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沈瑩(將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沈瑩
圖片來自名人簡歷網

沈瑩(?—280年),字號不詳,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縣武康鎮)人三國時期吳國將領

基本信息

本 名: 沈瑩

所處時代: 三國

逝世日期: 280年

主要成就: 撰寫最早記錄台灣的文獻《臨海水土志》

官 職: 左將軍,丹陽太守

人物生平

受命禦敵

咸寧五年(279年),王濬杜預指出,吳主孫皓「荒淫凶虐」,上書建議司馬炎「宜速征伐」,舉兵平吳。司馬炎即於這年十一月開始了平吳的大進軍。孫皓聽說王渾將要南下,命令丞相張悌都督丹楊太守沈瑩、護軍孫震、副軍師諸葛靚等人帥眾三萬渡過長江迎戰。

軍隊到達牛渚時,沈瑩說:「晉在蜀地整飭水軍,已經有很長時間了。我軍上流各部隊,素來沒有戎備,名將又都已經過世,只是些年少之人擔當重任,恐怕抵擋不住。晉的水軍必然要到這些地方,我們應當集中大家的力量等他們到來,與晉打一仗,假如有幸能夠取勝,那麼長江以北的地區自然就太平了。如果現在渡江與晉大軍交戰,不幸而打敗了,那麼大事就完了。」張悌說:「吳將要亡國,這是無論聰明還是愚笨的人都知道的事實,不是今日才有的事。我擔心蜀地之兵到了這裡,我軍恐懼驚慌,就不可能再整肅起來了。趁着現在渡江,尚且還能與晉決一死戰。如果敗亡,就一同為國而死,再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假如能夠取勝,那麼敵軍奔逃,我軍聲勢就將倍增,然後就乘勝向南進軍,在半路上迎擊敵人,那就不愁不能破敵。要是依了你的計謀,恐怕兵士都四散奔逃;坐等到敵軍到來,君臣就一起投降,沒有一個人死於國難,這難道不是恥辱嗎?」

為國戰死

280年三月,張悌等人渡過長江,在楊荷包圍了王渾的部將、城陽都尉張喬。張喬手下只有七千人,他關閉了柵欄請求投降。諸葛靚想把他們都殺了,張悌說:「強敵還在前面,不宜先去做無關緊要的事情,況且殺了投降的人不吉利。」諸葛靚說:「這些人是因為救兵還沒有到、力量弱小抵擋不住,所以才暫且假裝投降以拖延時間,並不是真正的屈服了。如果放了他們,必然造成後患」。張悌不聽從,安撫了他們然後前進。張悌與揚州刺史、汝南人周浚,組成陣列相對。沈瑩率領五千名丹陽兵,多次衝擊晉軍陣列,晉軍陣列依然嚴整。沈瑩領兵退卻,部眾卻開始混亂起來,這時,晉將軍薛勝、蔣班乘吳兵混亂之機打過來,吳兵接二連三地奔逃潰散,將帥們也制止不住,張喬又從背後殺過來,晉軍在版橋大破吳軍。諸葛靚帶着幾百人逃走,他派人去接張悌,張悌不肯離開,諸葛靚又親自拉他走,說:「存亡自有氣數,並不是你一個人所能支撐的,為什麼一定要自己求死呢?」張悌流淚說:「諸葛靚,今天是我死的日子。況且我還是幼兒的時候,就被你家丞相所賞識提拔。我常常怕我死得沒有意義,辜負了名賢對我的了解與照顧。我今天以身殉國,還有什麼可說的呢!」諸葛靚再三拉他走,還是拉不動他,於是就流着眼淚放開手,走了。走了一百多步遠,回過頭去看張悌,他已經被晉兵殺了。孫震、沈瑩等七千八百人也同時戰死。

個人作品

沈瑩所著作的《臨海水土志》(約完成於西元268年至280年之間),對當時的台灣人民的生活有詳細的描寫,但沈瑩所著該書,本是已散失不全,只因為在宋代的《太平御覽 卷780 東夷傳》引用其一部份,得以流傳下來。

《臨海水土志》記載了台灣原住民山夷與大陸百越民族同根同源的文化淵源關係;並從地理方位、氣候和地形,以及居民的生產習俗等方面,記述了台灣島的自然環境及高山族的社會生活發展情況。

國務院對台辦於1993年9月1日發表的《台灣問題與中國統一》白皮書明確說明:「距今1700多年以前,三國時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等對此就有所著述,它們是世界上記述台灣最早的文字。」

文學形象

在《三國演義》中,沈瑩生平大體與正史相當。在吳國滅亡之際,沈瑩與張悌揮兵抵敵,被晉兵包圍,張悌死於亂軍之中,沈瑩被晉國牙將周旨所殺。[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