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
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的詩

《 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宋朝詩人蘇軾的詩詞

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寧四年),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離京出任杭州通判。赴杭途中,路過穎州謁見歐陽修,觀賞了石屏,應歐陽修之命作此詩。

此篇善用長句,不但"筆力具有虬松屈盤之勢",而且其中的"獨畫"十六字句更為"從古詩人所無"(皆清汪師韓語),是蘇軾的獨創。蘇軾用這種長短不一,錯落有致,章節鏗鏘的歌行體,形成一種起伏跌宕的氣勢,並藉助豐富的想象抒發內心對遭際不平的無窮感慨。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1]

創作年代;宋代

作品體裁;雜言詩

作者;蘇軾

作品出處;《蘇軾集》

作品原文

《 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

何人遺公石屏風,上有水墨希微蹤。

不畫長林與巨植,獨畫峨嵋山西雪嶺上萬歲不老之孤松。

崖崩澗絕可望不可到,孤煙落日相溟濛。

含風偃蹇得真態,刻畫始信天有工。

我恐畢宏韋偃死葬虢山下,骨可朽爛心難窮。

神機巧思無所發,化為煙霏淪石中。

古來畫師非俗士,摹寫物像略與詩人同。

願公作詩慰不遇,無使二子含憤泣幽宮。

作品注釋

①歐陽少師--指歐陽修。公元1071年(北宋熙寧四年),歐陽修以太子少師致仕(退休),退居穎州,故有此稱。

②遺(wèi)--贈送。

③希微--隱約不明的樣子。 蹤--指圖跡。

④溟濛--模糊不清的樣子。

⑤偃蹇--宛轉委曲;屈曲的樣子。

⑥畢宏、韋偃--皆唐代名畫家,擅長畫松。虢(guó)--今在河南盧氏縣,石屏的產地。

⑦淪--深入,融入。

⑧ 公--指歐陽修。不遇--指畢宏、韋偃,這些不為當時所重的藝術家。

⑨幽宮--冥間。

鑑賞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2]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蘇軾的詩現存約兩千七百餘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3]

視頻

《百家講壇》 蘇軾(一)人見人愛蘇東坡

蘇軾趣味介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