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江蘇省泰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江蘇省泰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立於2008年,位於泰興市主城區東部,緊鄰滬陝高速,泰興東高速出入口就設在園區。規劃面積28平方公里,2016年獲批省級高新區。。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更多的是着眼於產業發展規律。高新技術產業在發展初期需要政府的扶植加以培育。科技部對於「高新區」的介入甚至都細化到了產業的指導目錄,也就是說,哪個地方的高新區應重點發展何種產業,都有着明確的規定。

園區介紹

高新區秉持「生態美、業態優、形態新」三態立區理念,構建以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和智能製造為主導、科技服務業為支撐的「3+1」現代產業體系,重點培育節能環保產業集群和高效太陽能電池、高端傳動機械、新型鋰電三條產業鏈,推進「產業創新、企業創新、載體創新、機制創新」。園區先後創成國家級環保服務業試點園區、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基地、國家級小微企業創新創業示範基地;獲批江蘇省泰興環保科技產業園、江蘇省節能環保產業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江蘇省知識產權試點示範園區、省級循環化改造示範基地、省級電子商務示範基地、省級工業旅遊示範區等稱號;連續三年獲泰州市綜合考核優秀開發區二等獎。

發展規模

高新區依託現有產業優勢,將省級特色小鎮--鳳棲小鎮作為園區創新核心區建設的重要抓手,大力引進高新技術項目、高層次人才團隊、高端合作平台,着力打造以節能環保產業為主的科技成果轉化集成中試基地,助推園區節能環保產業向高端攀升。2018年鳳棲小鎮列入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並在年度考核中評為優秀等次,小鎮建設獲2019年度泰州市「駿馬獎」,2020年入選全國最美特色小鎮50強,並且成功舉辦江蘇省特色小鎮蘇中、蘇北地區雙創大賽。

園區按照「1+1+1+N」政產學研資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合作模式,推動南理工泰興智能製造研究院、江蘇中工高端裝備研究院等一批科技成果轉化平台落戶園區;把人才科技廣場打造為發展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的重要載體,促進人才鏈、資本鏈、產業鏈、科技鏈四鏈融合;建成運營留學人員創業園、科技企業孵化器、人才服務中心和一批中試基地、離岸孵化基地等創新創業平台;配套完善鳳棲湖開元酒店、國際交流培訓中心、小鎮客廳、小鎮廣場、戶外健身中心、博士公寓、鄰里中心、文化創意中心等服務設施;精心打造的近1000畝鳳棲湖景觀區已建成全面開放,一個高新技術集聚、創新要素匯聚的園林式高新區已成為蘇中地區招引項目、人才的閃亮名片。

地理位置

泰興地處長江經濟帶、沿海經濟帶交匯處, 長三角地區、揚子江城市群重要城市,與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揚州等地毗鄰,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是連接長江南北經濟的紐帶。而高新區位於泰興市城區的東部,與主城區無縫接壤,園區與主城區高度融合。

在航空交通上,高新區200公里半徑內7個建成機場,最近的揚州泰州機場只需要50分鐘。

在高速公路交通上,分別有京滬、滬陝、鹽靖高速,泰興共設有5個出入口,其中滬陝高速在高新區設有出入口,過江通道中江陰長江大橋距高新區20分鐘車程,泰興--常州過江通道已於去年開工建設,加快融入蘇南地區。

在鐵路交通上,目前已有新長鐵路,直接聯入隴海線、京滬線,泰興設有火車站。高鐵運營上,鹽泰錫常宜城際鐵路,設計時速350公里/小時,高新區設置站點。北沿江高鐵,「十四五」期間將開工建設,泰興設置站點,離高新區10分鐘車程,加快融入上海、南京一小時都市圈。

在港航交通上,長江泰興段全境為深水航道,可通航10萬噸海輪。泰興港為國家一類開放港口,已建成10多個5萬噸碼頭,獲批在建一批7-10萬噸碼頭,內河水系發達,江海聯運快捷。

配套設施

1.供水:自來水水源取自長江,達到國家規定的二類水源水質標準,出廠水水質優於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日生產能力已達30萬噸,長江淡水資源充足,適合大用水量企業落戶。

2.供電:區域內形成了以1座500千伏、6座220千伏、20座110千伏變電站組成的供電環網,電壓合格率和供電可靠性達99.98%。大用戶可參與電力市場直接交易購買電量,實現降本增效。

3.供氣:西氣東輸泰興分輸站年供天然氣能力5.2億立方米。

4.建築成本:泰興是傳統的建築之鄉,目前鋼結構廠房800-1000元/㎡,磚混框架結構廠房1000-1200元/㎡,辦公樓1500-1600元/㎡,人工成本200元/天。

5.人力資源:泰興一直以來崇文重教,基礎教育全國領先,中國名校洋思中學名聞遐邇。擁有受過各類培訓的勞動力55萬人,中等以上各類技術人員8萬多人,每年新增3000多名大學畢業生返鄉就業。

6.職業教育:建有經濟管理學院、開放大學等教育平台。區內現有一所江蘇省泰興中等專業學校,系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首批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校,在校學生8000人;曾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團體一等獎,多人次獲金獎。訂單式培養的職業教育優勢,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質產業工人,有效解決了用工難題。

高新區發展歷程

高新區發端於1988年國務院啟動的「火炬計劃」,所以有的高新區起名為「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注意去掉了「新」字),比如「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間,中國實行對外開放和對內改革的基本國策,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這一階段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資源、資金和廉價勞動力推動的粗放式增長模式。要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於是1988年6月,總設計師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

「中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計劃-火炬計劃」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該計劃的兩項核心內容就是「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創辦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在火炬計劃的推動下,各地紛紛結合當地特點和條件,積極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988年第一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北京誕生[2],當時名稱為「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實驗區」,簡稱北京試驗區。這就是大名鼎鼎「北京中關村」的前身。截止到目前,全國已有156家高新區。

視頻

江蘇省泰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相關視頻

1-9月江蘇高新技術產業穩中有進: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投資雙增長
江蘇自貿區全面開展「證照分離」改革省內主要高新區開發區全覆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