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棉鈴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棉鈴蟲

中文名:棉鈴蟲

亞 門:六足亞門

:節肢動物門

:棉鈴蟲

;動物界

:鱗翅目

:夜蛾科

拉丁學名: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昆蟲綱

亞 綱:有翅亞綱

:鈴夜蛾屬

棉鈴蟲,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鱗翅目,夜蛾科,屬昆蟲的一種,是棉花蕾鈴期的大害蟲。 廣泛分布在中國及世界各地,中國棉區和蔬菜種植區均有發生。黃河流域棉區、長江流域棉區受害較重。近年來,新疆棉區也時有發生。寄主植物有20多科200餘種。棉鈴蟲是棉花蕾鈴期重要鑽蛀性害蟲,主要蛀食蕾、花、鈴,也取食嫩葉。 該蟲是中國棉區蕾鈴期害蟲的優勢種,近年為害十分猖獗。

基本信息

中文名:棉鈴蟲

亞 門:六足亞門

分布區域:廣泛分布在中國及世界各地,中國棉區和蔬菜種植區均有發生。

:節肢動物門

:棉鈴蟲

:動物界

:鱗翅目

:夜蛾科

拉丁學名: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昆蟲綱

亞 綱:有翅亞綱

:鈴夜蛾屬


形態特徵

  • 特徵

成蟲:灰褐色中型蛾,體長15~20mm,翅展31~40mm,複眼球形,綠色(近緣種煙青蟲複眼黑色)。雌蛾赤褐色至灰褐色,雄蛾青灰


色,棉鈴蟲的前後翅,可作為夜蛾科成蟲的模式,其前翅,外橫線外有深灰色寬帶,帶上有7個小白點,腎紋,環紋暗褐色。後翅灰白,沿外緣有黑褐色寬帶,寬帶中央有2個相連的白斑。後翅前緣有1個月牙形褐色斑。

卵: 半球形,高0.52mm,0.46mm,頂部微隆起;表面布滿縱橫紋,縱紋從頂部看有12條,中部2縱紋這間夾有1~2條短紋且多2~3岔,所以從中部看有26~29條縱紋。

幼蟲: 共有6齡,有時5齡(取食豌豆苗,向日葵花盤的),老熟6齡蟲長約40~50mm,頭黃褐色有不明顯的斑紋,幼蟲體色多變,分4個類型:1)體色淡紅,背線,亞背線褐色,氣門線白色,毛突黑色。2)體色黃白,背線,亞背線淡綠,氣門線白色,毛突與體色相同。3)體色淡綠,背線,亞背線不明顯,氣門線白色,毛突與體色相同。4)體色深綠,背線,亞背線不太明顯,氣門淡黃色。氣門上方有一褐色縱帶,是由尖銳微刺排列而成(煙青蟲的微刺鈍圓,不排成線)。幼蟲腹部第1,2,5節各有2個毛突特別明顯。

蛹:長17~20mm,紡錘形,赤褐至黑褐色,腹末有一對臀刺,刺的基部分開。氣門較大,圍孔片呈筒狀突起較高,腹部第5~7節的點刻半圓形,較粗而稀(煙青蟲氣孔小,刺的基部合攏,圍孔片不高,第5~7節點刻細密,有半圓,也有圓形的)。入土5~15cm化蛹,外被土繭。

  • 成年蟲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4~18毫米,翅展30~38毫米,灰褐色。前翅具褐色環紋及腎形紋,腎縊前方的前緣脈上有二褐紋,腎紋外側為褐色寬橫帶,端區各脈間有黑點,後翅黃白色或淡褐色,端區褐色或黑色。

  • 蛹形態特徵

蛹長17~21毫米,黃褐色,腹部第五節的背面和腹面有7~8排半圓形刻點,臀棘鈎刺2根。

  • 幼蟲形態特徵

老熟幼蟲體長30~42毫米,體色變化很大,由淡綠、淡紅至黑褐色,頭部黃褐色,背線、亞背線和氣門上線呈深色縱線,氣門白色,腹足趾鈎為雙序中帶。兩根前胸側毛邊線與前胸氣門下端相切或相交。體表布滿小刺,其底部較大。

