得至為慘烈的一次大選。布萊爾執政10年,是工黨歷史上在任最長的首相,也是該黨唯一一位帶領工黨連續三次贏得大選的首相。他在任內雖然進行了不少的成功改革,但因支持及參與美國領導的伊拉克戰爭,而使得其相關政策備受爭議。

經歷

托尼·布萊爾,英國政治家,曾先後任工黨黨魁、樞密院成員、財政副發言人、貿工副發言人、能源和就業事務副發言人、英國首相、議員、中東問題特使等職務。

  • 1953年5月6日,托尼·布萊爾出生於蘇格蘭首都愛丁堡
  • 1954年-1957年,住在澳洲
  • 1958年1月,梅澤爾帶着托尼回到英國。
  • 1961年,進入切里斯特教會學校,同學們稱為「布萊爾二世」,第一學期未的考試後跳入三年級。
  • 1965年,遷往離德漢姆市一英里外的郊區,當過學校模擬選舉中保守黨的候選人。
  • 1966年,進入費茨公學。
  • 1971年,從費茨公學畢業。
  • 1972年,考入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攻讀法律學位。
  • 1975年6月,離開大學;同年,成為工黨黨員、成為切爾西區工黨黨團秘書。
  • 1982年,代表工黨在一個傳統的保守黨選區比肯斯菲爾德(Beaconsfield)參選國會議員失敗。在1980年代早期,布萊爾在工黨內被認為是「軟左派」(soft left)。
  • 1983年,當選為塞奇菲爾德(Sedgefield)選區國會議員,並連任至今。
  • 1983年和1987年,工黨兩次在大選中敗於撒切爾夫人之後,布萊爾站在黨內改革派一邊。他與改革派領袖尼爾·基諾克(Neil Kinnock)合作,成為影子內閣的一名成員,將工黨改造成一個更溫和的政黨。
  • 1992年,基諾克因工黨選舉失敗而辭職之後,布萊爾繼續在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的影子內閣中任內政大臣。
  • 1994年,史密斯心臟病發去世,布萊爾與影子內閣的另一名成員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做成一項政治交易,由布萊爾擔任工黨領袖,而布朗則擔任未來工黨政府的財政大臣。
  • 1997年5月2日,正式出任英國首相,後來他兼領的職務還包括有第一財政大臣、公務員事務部部長、英國工黨黨魁、以及英格蘭東北部塞奇菲爾德選區議員。作為英國內閣的閣臣,他也是樞密院顧問官。
  • 1998年12月26日,布萊爾成為第一位在愛爾蘭議會發表演說的英國首相。
  • 2001年,英國大選,布萊爾成為第一位贏得第二任的工黨首相。911事件後,布萊爾宣布與美國站在一起,在阿富汗戰爭之前他參與一系列穿梭外交,幫助鞏固了國際反恐聯盟。
  • 2003年8月1日,布萊爾成為歷史上任期最長的工黨首相。
  • 2004年1月27日、1月28日,由於工黨內部的反對,布萊爾的高等教育法案有可能沒有辦法通過二讀,是他上任後首次面臨此類政治危機。最終,關於調漲大學學費的法案以5票優勢獲得通過。
  • 2006年5月,布萊爾的支持度跌至26%,成為戰後最不受歡迎的工黨英國首相。
  • 2007年5月10日,宣布辭去工黨領袖職務;6月27日,正式卸任首相,中東問題有關四方(聯合國、歐盟、美國和俄羅斯)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發表聲明,宣布任命布萊爾為中東問題特使。
  • 2007年6月28日,世界經濟論壇宣布,布萊爾成為該組織董事會成員,並主持2008年的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年會。
  • 2008年1月,布萊爾任瑞士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顧問。
  • 2009年2月,布萊爾創建諮詢公司「托尼·布萊爾協會」,主要「提供商業諮詢、政治體制改革」等方面的諮詢服務。
  • 2011年,哈薩克斯坦政府聘請了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擔任哈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的經濟問題顧問。
  • 2015年5月,托尼·布萊爾宣布卸任中東和平四方集團(Quartet)的中東特使一職。
  • 2015年6月,托尼·布萊爾出任歐洲寬容與和解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 on Tolerance and Reconciliation)主席。
  • 2016年7月6日,英國有關介入伊拉克戰爭的調查報告正式公布,認定前首相托尼·布萊爾及其領導的工黨政府盲目追隨美國出兵伊拉克,沒有經過審慎考慮,以片面的情報判斷刻意引導戰爭輿論,無視戰爭可能帶來大量平民傷亡的風險。布萊爾隨即表示,自己對決定發動伊拉克戰爭承擔全部責任,並對此表示「難過、歉意和遺憾」。
  • 2016年11月,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正式宣布重返英國政壇。他將在英國議會中開設一個新的機構,專門研究脫歐問題的相關政策。
  • 2017年5月1日,布萊爾宣布重返政壇,批現首相脫歐方式。[2]

參考資料

  1. 王湘江; 劉歷彬. 中東問題有關四方任命布萊爾為中東問題特使. 新華網. 2007-06-28 (中文(簡體)‎). 
  2. 名人簡歷 托尼·布萊爾. 個人簡歷網. [2019-01-28]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