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江蘇省常州國家高新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江蘇省常州國家高新區》是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首批國家級高新區之一,2002年4月,在高新區基礎上設立了常州市新北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體制,是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重要板塊。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更多的是着眼於產業發展規律。高新技術產業在發展初期需要政府的扶植加以培育。科技部對於「高新區」的介入甚至都細化到了產業的指導目錄,也就是說,哪個地方的高新區應重點發展何種產業,都有着明確的規定。

園區介紹

常州國家高新區目前下轄5鎮5街道,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一個綜合保稅區,面積508.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9.46萬人。近年來,相繼獲得「全國國家高新區建設20周年先進集體」「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華東地區最具競爭力開發區」等榮譽稱號。

便捷交通

常州高新區北依長江,南枕滬寧鐵路,東與江陰市、西與丹陽市和揚中市接壤,與上海、南京、杭州等距相望。擁有常州市全部的25.8千米長江岸線,常州國際機場、京滬高鐵常州北站以及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常州港、省內最大內河港奔牛港坐落區內,滬寧高速、常泰高速、S338、S122、S239、新藻江河、德勝河、新孟河穿境而過,構成了四通八達、快速便捷的水、陸、空立體對外交通網。

主導產業

建區29年來,常州高新區始終牢記「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歷史使命,初步形成了智慧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術、新醫藥及醫療器械,現代服務業「兩特三新一現代」產業。以占全市11.6%的土地、14.7%的人口,創造了全市20.9%的經濟總量、21.5%的財政收入、27.7%的到賬外資和36.0%的進出口總額,集聚了全市1/3的外資企業和1/3的高新技術企業。同時,常州高新區也有着悠久的歷史和濃厚的文化底蘊,這裡既有良渚文化遺存象墩遺址,也有「南朝歷史齊梁文化」和「明清朝代孟河醫派文化」,形成了豐富絢麗的人文景觀。

高新區發展歷程

高新區發端於1988年國務院啟動的「火炬計劃」,所以有的高新區起名為「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注意去掉了「新」字),比如「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間,中國實行對外開放和對內改革的基本國策,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這一階段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資源、資金和廉價勞動力推動的粗放式增長模式。要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於是1988年6月,總設計師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

「中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計劃-火炬計劃」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該計劃的兩項核心內容就是「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創辦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在火炬計劃的推動下,各地紛紛結合當地特點和條件,積極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988年第一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北京誕生[2],當時名稱為「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實驗區」,簡稱北京試驗區。這就是大名鼎鼎「北京中關村」的前身。截止到目前,全國已有156家高新區。

視頻

江蘇省常州國家高新區 相關視頻

常州高新區:抗疫賦能新征程
江蘇常州國家高新區到平壩考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