  • 卵形態特徵

卵約0.5毫米,半球形,乳白色,具縱橫網格。

  • 生物特徵

發生的代數因年份因地區而異。在山東省萊州市每年發生4代,九月下旬成長幼蟲陸續下樹入土,在苗木附近或雜草下5~10cm深的土中化蛹越冬。立春氣溫回升15℃以上時開始羽化,4月下旬至5月上旬為羽化盛期,成蟲出現第一代在6月中下旬,第二代在7月中下旬,第三代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尚有棉鈴蟲出現。成蟲有趨光性,羽化後即在夜間閃配產卵,卵散產,較分散。一頭雌蛾一生可產卵500~1000粒,最高可達2700粒。卵多產在葉背面,也有產在正面、頂芯、葉柄、嫩莖上或農作的、雜草等其它植物上。

幼蟲孵化後有取食卵殼習性,初孵幼蟲有群集限食習性,二三頭、三五頭在葉片正面或背面,頭向葉緣排列、自葉緣向內取食,結果葉片被吃光,只剩主脈和葉柄,或成網狀枯萎,造成干葉。1~2齡幼蟲沿柄下行至銀杏苗頂芽處自一側蛀食或沿頂芽處下蛀入嫩枝,造成頂梢或頂部簇生葉死亡,危害十分嚴重。3齡前的幼蟲食量較少,較集中,隨着幼蟲生長而逐漸分散,進入4齡食量大增,可食光葉片,只剩葉柄。幼蟲7月~8月份為害最盛。棉鈴蟲有轉移危害的習性,一隻幼蟲可危害多株苗木。各齡幼蟲均有食掉蛻下舊皮留頭殼的習性,給鑑別蟲齡造成一定困難,蟲齡不整齊。

早晨露水干後至9時前,幼蟲常在葉面靜伏,觸動苗木即會搖落地面,是人工捕捉的好時機。棉鈴蟲以蛹在地下約5~10cm深處越冬,可結合冬季鬆土追肥將部分蟲蛹翻至地面,死外電或為天敵所食。

棉鈴蟲發生的最適宜溫度為25~28℃相對濕度70%~90%。第二代、第三代然害最為嚴重,根據我所1997年7月下旬至8月份的多次調查,嚴重地片蟲口密度達98頭/百葉,蟲株率60~70%,個別地片達100%,受害葉片達1/3以上,影響葉產量20%,質量下隆至少1個等級,苗木生長量影響很大,估測經濟損失每畝300元左右。

棉鈴蟲天敵很多,有寄生性天敵--寄生蜂、寄生蠅等,捕食性天敵烏雀類,及一些細菌、真菌、病毒等可對棉鈴蟲的卵和幼蟲起到抑制作用。

生活習性

  • 習性

成蟲白天隱藏在葉背等處,黃昏開始活動,取食花蜜,有趨光性,卵散產於棉株上部。幼蟲5~6齡。初齡幼蟲取食嫩葉,其後為害蕾、花、鈴,多從基部蛀入蕾、鈴,在內取食,並能轉移為害。受害幼蕾苞葉張開、脫落,被蛀青鈴易受污染而腐爛。老熟幼蟲吐絲下垂,多數入土作土室化蛹,以蛹越冬。已知有赤眼蜂、姬蜂、寄蠅等寄生性天敵和草蛉、黃蜂、獵蝽等捕食性天敵。除用化學方法防治外,還可進行樹枝誘殺、建立玉米誘集帶誘殺等。

棉鈴蟲在黃河流域棉區年發生3~4代,長江流域棉區年發生4~5代,以滯育蛹在土中越冬。第1代主要在麥田危害,第2代幼蟲主要危害棉花頂尖,第3、4代幼蟲主要危害棉花的蕾、花、鈴,造成受害的蕾、花、鈴大量脫落,對棉花產量影響很大。第4、5代幼蟲除危害棉花外,有時還會成為玉米、花生、豆類、蔬菜和果樹等作物上的主要害蟲[1]

