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武漢市建築設計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門牌LOGO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武漢市建築設計院,現更名為「中信建築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創建於1952年10月1日,是新中國建國之初誕生的大型國營設計機構之一,,為世界500強中國中信集團旗下中信工程設計建設有限公司子公司。持甲級建築工程設計、甲級城鄉規劃編制、甲級市政設計、甲級風景園林設計、甲級工程諮詢資信、乙級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一類施工圖審查資質,享有中國商務部頒發的對外經營權,是國家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綜合實力位居全國行業前列。

基本內容

中文名:武漢市建築設計院

現有職工:1300餘人

時間:70年

創建於:1952年10月1日

註冊建築師:106餘人

總建築面積:9.3萬平方米

簡介

武漢市建築設計院創建於1952年10月1日,原隸屬國家城市建設部,1958年劃歸武漢市,1974年定為局級單位,1979年改為現名。經過近55年的發展,該院已成為人才薈萃,技術先進,裝備精良,持有國家授予的甲級工程設計證書和甲級工程諮詢證書及對外經營權的綜合性建築設計院。

規模

人員機構 擁有專業技術人員1300餘人。其中,一級註冊建築師106人,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131人,其他各類註冊200餘人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3人,省、市專家40人,正高職高級工程師100人,高級工程師310人。有7人榮獲「中國青年建築師」稱號;13人入選武漢市「黃鶴英才(專項)計劃」;中國工程勘察設計協會行業獎評審專家5人;中國建築學會資深專家庫委員3人;9人取得內地與香港互認的建築師和結構工程師資格;5人獲英國結構工程師學會正會員資格;特聘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和中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各1人。[1]

該院本部設有7個綜合設計所;在深圳、珠海、海南、上海、杭州、重慶、北京等地設有分院;創辦了武漢東信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武漢新廈房地產開發公司、武漢市建築設計院新廈設計建築工程公司等3個子公司;與外商合辦了武漢東藝建築設計公司(中、日、新)、武漢同達國際建築設計有限公司、武漢建鴻房地產開發公司(中、港)等3家合資公司;組建了國有資產以少控多的多股權的武漢浩博環境藝術工程有限公司、武漢訊港高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武漢天工建築結構特種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和武漢恆澤智能技術工程有限公司。院內設有「計算機技術應用研究中心」、「技術信息服務中心」以及武漢市科委授權建立的首家「武漢市建築行業CAD技術諮詢服務中心」。

發展 80年代,該院率先推行了設計體制改革,實行技術經濟責任制、院長負責制、幹部聘任制和職工聘用制等。90年代,該院進入國家建設部、統計局評定的「中國勘察設計單位綜合實力百強」,三次榮列「湖北企業界20件大事」,是全國率先甩掉圖板、實現工程設計電腦化的設計單位和「全國勘察設計計算機應用先進單位」,其電腦網絡化技術為國家建設部向全國推行的新技術。

55年來,該院共完成數10個城鎮規劃設計、4700多萬平方米建築設計、百萬餘標米的鑽探進尺。80年代代表作品有:中國內河第一大交通建築武漢客運港、全國第一個國際馬戲、雜技表演功能的武漢雜技廳以及晴川閣、惠濟飯店、長江大酒店等;90年代代表作品有:湖北省第一高樓武漢世界貿易大廈(總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地下2層,地上58層,高度240米)、被建設部列為科技示範工程的武漢國際貿易大廈(總建築面積約9.3萬平方米,地下2層,地上54層,高度211.10米)、湖北省第一個五星級酒店武漢香格里拉大飯店、武漢精神文明建設標誌性建築圖書館新館和博物館、榮獲96年度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含設計)的亞洲最大的可口可樂工廠、榮獲國家旅遊局、建設部首次推出的中國旅遊業標誌性飯店3項金獎的海口金海岸羅頓大酒店(五星級)和武漢長海大酒店(三星級)、深圳市超高層建築中國民政大廈、獲得「認真設計、造型美觀」好評的深圳市人民檢察院大樓、列為上海市36個重點工程之一的上海浦東良友商廈以及武漢同益大廈、金源世界中心、天一大廈、協和廣場、瑞通廣場、九龍倉時代廣場、漢商集團大廈、中百集團大廈、長江日報新聞樓、武漢晚報新聞樓、武漢工商銀行大樓、沌陽大廈等;到本世紀末,該院還要完成的代表性建築有:武漢體育中心、國際證券大廈、鋼都花園、湖北劇場、武漢新城國際博覽中心、莫桑比克外交部辦公大樓、加蓬參議院大廈、科特迪瓦議員之家、多米尼克體育場、巴哈馬體育場和莫桑比克國家體育場等。

80年代以來,該院貫徹「改革興院、技術產院、科學管院」的治院方針,實施「立足武漢,面向全國,挺進沿海、,走向世界」、「東進浦東,西進三峽」的經營戰略和「發展高新技術,爭創名優設計」的名牌戰略,設計活動遍及全國,遠達亞非數國,並與美、日、德、奧、法、新等國及港澳地區開展了廣泛的技術合作與人才交流。在全國各地大型工程招標中中標90餘項,先後獲國家、部、省、市優秀設計獎80餘項、科技進步獎35餘項。該院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

該院始終貫徹「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堅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以「造就一代有理想、有能力、富於奉獻精神的跨世紀工程師群體,造就一個文明、優美、富於文化氣息的建築科技園」作為精神文明建設和企業文化建設的特色目標,大力弘揚和豐富、發展「設計廣廈千萬間,人民安居盡歡顏「的企業精神,以一流服務為業主提供質量優、水平高、效益好的建築設計。80年代以來,有8人分別擔任全國、省、市人大代表和省、市政協委員,27人享受國務院、省、市津貼和專家津貼,11人分別榮獲部、省、市勞模和市「五一」勞動獎章,14人榮獲部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目前,該院榮獲武漢市委、市府首次授予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先進單位稱號。

展望 過去已成為歷史,未來則廣闊無垠。面臨世紀之交,該院將面向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加快改革開放步伐,不斷推進「技術創新,設計創優」,繼續實施人才群優化戰略,培養造就跨世紀的高素質人才群體,吸收借鑑國內外先進技術,為武漢建成山水園林城市,為中國實現現代化,為海內外各類客戶,以良好的服務提供更優、更高、更好的建築設計。該院將繼續弘揚「廣廈」企業精神,遵循既定的辦院方針,努力實現「創億元產值、出名優設計、進國際市場、建現代企業、達文明單位」的奮鬥目標,為21世紀譜寫新篇章,再鑄新輝煌。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