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倒扣草 (莧科 牛膝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倒扣草 (莧科 牛膝屬植物))

倒扣草(學名:Achyranthes aspera L.)

科植物粗毛牛膝的全草。 粗毛牛膝一年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約1米。 莖多分枝,披散,圓柱形,紫紅色,葉對生,矩圓狀倒卵形至橢圓形或倒卵形。穗狀花序頂生,蒴果細小,長圓形,宿萼包着不露出,淺褐色,長約3毫米,倒生於花軸上。 花期夏秋至翌年春季。分布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福建、湖南、山東、江蘇等地。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倒扣草
  • 拉丁學名:Achyranthes aspera L.
  • 別 稱:粗毛牛膝、牛舌大黃、土牛膝等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目  :石竹目
  • 科  :莧科
  • 屬  :牛膝屬
  • 種  :土牛膝種
  • 分布區域:分布於華南、西南及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等地。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20~120cm。根細長,直徑3~5mm,土黃色。莖四棱形,有柔毛,節部稍膨大,分枝對生。葉對生;葉柄長5~15mm;葉片紙質,寬卵狀倒卵形或橢圓狀長圓形,長1.5~7cm,寬0.4~4cm,朱端圓鈍,具突尖,基部楔形或圓形,全緣或波狀緣,兩面密生粗毛。穗狀花序頂生,直立,長10~30cm,花期後反折;總花梗具稜角,粗壯,堅硬,密生白色伏貼或開展柔毛;花長3~4mm,疏生;苞片披針形,長3~4mm,先端長漸尖;小苞片刺狀,長2.5~4.5mm,堅硬,光亮,常帶紫色,基部兩側各有1個薄膜質翅,長1.5~2mm,全線,全部貼生在刺部,但易於分離;花被片披針形,長3.5~5mm,長漸尖,花後變硬且銳尖,具1脈;雄蕊長2.5~3.5mm;退化雄蕊先端截狀或細圓齒狀,有具分枝流蘇狀長緣毛。胞果卵形,長2.5~3mm。種子卵形,不扁壓,長約2mm,棕色。花期6~8月,果期10月。

相關配伍

  • 1、治血滯經閉:倒扣草30-60g,馬鞭草鮮全草30g。水煎,調酒服。(《福建中草藥》)
  • 2、治跌傷筋縮疼痛:破布粘鮮全草一握,和頭髮一團。煎湯熏洗,每日1次,可常洗。(《福建民間草藥》)
  • 3、治男婦諸淋,小便不通:用土牛膝連葉以酒煎服數次,血淋尤驗。(《嶺南採藥錄》)
  • 4、治膕窩膿腫:虎鞭草鮮全草60g。酒水燉服;渣搗爛敷患處。(《福建中草藥》)
  • 5、治凍瘡:鮮倒扣草60g,生薑30g。水煎外洗,未潰、已潰均宜。(福建《常用中草藥選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吹喉。

炮製

一、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全株,洗淨,鮮用或曬乾。 [1]

二、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悶潤1-2小時,切中段,乾燥,篩去碎屑。

藥材性狀

根圓柱形,微彎曲,長20-30cm,直徑3-5mm,表面灰黃色,具細順紋及側根痕;質柔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小點狀維管束排成數個輪環。莖類圓柱形,嫩枝略呈方柱形,有分枝,長40-90cm,直徑3-8mm,表面褐綠色,嫩枝被柔毛,節膨大如膝狀;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綠色。葉對生,有柄;葉片多皺縮,完整者長圓狀倒卵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長1.5-7cm,寬0.4-4cm,兩面均被粗毛。穗狀花序細長,花反折如倒鈎。胞果卵形,黑色。氣微,味甘。

相關論述

  • 1、《本草求原》:「止骨痛。治瘧疾,小腸氣痛。」
  • 2、《嶺南採藥錄》:「退熱,利小便。(治)閉口痢,瘧疾。」
  • 3、《廣西中藥志》:「治紅白痢疾,喉疾,跌打損傷,壯筋骨,散血、止痛,理腳氣。」

