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 蔞葉 (胡椒科 胡椒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 蔞葉 (胡椒科 胡椒屬植物))

是胡椒科、胡椒屬的攀援藤本植物;枝稍帶木質,節上生根。葉片紙質至近革質,闊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頂端漸尖,兩側相等至稍不等,腹面無毛,葉脈最上1對通常對生,網狀脈明顯;葉柄被極細的粉狀短柔毛;花單性,雌雄異株,聚集成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總花梗與葉柄近等長,花序軸被短柔毛;苞片圓形或近圓形,無柄,盾狀,花葯腎形,花絲粗,子房下部嵌生於肉質花序軸中並與其合生,漿果頂端稍凸,5-7月開花。

該種提取的芳香油為蒟醬油,可作調香原料。莖、葉入藥,治胃寒痛、風寒咳嗽、瘡癤、濕疹等。東南亞不少民族喜以其葉包石灰與檳榔作咀嚼嗜好品。分布於中國東起台灣,經東南至西南部各省區均有栽培。印度、斯里蘭卡、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及馬達加斯加亦有分布。

蔞葉(學名:Piper betle L.)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蔞葉
  • 拉丁學名:Piper betle L.
  • 別 名:蒟醬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  :胡椒目
  • 科  :胡椒科
  • 屬  :胡椒屬
  • 亞 屬:胡椒亞屬
  • 組  :離苞組
  • 種  :蔞葉
  • 命名者及年代:L.,1753

形態特徵

蔞葉是一種攀援藤本植物;枝稍帶木質,直徑2.5-5毫米,節上生根。葉紙質至近革質,背面及嫩葉脈上有密細腺點,闊卵形至卵狀長圓形,上部的有時為橢圓形,長7-15厘米,寬5-11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心形、淺心形或上部的有時鈍圓,兩側相等至稍不等,腹面無毛,背面沿脈上被極細的粉狀短柔毛;葉脈7條,最上1對通常對生,少有互生,離基0.7-2厘米從中脈發出,余者均基出,網狀脈明顯;葉柄長2-5厘米,被極細的粉狀短柔毛;葉鞘長約為葉柄的1/3。

花單性,雌雄異株,聚集成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雄花序開花時幾與葉片等長;總花梗與葉柄近等長,花序軸被短柔毛;苞片圓形或近圓形,稀倒卵形,近無柄,盾狀,直徑1-1.3毫米;雄蕊2枚,花葯腎形,2裂,花絲粗,與花葯等長或較長。雌花序長3-5厘米,於果期延長,直徑約10毫米;花序軸密被毛;苞片與雄花序的相同;子房下部嵌生於肉質花序軸中並與其合生,頂端被絨毛;柱頭通常4-5,披針形,長約0.6毫米,被絨毛。漿果頂端稍凸,有絨毛,下部與花序軸合生成一柱狀、肉質、帶紅色的果穗。花期5-7月。

纏繞藤本,莖具節,節上生有不定根。葉紙質、具細腺點,卵形至卵狀長圓形或橢圓形,長6—20厘米,寬5—1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心形或鈍圓,葉面無毛,僅在葉背沿脈上有柔毛,葉脈7條,近基出,網脈明顯;葉具梗,長2—5厘米,被疏柔毛。花單性,雌雄異株,組成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雄花序長2—5厘米,花序軸被短柔毛;苞片圓形,直徑約1.5毫米,盾狀着生;雄蕊2,花葯腎形,2裂。雌花序長3—5厘米,直徑約10毫米,花序軸被絨毛;柱頭4—5,披針形,長約0.6毫米,被毛。漿果球形,頂尖,有絨毛,果穗後期變紅色。 產景洪、思茅、臨滄、富寧、瑞麗、保山、大理、貢山;生於海拔600—900米常綠闊葉林中,附生。

病蟲防治

胡椒瘟病

是由疫黴菌侵染引起的一種具有強烈傳染能力的土壤性病害。胡椒瘟病病菌可侵染胡椒的大部分器官,但以侵染主蔓基部(椒頭)危害最大。感病主蔓在表土下15-20厘米處變黑腐爛,初期切開主蔓見導管變黑,後期表皮變黑,組織腐爛鬆散,有時還流出黑水,感病的根部也變黑,整株突然調萎枯死(青枯)。

