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江蘇省鎮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園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江蘇省鎮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園區(交流會)原圖鏈接來自 楓葉能源管理平台 的圖片

江蘇省鎮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園區》(鎮江高新區)位於鎮江市主城區西側,處於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交匯處,是寧鎮揚一體化戰略的核心區域,也是國家明確的建設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所依託的9個國家高新區之一,於2017年6月6日正式實體化運作,先後創成省級眾創社區、全國首批國家級「雙創」特色載體等稱號。鎮江高新區核心區面積44.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萬人,下轄1個街道——蔣喬街道,共9個村(社區)。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更多的是着眼於產業發展規律。高新技術產業在發展初期需要政府的扶植加以培育。科技部對於「高新區」的介入甚至都細化到了產業的指導目錄,也就是說,哪個地方的高新區應重點發展何種產業,都有着明確的規定。

區位交通

鎮江­高新區北臨長江­,位居長江京杭大運河「十字黃金水道」交匯點,擁有得天獨厚7.7公里長江­深水岸線,滬寧城際、京滬高鐵、揚溧高速等8條路鐵幹線穿境而過,並與南京祿口、常州奔牛等周邊城市4個國際機場構成「一小時經­濟圈」,具有「公鐵水航」交通組合優勢。鎮江高新區是寧鎮揚一體化的「橋頭堡」,是寧鎮G312產業創新走廊的關鍵節點,連接了鎮江大學城和南京仙林大學城,特別是到南京仙林大學城僅需30分鐘,可直接接受寧鎮高校特別是鎮江、仙林兩個大學城的各類創新資源輻射,企業在人才引進及科研創新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產業發展

重點發展好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一區一戰略產業」,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物流、數字創意、高技術服務業等主導產業,形成「1+4」產業布局。圍繞產業鏈的發展,大力建設各類科創平台,目前已建有江蘇科技大學海洋裝備研究院、南京師範大學(鎮江)創新發展研究院、黑龍江省科學院(鎮江)智能製造研究院、中澳(鎮江)人工智能研究院、哈爾濱工業大學(鎮江)高端裝備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國家科技服務業試點、省知識產權園區試點等一批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國內遠洋船用中速柴油機領域首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中船動力)、惠龍易通美國斯坦福大學院士工作站等一批企業研發平台,各類平台載體近80個。

綜合實力

實體化運作以來,鎮江高新區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爭當創新發展『先行軍』,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加快成為鎮江發展活力標杆」的目標要求,圍繞「城市發展新空間、新興產業承載地、創新驅動主引擎」的發展定位,持之以恆抓好規劃引領、項目建設、功能配套、能力提升四項重點工作,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2020年鎮江高新區核心區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3.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2%;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9.2%;全區研發投入占GDP比重3.2%。

高新區發展歷程

高新區發端於1988年國務院啟動的「火炬計劃」,所以有的高新區起名為「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注意去掉了「新」字),比如「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間,中國實行對外開放和對內改革的基本國策,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這一階段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資源、資金和廉價勞動力推動的粗放式增長模式。要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於是1988年6月,總設計師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

「中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計劃-火炬計劃」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該計劃的兩項核心內容就是「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創辦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在火炬計劃的推動下,各地紛紛結合當地特點和條件,積極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988年第一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北京誕生[2],當時名稱為「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實驗區」,簡稱北京試驗區。這就是大名鼎鼎「北京中關村」的前身。截止到目前,全國已有156家高新區。

視頻

江蘇省鎮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園區 相關視頻

1-9月江蘇高新技術產業穩中有進: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投資雙增長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局組織彩虹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