[2]

藥理作用

  • 1、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使麻醉犬心臟收縮力加強,血壓上升,呼吸短暫地興奮。
  • 2、抗生育作用;
  • 3、抗菌作用;
  • 4、其他作用:輕度抗利尿作用;輕微解熱作用。

《中藥大辭典》:倒扣草

拼音:Dǎo Kòu Cǎo

別名:牛舌大黃、牛舌頭、魚鱗菜(《嶺南採藥錄》),倒鈎草、倒梗草(《廣州植物志》),破布粘、白基牛膝、雞骨草(《福建民間草藥》),牛七風、白牛七、鵝膝(《廣西中獸醫藥植》),倒捋草(《南寧市藥物志》),倒吞吞、倒掛草(《野生藥植圖說》),雞骨癀、牛獺鼻(《泉州本草》),倒刺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虎鞭草、粘身草,鴨腳節(《福建中草藥》),鐵馬鞭、撮鼻草(《實用中草藥》),倒勒草(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出處:《嶺南採藥錄》

來源:為莧科植物粗毛牛膝的全草。

原形態:一年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約1米。莖多分枝,披散,圓柱形,紫紅色,常有黃褐色縱行紋理,節明顯而膨大,幼枝呈四方形,有縱棱,青綠色或紫紅色,被白色短毛,老則漸次脫落。葉對生,矩圓狀倒卵形至橢圓形或倒卵形,長3~10厘米,寬1~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狹,全緣,兩面密被伏生毛茸。穗狀花序頂生,延伸,長4~15厘米,花綠色,長約4毫米,芽時直立,開放後緊貼花軸;小苞片2枚,錐尖,堅挺,通常較萼略短,基部兩側膜質,透明;雄蕊5枚,丁字藥,花絲紫紅色,退化雄蕊睫毛狀,圍於子房四周;子房倒圓錐形,花柱單一,柱頭不裂。蒴果細小,長圓形,宿萼包着不露出,淺褐色,長約3毫米,倒生於花軸上。花期夏秋至翌年春季。

生境分部:分布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福建、湖南、山東、江蘇等地。

性味:苦辛,寒。

①《福建民間草藥》:"苦酸,平,無毒。"

②《廣西中藥志》:"味苦辛,性寒。"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甘淡,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表利水,活血。治感冒發熱,痢疾,瘧疾,喉痛,腳氣,淋病。水腫跌打損傷

①《廣西中藥志》:"利小便,清血,消毒。治紅白痢疾,喉疾,跌打損傷壯筋骨,散血,止痛,理腳氣。"

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表,利水通淋。治感冒發熱,暑熱頭痛,瘧疾,尿路結石慢性腎炎。"

③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水,強筋,散血。治感冒發熱,久熱不退,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喉痛,高血壓腎炎水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注意《福建民間草藥》:"孕婦忌用。"

複方

①治淋病:虎鞭草鮮全草六錢至一兩(乾的四至六錢)。水煎飯前服,日服一次。(《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跌傷筋縮疼痛:虎鞭草鮮全草一握和頭髮一團。煎湯熏洗,每日一次,可常洗。(《福建民間草藥》)

③治膕窩膿腫:虎鞭草鮮全草二兩,酒水燉服;渣搗爛敷患處。(《福建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倒扣草

拼音:Dǎo Kòu Cǎo

別名:雞豚草、土常山、牛舌大黃、牛舌頭、魚鱗菜、倒鈎草、倒梗草、破布粘、白基牛膝、雞骨草、牛七風、白牛七、鵝膝、倒捋草、倒吞吞、倒掛草、雞骨癀、牛獺鼻、倒刺草、虎鞭草、粘身草、鴨腳節、鐵馬鞭、撮鼻草、倒勒草、掇鼻草