幼蟲有轉株危害的習性,轉移時間多在夜間和清晨,這時施藥易接觸到蟲體,防治效果最好。另外土壤浸水能造成蛹大量死亡。

  • 繁殖

棉鈴蟲在華南地區每年發生6代,以蛹在寄主根際附近土中越冬。翌年春季陸續羽化並產卵。第1代多在番茄、豌豆等作物上為害。第2代以後在田間有世代重疊現象。成蟲白天棲息在葉背或蔭蔽處,黃昏開始活動,吸取植物花蜜作補充營養,飛翔力強,有趨光性,產卵時有強烈的趨嫩性。卵散產在寄主嫩葉、果柄等處,每雌一般產卵900多粒,最多可達5000餘粒。初孵幼蟲當天棲息在葉背不食不動,第2天轉移到生長點,但為害還不明顯,第3天變為2齡,開始蛀食花朵、嫩枝、嫩蕾、果實,可轉株為害,每幼蟲可鑽蛀3~5個果實。4齡以後是暴食階段。老熟幼蟲入土5~15厘米深處作土室化蛹。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南緯50度與北緯50度之間。中國各棉區均有分布,在華北、新疆、雲南等棉區為害較重。

室內飼養

在傳統人工飼料飼養技術的基礎上,對棉鈴蟲的卵、幼蟲、蛹和成蟲的飼養器材和操作方法進行了簡化和改進。將產於紗布上的卵經消毒晾乾後,直接放於塑料保鮮袋中孵化。初孵幼蟲用毛筆移入特製的帶蓋10孔飼養盒,每孔1頭,孔徑和高度為2.5cm×1.8cm,接蟲前每孔加人工飼料4~5g,接蟲後加蓋,直至化蛹。幼蟲化蛹後用培養皿收集,直接放於成蟲飼養籠中,任其羽化、交配和產卵。採用這一改進飼養技術,幼蟲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等均有顯著提高,棉鈴蟲的病害明顯減少,同時節約飼養成本約50%。

綜合防治

  • 防治策略

強化農業防治措施,壓低越冬基數堅持系統調查和監測,控制一代發生量;保護利用天敵,科學合理用藥,控制二、三代密度。

  • 技術措施

秋耕冬灌,壓低越冬蟲口基數。秋季棉鈴蟲危害重的棉花、玉米、番茄等農田,進行秋耕冬灌和破除田埂,破壞越冬場所,提高越冬死亡率,減少第一代發生量。

優化作物布局,避免鄰作棉鈴蟲的遷移和繁殖在棉田田邊、渠埂點種玉米誘集帶,選用早熟玉米品種,每667平方米2200株左右。利用棉鈴蟲成蟲喜歡在玉米喇叭口棲息和產卵的習性,每天清晨專人抽打心葉,消滅成蟲,減少蟲源。可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保護天敵,有利於棉田生態的改善。[2]


加強田間管理適當控制棉田後期灌水,控制氮肥用量,防止棉花徒長,可降低棉鈴蟲危害。在棉鈴蟲成蟲產卵期使用2%過磷酸鈣浸出液葉面噴施,既有葉面施肥的功效,又可降低棉鈴蟲在棉田的產卵量。適時打頂整枝,並將枝葉帶出田外銷毀,可將棉鈴蟲卵和幼蟲消滅,壓低棉鈴蟲在棉田的發生量。

  • 誘殺棉鈴蟲

利用棉鈴蟲成蟲對楊樹葉揮發物具有趨性和白天在楊枝把內隱藏的特點,在成蟲羽化、產卵時,在棉田擺放楊枝把誘蛾,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每667平方米放6~8把,日出前捉蛾捏死。

高壓汞燈及頻振式殺蟲燈誘蛾具有誘殺棉鈴蟲數量大,對天敵殺傷小的特點,宜在棉鈴蟲重發區和羽化高峰期使用。

  • 防治方法

當棉田棉鈴蟲百株蟲率一代為5~10頭、二代為15~20頭、三代25頭時可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以挑治為主,嚴禁盲目全面施藥。

