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永修縣虬津鎮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永修縣虬津鎮中學虬津中學位於虬津鎮西部,105國道旁。學校始創於1969年,最初校址在本鎮麻洲村塗家嶺,即現在的麻洲小學,當時稱「五·七」中學,三個教學班,共70餘人。從1971年起,場[八角嶺]社[虬津]合併,學校遷到現在的校址,乃稱永修縣虬津中學。學生由當初的三個班發展到現在的二十多個班,有在校學生一千三百餘人。

辦學歷史

整個「文革」期間,辦學條件很差,教學用房都是土磚房。粉碎「四人幫」後,學校改稱為「虬津公社中學」,並設有高中班,學校也擴大了,有八個班,學生500餘人,此時是文化教育的恢復期,教學開始走向正軌。

1984年改名為永修縣虬津農中,開設種、養專業。1986年,全縣職業教育現場會在我校召開,得到上級和與會者的好評,歷年中考,成績在全縣居優。1988年農中撤消,又復稱永修縣虬津中學。

1991年,學校積極籌建教學樓。1992年3月開始動工,1994年8月竣工。歷時3年,投資68萬餘元,面積3137.75平方米。教學樓建成後,撤銷村小的初中教學點,師生增多,學校規模擴大,由不到十個班增至到二十多個班。

從1998年下半年開始,學校大抓校建工作,修建了長116米的柏油路,將三排舊教室改建成學生宿舍,建了12戶與30戶人家的教師宿舍樓各一棟,和可容納近200名學生的住宿、用膳為一體的食堂宿舍樓。2000年後又建了30個蹲位、耗資近5萬元的廁所,裝配了理化實驗室、電腦室、語音室、播放室、多媒體教室[1]、電子備課室和圖書室等,購置了大量體音美器材和圖書資料;拆了兩棟危房,推平了3000米的運動場,教學條件逐步改善。我校還是全市首批「農遠」工程項目學校,全體教師的現代教學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辦學條件

目前學校校園總面積60000平方米,校舍面積也近6000平方米,學校有杉林、竹園10畝;綠化帶近500平方米,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學校現有在崗教職工66人,高級職稱16人,中級職稱39人,大專以上學歷62人,基本具有教師資格證。

辦學理念

秉着「全面貫徹教育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2],發展辦學特色,堅持全面育人」的辦學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精神,積極構建和諧育人環境,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健全學校各項規章制度,狠抓校園安全工作,穩步推進素質教育,近年來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教育教學成績,在全縣的教育教學考評中名列第一。儘管學校的辦學條件、師資水平等還有待完善,但學校已具備了很好的發展條件,我們相信,只要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定會創造更加輝煌的未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