出處:出自《嶺南採藥錄》

來源:藥材基源:為莧科植物粗毛牛膝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hyranthes aspera L.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全株,洗淨,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20-120cm。根細長,直徑3-5mm,土黃色。莖四棱形,有柔毛,節部稍膨大,分枝對生。葉對生;葉柄長5-15mm;葉片紙質,寬卵狀倒卵形或橢圓狀長圓形,長1.5-7cm,寬0.4-4cm,朱端圓鈍,具突尖,基部楔形或圓形,全緣或波狀緣,兩面密生粗毛。穗狀花序頂生,直立,長10-30cm,花期後反折;總花梗具稜角,粗壯,堅硬,密生白色伏貼或開展柔毛;花長3-4mm,疏生;苞片披針形,長3-4mm,先端長漸尖;小苞片刺狀,長2.5-4.5mm,堅硬,光亮,常帶紫色,基部兩側各有1個薄膜質翅,長1.5-2mm,全線,全部貼生在刺部,但易於分離;花被片披針形,長3.5-5mm,長漸尖,花後變硬且銳尖,具1脈;雄蕊長2.5-3.5mm;退化雄蕊先端截狀或細圓齒狀,有具分枝流蘇狀長緣毛。胞果卵形,長2.5-3mm。種子卵形,不扁壓,長約2mm,棕色。花期6-8月,果期10月。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生于山坡疏林或村莊附近空曠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南、西南及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等地。

栽培: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氣候,不耐嚴寒,北方栽培,冬季需防寒。土壤以砂質壤上生長較好,不宜粘土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南方3月播種,北方5月播種,條播或穴播.保持土壤濕潤,溫度17-20℃,約5d出苗,苗齊後應間苗l~2次。

病蟲害防治 生長期中有紅蜘蛛為害,可用20%雙甲脒油1000倍液防治。

性狀性狀鑑別 根圓柱形,微彎曲,長20-30cm,直徑3-5mm,表面灰黃色,具細順紋及側根痕;質柔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小點狀維管束排成數個輪環。莖類圓柱形,嫩枝略呈方柱形,有分枝,長40-90cm,直徑3-8mm,表面褐綠色,嫩技被柔毛,節膨大如膝狀;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綠色。對生,有柄;葉片多皺縮,完整者長圓狀倒卵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長1.5-7cm,寬0.4-4cm,兩面均被粗毛。穗狀花序細長花反折如倒鈎。胞果卵形以根粗、帶花者為佳。顯微鑑別 莖橫切面:呈方形。表皮細胞1列,類方形或橢圓形,外壁略突起,有非腺毛。皮層薄壁細胞3-5列,含黃棕色物質;稜角處有厚角組織。中柱鞘纖維於角隅處較發達,韌皮部狹窄。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導管群集中在四稜角隅及兩棱中部;導管群周圍有木纖維。髓部近中心處有2個相對立的髓部維管束.外韌型。莖基橫切面木質部有木間韌皮部。

葉橫切面:上、下表皮均力為1列類方形細胞;外被非腺毛,柵欄組織細胞3-4列,含草酸鈣簇晶或砂晶;海綿組織細較少,黃棕色。維管束外韌型,4-5個排成不連續環狀,束間有大型 薄壁細胞,束周薄壁細胞含棕色物質。主脈處上表皮內有厚角組織,呈現雙峰狀突然襲擊起,其下表皮內亦有厚組織,呈不規則孤狀突起。

理化鑑別

(1)取本品粉末0.2g,加乙醇5ml,回流10min,濾過。取濾液2ml,蒸發至干,加醋酐1ml溶解,傾入小試管中,沿壁加濃硫酸1ml,顯棕紅色環(檢查皂甙)。