棉鈴蟲卵孵化盛期到幼蟲二齡前,施藥效果最好。二代卵多在頂部嫩葉上,宜採用滴心挑治或僅噴棉株頂部,三、四代卵較分散,可噴棉株四周。

棉鈴蟲的防治應以生物性農藥或對天敵殺傷小的農藥為主。棉鈴蟲發生較重地塊,在產卵盛期或孵化盛期至三齡幼蟲前,局部噴灑拉維因、卡死克、賽丹、BT製劑等防治。關鍵是抓住防治時期。

物種價值

  • 研究價值

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植物介導的RNA干擾技術,可以有效、特異地抑制昆蟲基因的表達,從而抑制害蟲的生長。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國際著名雜誌《自然-生物技術》,並被該雜誌列為該期突出亮點論文之一。

RNA干擾是一種新發現的基因調控機制。該研究組以棉花和棉鈴蟲為研究對象。因為棉花中有一種主要毒素叫棉酚,它對大多數生物體有毒性。但棉鈴蟲對它有抗性,它以棉花為食物,為自己提供養料。研究組首先分離了棉鈴蟲參與棉酚解毒的基因---P450,用雙鏈RNA的轉基因植物餵食後,棉鈴蟲P450基因的表達顯著降低,對棉酚的耐受性大大減弱。再用含有棉酚的棉花葉子餵食,使這些棉鈴蟲生長緩慢,甚至死亡。

  • 生態價值

棉鈴蟲、煙青蟲、斜紋夜蛾以及粘蟲等可以吃掉大量雜草,因而可以用於一些果園的除草,而且雜草的殘枝敗葉以及棉鈴蟲的糞便、蛻皮和屍體也可以為果樹提供養分,促進果樹高產,同時,棉鈴蟲又是許多候鳥(如燕子)的食物,因而對於候鳥的保護也起到一定作用,可見,對於整體個生態系來說,棉鈴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此,我們可以對其進行大力保護與開發,使其變害為寶。[3]


藥用價值

NPV率先實現突破棉鈴蟲病毒又稱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NPV),是棉鈴蟲專一性的病原微生物。

棉鈴蟲NPV生物農藥防治效果好、藥效持久,對其他生物無任何毒副作用,是世界各國競相開發生產的昆蟲殺蟲劑產品,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登記註冊的昆蟲病毒生物農藥。但長期以來,棉鈴蟲NPV必須通過"活體"生產,多項核心技術沒有得到根本突破,導致生產規模小、產品生產成本高,難以實現產業化。

從2003年開始,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同河南省濟源白雲實業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協同攻關,在國際上首次採用了棉鈴蟲群養技術,使飼養規模和生產效率提高了數十倍;通過採用獨特的病毒分離純化技術,大幅度提高了原藥中的病毒含量。一舉突破了嚴重製約該產品產業化發展的主要技術瓶頸,顯著降低了生產成本,實現了大規模工廠化生產,促進世界昆蟲病毒生物殺蟲劑產業邁上一個新台階。研發成功的新型超高含量昆蟲病毒殺蟲劑,每克原藥中病毒含量高達5000億個病毒粒子,超過同類產品20多倍,是目前國際上已知的含量最高的病毒殺蟲劑產品,每畝棉田只需2~3克即能控制害蟲。

棉鈴蟲病毒生物農藥2005年起在我國新疆棉區連續示範推廣,應用範圍不斷擴大,在兵團農一師、農五師、農七師、農八師的十多個團場,總體防效均在80%左右。使用棉鈴蟲NPV生物農藥的地塊,天敵數量明顯多於使用化學農藥的地塊,很好地控制了後期棉蚜的危害,每年減少用藥次數2次以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十分明顯。2006年到2007年,累計推廣應用200萬畝次。

開發價值

棉鈴蟲的幼蟲體色多變,具有極大的觀賞價值,因而可以通過飼餵不同的食物來改變其體色來實現其觀賞價值。而且,棉鈴蟲體內含有大量營養物質,可以開發為經濟動物批量飼養,從而供人、齧齒動物、鳥類、魚類等食用,由此變害為寶。

參考消息

相關視頻

【專家講堂系列之】——棉鈴蟲的防治!



「利用性誘芯誘殺棉鈴蟲成蟲」 的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