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烏蕨(陵齒蕨科 烏蕨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烏蕨(陵齒蕨科 烏蕨屬植物))

是真蕨目鱗始蕨科烏蕨屬植物。植株高達65厘米。根狀莖短而橫走,粗壯,密被赤褐色的鑽狀鱗片。葉近生,葉柄長達25厘米,禾杆色至褐禾杆色;葉片披針形;羽片15-20對,互生,密接。葉堅草質,干後棕褐色,通體光滑。孢子囊群邊緣着生,每裂片上一枚或二枚,頂生1-2條細脈上;囊群蓋灰棕色,革質,半杯形,寬,與葉緣等長,近全緣或多少齧蝕,宿存。

分布於熱帶亞洲各地如日本、菲律賓、波利尼西亞,向南至馬達加斯加等地;在中國分布於浙江南部、福建、台灣、安徽南部、江西、廣東、海南島、香港、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墨脫和錯那)。生長於海拔200-1900米的林下或灌叢中陰濕地。

全草入藥,有清熱解毒、利濕作用。烏蕨是一種觀賞價值較高的植物,廣泛用於室內的裝飾和美化。

烏蕨(學名:Odontosoria chinensis (L.) J. Sm.)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烏蕨
  • 拉丁學名:Odontosoria chusana (L.) Ching
  • 別 名:大葉金花草、小葉野雞尾、蜢蚱參、細葉鳳凰尾、烏韭等
  • 界 :植物界
  • 門  :蕨類植物門
  • 綱  :蕨綱
  • 亞 綱:薄囊蕨亞綱
  • 目  :真蕨目
  • 科  :陵齒蕨科
  • 屬 :烏蕨屬
  • 種 :烏蕨
  • 分布區域:亞洲各地
  • 命名者及年代:(L.) J. Sm.,1857

形態特徵

植株高達65厘米。根狀莖短而橫走,粗壯,密被赤褐色的鑽狀鱗片。葉近生,葉柄長達25厘米,禾杆色至褐禾杆色,有光澤,直徑2毫米,圓,上面有溝,除基部外,通體光滑;葉片披針形,長20-40厘米,寬5-1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不變狹,四回羽狀;羽片15-20對,互生,密接,下部的相距4-5厘米,有短柄,斜展,卵狀披針形,長5-10厘米,寬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下部三回羽狀;一回小羽片在一回羽狀的頂部下有10-15對,連接,有短柄,近菱形,長1.5-3厘米,先端鈍,基部不對稱,楔形,上先出,一回羽狀或基部二回羽狀;二回(或末回)小羽片小,倒披針形,先端截形,有齒牙,基部楔形,下延,其下部小羽片常再分裂成具有一、二條細脈的短而同形的裂片。葉脈上面不顯,下面明顯,在小裂片上為二又分枝。葉堅草質,干後棕褐色,通體光滑。孢子囊群邊緣着生,每裂片上一枚或二枚,頂生1-2條細脈上;囊群蓋灰棕色,革質,半杯形,寬,與葉緣等長,近全緣或多少齧蝕,宿存。

繁殖方法

烏蕨可用孢子繁殖,也可用分株的方法進行無性繁殖。

烏蕨的葉脈在小裂片上,孢子囊群位於裂片的頂端,囊群蓋杯狀,5-11月孢子成熟。收集孢子時,應選取具有成熟孢子囊的葉片,裝入乾淨的紙袋中或塑料袋中,微晾以後,輕輕地將孢子彈入袋中,在收集的過程中,要防止污染或不同品種的孢子互相混雜。孢子收集後,要隨采隨播。

播種苗床可用大口徑土陶花盆,基質可用森林腐葉土2份、泥炭土2份、乾苔蘚2份、粗河砂2份、腐殖土2份配製。基質配好後,要進行曝曬,然後整細過篩,再用3000倍的高錳酸鉀水溶液進行噴酒,密封24-36小時後,再放置幾天,待藥味完全散失後便可上床播種。播種用的花盆要用清水浸泡,待其完全失去火性後,用數塊碎瓦片棚蓋花盆底孔,盆底再填一層細碎瓦片,上面填入準備好的培養土,刮平壓實,基質應低於盆沿2厘米。苗床準備好了以後,再將收集的孢子用硬紙殼雄開,均勻地把孢子彈播在苗床內,盆口用白色玻璃覆蓋,然後將苗床置於盛清水的盆中,使水分從花盆底孔滲入基質中,直到整個基質濕透為止,置於蔭蔽溫暖的地方。