(2)薄層色譜 取本品粉末.2g,加75%乙醇10ml,回流20min,濾過。濾液加5%鹽酸3ml回流15min,冷卻,用3%氫氧化鈉試液調至中性,用氯仿萃取,濃縮至適量作供試液。另取齊墩果酸作對照品,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O.6%CMC薄層板上,以乙醚-正己烷(2:1)展開11cm,噴以25%磷鉬酸乙醇液,於105℃烘5-10min,供試液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色斑。

化學成分:種子、根、莖和葉中含蛻皮甾酮(ecdysterone),其中以種子中含量最高。從種子中還分離得倒扣草皂甙(achyranthes saponin)A和倒扣草皂甙B。在未成熟的果中分得倒扣草皂成C和倒扣草皂甙D。種子的成分含蛋白質22.5%,醚提取物4.7%,碳氫化合物56.1%,纖維1.8%,鈣0.10%,磷0.46%,鐵0.0093%和氨基酸,氨基酸是由精氨酸(arginine),組氨酸histidine),賴氨酸(lysine),蛋氨酸(methion-ine),脫氨酸(cystine),蘇氨酸(threon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色氨酸(tryptophan),亮氨酸(leucine),異亮氨酸(isoleucine),纈氨酸(valine)組成。枝條含生物鹼,果實期含量最高。枝條中含36,47-二羥基五十一烷-4-酮(36,47-dihy-droxyhenpentacontan-4-one)及三十三烷醇(tritriacontanol)等[6]。還含倒扣草鹼(achyranthine)。

藥理作用

1.本品酊劑用試管稀釋法,1:32對白喉桿菌和溶血性鏈球菌,1:16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本品10%酊劑1ml與白喉毒素1個量小致死量,置於試管內混全半小時後,給豚鼠皮上注射,有一定程度的保護作用。上述作用煎劑均較酊劑為弱。

2.倒扣草鹼0.5mg/ml的濃度在體外能使蛙腹直肌收縮,且不為箭毒鹼所阻斷;對狗有降低血壓和心率,擴張血管,增加呼吸頻率和幅度的作用;0.5mg/kg給大鼠灌胃有利尿和導瀉作用;對大鼠微有解熱作用。

3.自種子分得的皂甙混和物能使離體蛙心、豚鼠心和兔心的收縮力增強;心臟乳頭肌衰竭時,應用該皂甙增強心肌收縮力的作用比用洋地黃快,但作用時間較短。

鑑別取本品粉末0.2g,加乙醇5ml,回流10分鐘,濾過。取濾液2ml,蒸發至干,加醋酐1ml使溶,傾入小試管,沿壁加入濃硫酸1ml,顯棕紅色環。(檢查皂甙)

性味:苦;酸;性微寒

歸經:肝;肺;膀胱經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利尿通淋;清熱解表。主經閉;痛經;月經不調;跌打損傷;風濕關節痛;淋病;水腫;濕熱帶下,外感發熱;瘧疾;咽痛;疔瘡癰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吹喉。

注意《福建民間草藥》:孕婦忌用。

複方

  • ①治淋病:虎鞭草鮮全草六錢至一兩(乾的四至六錢)。水煎飯前服,日服一次。(《福建民間草藥》)
  • ②治跌傷筋縮疼痛:虎鞭草鮮全草一握和頭髮一團。煎湯熏洗,每日一次,可常洗。(《福建民間草藥》)
  • ③治膕窩膿腫:虎鞭草鮮全草二兩,酒水燉服;渣搗爛敷患處。(《福建中草藥》)

[3]

各家論述

1.《廣西中藥志》:利小便,清血,消毒。治紅白痢疾,喉疾,跌打損傷,壯筋骨,散血,止痛,理腳氣。

2.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表,利水通淋。治感冒發熱,暑熱頭痛,瘧疾,尿路結石,慢性腎炎。

3. 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水,強筋,散血。治感冒發熱,久熱不退, 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喉痛,高血壓,腎炎水腫。

摘錄《中華本草》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倒扣草 (苋科 牛膝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相關視頻

倒扣草的做法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