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水拔溪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水拔溪橋

基本資料

地理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
      台東縣關山鎮

施工單位  台鐵台東工務段

寬度    單線橋梁

類型    上部結構:上承式預力混凝土梁橋
                      下部結構:混凝土橋墩與沉箱基礎

維護    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水拔溪橋是位於台灣臺東縣加鹿溪上的一座鐵路橋樑,連接臺東縣關山鎮關山車站鹿野鄉瑞和車站,1986年於舊橋原址重建新橋。

歷史沿革

  • 臺東線鐵路臺東(今稱台東舊站)至里壠(今關山)間軌距762mm的輕便鐵路,由台東開拓會社興建,1919年12月16日通車,推測跨越加鹿溪的「水拔溪橋」於當時即已存在,其長度與型式不詳。1920年代初期,臺灣總督府在交通系統一元化政策下,收購台東開拓會社興建的這段鐵路,改為官營,並自1921年起續築里壠(今關山)至璞石閣(今玉里)路段,銜接1919年5月17日即已完工通車的璞石閣(今玉里)至花蓮段762mm輕便鐵路,並在1926年完成臺東線鐵路全線通車。
  • 1978年7月1日起,台鐵局進行東線鐵路拓寬工程,將臺東線鐵路由原來的762mm軌距拓寬為1067mm,於1982年6月27日竣工通車[1](但舞鶴-三民間自強隧道前後路段除外),其中水拔溪橋採就地加固橋台及橋墩方式辦理,並將鋼梁抽換為2孔20公尺預力梁,完工後橋梁全長40公尺[2],橋面鋪設1067mm軌距鐵軌。
  • 日本時代後期及戰後台鐵局陸續改建或補強老舊鐵路橋梁,並自1980年代起,實施大規模舊橋重建,除了已重建完成者[註 1]之外,計羅列出29座橋梁,分別納入「五大橋梁重建工程」及「鐵路沿線老舊橋梁重建工程」兩項計畫[4]
  • 水拔溪橋由於受到1982年起實施「東部治山防洪計畫」整治河川上游、興建堤防並加寬堤距的影響,導致鐵路落於行水區內,影響排洪與行車安全,於是,台鐵局配合堤防法線及最高洪水位,規劃改建水拔溪橋,並納入「鐵路沿線老舊橋梁重建工程」項下。

重建工程

  • 水拔溪橋採取就地重建方式施工,為了維持列車行駛,施工單位先在原舊橋下游側另建臨時軌(即施工便線)與臨時橋。此外,因水拔溪橋南側四百餘公尺尚有一座也需要重建的奸仔典溪橋(跨越加典溪),因此,兩橋的重建工程同步施作,並共同鋪設一條臨時軌便線。臨時軌在1985年12月16日切換通車啟用,列車改駛臨時軌之後,工程單位隨即動工拆除舊橋,改建新橋。
  • 重建之水拔溪橋為4孔跨距22.9公尺單線箱型預力梁橋,橋長增延至91.6公尺,橋梁高程提高1.23公尺,橋墩為單圓柱懸臂式,基礎為圓形開口沉箱,於1986年11月21日完工,待鋪軌完成後,在1987年2月23日自臨時軌切換至新橋通車[2],並使用至今。
  • 2000年8月受碧利斯颱風影響,水拔溪橋南堤岸路基淘空坍塌(路線里程130k+573~650)[5][6]
  • 台鐵局初步檢查評估,水拔溪橋因梁底高程不足及線形不佳,有必要優先辦理改建[6]
  • 2014年6月28日,包含水拔溪橋在內的臺東線完成電氣化通車營運[7]

參見

註釋

  1. 未納入重建計畫的老舊橋梁,舉例如下:
    • 已於日本時代後期重建者,例如配合台南車站高雄車站間雙線工程,於1931年完工通車的第二代二層行溪橋
    • 已配合戰後美援時期重建者,例如1953年竣工通車的第二代臺鐵曾文溪橋
    • 已列入其他鐵路擴建雙線計畫重建者,例如配合高屏鐵路擴建雙軌工程,於1987年6月17日完工通車的新高屏溪[3]

參考文獻

  1. 〈東線鐵路拓寬完成 明天上午通車〉,《聯合報》,1982年6月26日,第2版。
  2. 2.0 2.1 臺灣鐵路管理局鐵路沿線老舊橋樑重建工程處. 《鐵路沿線老舊橋樑重建工程總報告》第6冊技術篇(四). 苗栗. 1991年5月31日. 
  3. 交通部:中華民國77年《交通年鑑》,臺北市,1989年10月10日,頁329。
  4. 臺灣鐵路管理局. 《臺灣鐵路百週年紀念》. 臺北市. 1987年6月9日: 頁304~306. 
  5.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災害事件簿查詢展示系統[失效連結]
  6. 6.0 6.1 行政院政府計畫管理資訊網. 環島鐵路整體系統安全提昇計畫. 2014、2016: 計畫附件_第七章橋梁更新工程.  [失效連結]
  7. 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花東線鐵路瓶頸路段雙軌化暨全線電氣化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