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森林土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發育於木本植被下的各類土壤的總稱。它與林業土壤一詞不同,前者具有土壤發生學含義;而後者則主要說明土壤在利用上的特點,用以指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下的土壤以及宜林的荒山荒地等。

中文名:森林土壤

外文名:forest soil

所屬學科:地理學所屬領域土壤學

分布

森林土壤遍布世界各個緯度地帶,而以溫帶和寒溫帶針、闊葉林下發育的土壤(如暗棕壤、棕壤和灰化土)面積為最大;熱帶、亞熱帶森林下發育的各類土壤(如紅壤、黃壤、磚紅壤等)的面積約為前者的1/4 。除凍原、沼澤、草原和荒漠外,全世界約有一半的土壤屬於森林土壤;但其上現仍覆蓋着森林的土壤已僅占陸地總面積的30%左右,約3800萬平方公里。在中國,森林土壤主要分布在東北和西南兩個地區的山地。森林用地總面積約為250萬平方公里,其中現有林地120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僅為12%左右;其他為各種疏林地、幼林地以及宜林荒山、荒地,面積大約 100多萬平方公里。

形成

森林土壤的形成與濕潤的氣候和大量的森林凋落物(林木的枯枝落葉)、根系脫落物關係密切。以中國為例,每年熱帶雨林的凋落物為23.1噸/公頃,熱帶次生林約為20.4噸/公頃;亞熱帶次生林(白櫟、楓香)約為10.4噸/公頃;溫帶闊葉紅松林約為3.8~4.5噸/公頃。森林植被的根量也很可觀,約為25~50噸/公頃,每年的根系脫落物數量巨大。這些物質一部分積累於土壤表面,經較為緩慢的分解而形成森林土壤所特有的死地被物層;一部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各種酸性產物,對表層的土壤礦物進行溶解和分解,從而釋放出許多鹽基金屬元素並隨水由表層向土壤下部移動,結果使土壤因表層出現明顯的淋溶作用而趨於酸性。但因森林土壤分布範圍廣,成土因素變化大,因而對每一類森林土壤來說,它除具備森林土壤的一般特徵以外,還各具特色。[1]

由此形成的森林土壤通常具備以下特徵:①有一個死地被物層(又稱枯枝落葉層)。系由覆蓋於土壤表面的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凋落物所組成。厚度不等,通常為1~10 厘米。按凋落物的分解程度又可分為粗有機質層和半分解的有機質層。②表層腐殖質含量明顯地高於底層。③淋溶作用強烈,土壤中鹽基離子淋溶殆盡,土壤鹽基飽和度低。④呈酸性反應。淋溶作用愈強烈,則酸性特徵愈明顯。[2]

類型

森林土壤由於分布範圍廣,成土因素各異,因而又是一個龐大的土壤系列,其中包括發育於不同氣候條件和森林植被下的各具特點的不同土類。在中國,主要有灰化土、暗棕壤、棕壤、黃棕壤、紅壤(黃壤)以及褐土等。 利用和改良編輯[3]

森林土壤以林業生產為主。對天然林地實行采育兼顧,有利於保護森林資源和土壤資源;對採伐後的跡地用火燒採伐剩餘物,有利於清林改土;對一些沼澤化林地則應以排水作為改良中心。實行針、闊葉樹種混交(如杉木與檫木混交)是保持和提高森林土壤肥力的一項有效措施,其中尤以與固氮樹種混交的效果最為突出。中國現已鑑定出非豆科結瘤固氮樹木 6屬44種,它們不僅具有較高的固氮能力,而且常常具有耐旱(如沙棘)、耐鹼(如木麻黃)、耐酸(如楊梅)和耐濕(如赤楊)等特點,可作為改良用樹種。此外,中國在熱帶季雨林地區發展的多層次、多種類人工群落,也是利用森林土壤的一項成功措施。如海南島的膠(橡膠樹)茶(雲南大葉茶)人工群落,雲南的樟(樹)、茶(樹)間作以及湖南、江西等地的梨、茶間作等都獲得了經濟效益,而且增強了對土壤的保護作用。

作用

森林土壤是發展林業生產的物質基礎,林木植物積累的光、熱、養分、水分和空氣除了部分來自於大氣外,大部分都要依賴森林土壤的補給,並依靠它的基礎支撐,使林木植物進行各種生命活動。



許洪朝談:土壤的等級——森林土是最高級別

參考文獻

  1. [沙麗清,孟盈,馮志立,鄭征等. 西雙版納不同熱帶森林土壤氮礦化和硝化作用研究. 《 植物生態學報 》 , 2000]
  2. [黃從德,張健,楊萬勤等. 四川森林土壤有機碳儲量的空間分布特徵. 《 CNKI;WanFang 》 , 2009]
  3. [ 楊萬勤,王開運. 森林土壤酶的研究進展. 《 林業科學 》 ,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