葉片感病後呈現墨黑色圓形病斑,病斑邊緣有放射狀黑線,嫩蔓和枝條感病後病部變黑,呈水漬狀。嚴重時逐節脫落,多數從節上或傷口感染。花果穗感病後變黑色,最後脫落。我縣騎馬壩椒區主要在3-5月發生流行。降雨過多是本病發生流行的主導原因。靠流水、風、雨水和人畜傳播。

防治措施:

  • ⑴新植區嚴格檢疫,選用無病苗種植;適當修剪植株基部枝條,定期清除枯枝落葉培土;旱季開始時鬆土曬土;發現病情立即隔離。
  • ⑵發病初期中心病區樹冠下土壤用1%的霜疫靈或用農用高錳酸鉀消毒,株行間土壤用1%硫酸銅溶液消毒,土壤濕度大時,可改用1:7-10份硫酸銅粉拌砂土撒施土壤表面消毒,病葉應在露水干後摘除集中燒毀。病株噴0.5%的霜疫靈或噴波爾多液保護。發現病株應及時挖除,植穴曝曬半年以上或淋藥消毒土壤,流行期間在病園進出口撒硫酸銅粉消毒。

葉斑病

細菌性葉斑病此病是僅次於胡椒瘟病的又一重要病害。可在各齡椒園發生,主要為害葉片,枝、蔓、花、果亦可感病。葉片病斑呈多角形水漬狀,擴散後中間呈褐色,邊緣變黃。病健交界處呈水漬狀,雨天或露水大時,葉背可見細菌液膿溢出,後期脫落。枝蔓感病後逐漸逐節脫落,以致樹冠逐漸縮小,最後枯死。本病全年均可發生,主要流行於春夏大風季節。病原菌由風雨或水滴從植株的傷口或自然氣孔口傳病。

防治措施:

  • ⑴新植區嚴格檢疫,用無病苗種植;
  • ⑵營造造防護林,椒園面積3-5畝為宜;
  • ⑶搞好排水系統,定期清除枯枝落葉;
  • ⑷勤檢查,及時消滅中心病株,及時摘除病葉,剪去病枝,在春季風雨到來之前噴波爾多液保護或噴1%的霜疫靈進行預防。

花葉病

是由病毒引起的,感病的胡椒,嫩葉變小,捲曲、黃化或花葉,主蔓萎縮,節間變短,植株矮小畸形,花穗短,結果很少,產量低。

防治措施:新植區要嚴格檢疫。不要用病株上割苗;加強椒園管理,割苗前要施肥,發現病株及時挖除補種。

根部病

主要是褐根病和紫根病。病源主要來源於椒園殘留帶病的樹頭、樹根和木支柱傳病,以後寄生到胡椒的蔓、根。症狀是蔓枝生長停頓,葉片變黃,地下蔓根表面有褐銹色(褐根病)或紫色的菌膜,內部變黑(褐根病)或變黃(紫根病)腐爛,嚴重時整株枯死。

防治措施:開墾時徹底撿淨樹頭、樹根,以預防根病的發生。發現病株,及時挖根處理,切除病部,清除病源,傷口進行塗霜疫靈處理。病部曬2-3天,然後填回新土,壓緊並加強肥水管理。其他病害如炭疽病、線疫病、菌核病發生時,摘除病葉和剪除病枝,噴波爾多液防治即可。

蟲害

介殼蟲類主要為害嫩葉、嫩芽和主蔓吸根。使植株生長不良,並可引起煤煙病,噴波爾多液過多,容易引起介殼蟲發生。

防治方法:不濫噴波爾多液,保護天敵,用樂果500-800倍噴2-3次。根部粉蚧為害可用樂果等有機磷殺蟲劑淋灌椒頭處理,效果較好。

盲蝽主要為害胡椒幼嫩枝葉、花等。

防治方法:用1000-1500倍液敵百蟲、樂果等每7-10天噴一次,連噴2-3次防治。此外還有蚜蟲、刺蛾、螞蟻、金龜子均可用有機磷等殺蟲劑噴殺,效果都較好。 [1]