分株

烏蕨根系發達,根狀莖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將其適當分為數株,分別栽培,是烏蕨植株最常用的繁殖方法。烏蕨植株的根狀莖分株繁殖容易成活。烏蕨的分株繁殖,可在每年的3-4月進行,無論是野生植株,還是家養2-3年後的母株,都可根據其長勢和根莖櫱芽的情況,進行分切。每塊根狀莖上各帶數枚葉,操作時,按照根莖的長短,切斷根莖,切口塗抹草木灰,稍微晾一下便可進行分株栽培。烏蕨分株栽培,可用大小適宜的土陶花盆,也可挑選適宜生長的陰濕環境,製作育苗床,將分株苗種植於苗床中,集中蒔養管理。

無論採用什麼苗床,都應配製適宜生長的培養土,這種培養土可用森林腐葉土2份、泥炭土2份、肥沃的砂質菜園土2份、河砂2份、腐殖土2份配製。配好後充分曝曬數日,再整細過篩,再經嚴格的藥物消毒處理,便可上床使用。露地育苗床,要進行翻整耙細,理廂制床。床的大小可根據分株苗的多少而定,床上填放準備好的培養土,厚度為20-25厘米。栽培時,花盆苗床要做好排水層,再填培養土,無論盆栽或地種,栽培都不宜過深,一般以穩住植株為宜。分株栽培,要經常淋水,保持基質和空氣的濕潤,注意保持土壤的通透性,蔭蔽培育,待分株苗生根後,就可進行定植栽培。 [1]

主要價值

藥用:全草入藥,有清熱解毒、利濕作用。

觀賞:烏蕨是一種生長在熱帶和南亞熱帶的多年生常綠蕨類植物,形狀奇特美麗,作為室內觀賞植物,宜於中國亞熱帶地區盆栽觀賞。

烏蕨屬(學名:Stenoloma Fee, Gen. Fil.)

是蕨類植物門鱗始蕨科下的一個屬,該屬均屬陸生植物。本屬有18種,泛熱帶廣布,南自新西蘭至馬達加斯加,北達中國、日本及美國的佛羅利達州。中國有3種。本屬模式物種是烏蕨(Stenoloma chusanum Ching)。

藥用主治:

全草可入藥。

* 【僳僳藥】打俄很冷:全草治感冒發熱,肝炎,痢疾,腸炎,毒蛇咬傷,燙火傷等《怒江藥》。

* 【苗藥】多擔,會京初:全草用於白喉,咽喉痛,骨折,刀傷出血,燒燙傷《桂藥編》。黛答滾,烏蕨,小野雞層:全草治胃癌,腸癌,感冒發燒,咳嗽,扁桃體炎,腮腺炎,腸炎,痢疾,肝炎,食物中毒,農藥中毒;外治燒燙傷,皮膚濕疹。

* 【瑤藥】針不掘:功用同苗族《桂藥編》。

* 【畲藥】鳳尾蕨,鳳尾草,土黃連,尖奔仔:全草治菌痢,胃腸炎,尿道炎,吐血,便血,尿血《畲醫藥》。

* 【土家藥】閹雞尾(yan ji yi):全草治咳血尿血嘔血,擺白《土家藥》。線雞尾:全草用於肝炎肺癆痢疾吐血便血跌打外傷出血風熱感冒扁桃腺炎腮腺炎食物中毒等症;外用治燙傷外傷出血 [2]

所有物種

烏蕨(學名:Odontosoria chinensis (L.) J. Sm.)

浙江南部、福建、台灣、安徽南部、江西、廣東、海南島、香港、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及雲南。熱帶亞洲各地如日本、菲律賓、玻里尼西亞,向南至馬達加斯加等地也有。生林下或灌叢中陰濕地, 海拔200-1900米。

闊片烏蕨(學名:Stenoloma biflorum (Kaulf.) Ching)

台灣、福建(廈門)及廣東(陽江縣,海陵島,閘坡)。生海邊石山上。

線片烏蕨(學名:Stenoloma eberhardtii (Christ) Ching)

海南島(五指山)。越南也有。生溪邊林下,為一特殊的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