主要價值

莖、葉、果實:辛、微甘,溫。溫中行氣,祛風散寒,消腫止痛,化痰止癢。用於風寒咳嗽,胃寒痛,消化不良,腹脹,瘡癤,濕疹。

調味原料。東南亞地區不少民族喜以葉包石灰與檳榔作咀嚼嗜好品;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老人尤其喜愛。入藥有溫中、下氣、散結、消痰之功能。 蔞葉據考證,《本草綱目拾遺》在蔞葉項下載:「蔞,即蒟也。嶺南人取其葉,和檳榔食,今天名蔞葉,用其葉封固,曬半載收貯待用,可留數十年。非獨疏積滯,消瘴癘治病亦可」。

蔞葉 (中藥)

蔞葉,中藥名。為胡椒科胡椒屬植物蔞葉Piper betle L.的全株或莖、葉。蔞葉生於熱帶溝谷林中,分布於台灣、廣西、廣東及雲南等地。具有祛風散寒,行氣化痰,消腫止癢之功效。常用於風寒咳嗽,支氣管哮喘,風濕骨痛,胃寒痛,妊娠水腫;外用治皮膚濕疹,腳癬。

入藥部位:全株或莖、葉。

性味:味辛、微甘,性溫。

功效:祛風散寒行氣化痰消腫止癢

主治:風寒咳嗽支氣管哮喘風濕骨痛胃寒痛妊娠水腫;外用治皮膚濕疹腳癬 [2]

相關配伍

風寒咳嗽:蔞葉7片,東風橘、布渣葉各15克,芒果核2個,水煎服。

用法用量:3-9g;外用適量,煎水候溫外洗,腳癬可浸泡。

採集加工:全年可采,切片,曬乾。

蔞葉的功效與作用及常見用法

很多喜歡吃檳榔的人都聽說過蔞葉,它就是包裹在檳榔外層的綠色葉子,這種葉子來源於胡椒科植物簍葉,它含有大量揮髮油和多種微量元素,與檳榔搭配一起吃特別好。蔞葉不但可以吃還可以入藥,它是一種藥用價值特別高的中藥材。

蔞葉的功效與作用

1、消炎殺菌

蔞葉是一種藥用功效特別出色以的中藥材,它含有的蔞葉酚是一種天然藥用成分,它能消滅人體內的多種致病菌,而且能抑制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某些真菌的活性,能減少這些細菌對人體組織細胞的傷害,可以讓人體的炎症消退,而且能預防一些細菌性疾病發生。

2、驅蟲止痛

蔞葉中含有大量的天然揮髮油,這也是一種藥用成分,它對人體的寄生蟲有明顯祛除作用,平時人們出現蛔蟲病,血吸蟲病等多種寄生蟲病,引發身體疼痛時直接服用蔞葉就能把身體內的寄生蟲驅除,而且能讓人體的疼痛症狀儘快減輕。

3、止咳平喘

蔞葉入藥以後味辛性溫能入肺經,止咳平喘是他的主要工作,人們出現咳嗽痰多,以及支氣管炎,哮喘和氣管炎時,都能直接服用這種中藥材,它能讓人們咳嗽氣喘的症狀很快減輕。另外它還能祛濕止癢,對人類的濕疹和腳氣也有良好治療作用。 [3]

蔞葉的常見用法

1、治療外感風寒

外感風寒是秋冬季節人們最常出現的一種疾病,在發病以後可以用蔞葉來治療,治療時最好能把它與芒果核和布渣葉還有東漢桔根等中藥材搭配在一起煮水喝,煮好的水趁熱服用藥效最好。

2、治療風寒咳嗽

蔞葉能驅風散寒,它對人類的風寒咳嗽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治療時的具體用法是把二十克蔞葉與青蒟一錢一起加清水煎制以後服用,每天服用一次,連用三天就能看到明顯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