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瀋陽化工學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瀋陽化工學院位於歷史文化名城瀋陽市的西南,地處國家級瀋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腹地,緊鄰裝備製造業核心區和化學工業區。學校為國家首批學士學位授予權單位,199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學校是遼寧省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之一,瀋陽市重點項目研發基地,遼寧石油化工技術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基地。

學校簡介

學校始建於1952年,之初隸屬東北人民政府;1956年,隸屬化學工業部;1958年,隸屬遼寧省人民政府,原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為學校題寫了校名;1960年,更名為遼寧科學技術大學,隸屬中國科學院遼寧分院;1962年,改回瀋陽化工學院,重新隸屬化學工業部;1998年,管理體制變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遼寧管理為主。學校於1999年開始籌劃新校區擴建,2000年動工建設,2001年底遷至新校區辦學,是遼寧省最早實現校區置換的高等學校。

學校新校區占地近1500畝;校舍建築面積近50萬平方米;固定資產近9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近億元。校區布置通透、美觀自然,校園植被豐富、設施齊全,彰顯了園林、藝術、學術之學府風格,突出了實用、簡約、大方之高校特色,被讚譽為全省最美的校園,是育人、治學的理想之所。

學校弘揚特色育人文化。長期以來,積澱形成的「艱苦創業、自強不息」人文精神和「強學力行、喻理求真」辦學校訓,成為了我校大學文化和育人樹人之精髓,貫穿並融入教育教學,造就了一批批基礎紮實、愛崗敬業、務實肯干、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與適應性的畢業生。學校育人工作得到了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1984年,時任團中央書記的胡錦濤同志和團中央候補書記的李克強同志親臨我校檢查指導育人工作,極大地激勵了我校廣大師生員工的進取精神和工作熱情。新時期,我校明確辦學指導思想,科學謀劃教學立校、科研強校、人才興校戰略,加快學校由教學型向教學研究型邁進的建設步伐,不斷推進學校又好又快發展。

開設專業

學校目前實現辦學以工為主,以化工為特色,工、理、經、管、文、法、教、醫等8大學科門類相結合。現有碩士學位授權點23個,合作培養博士專業4個,工程碩士領域4個,本科專業44個,所設專業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聯繫緊密,基本覆蓋了與地方老工業基地振興和國家經濟建設密切相關的石油化工、電子信息、生物工程與製藥、新材料、先進裝備等重點領域;擁有省級重點學科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和省級工程技術中心10個,市級工程技術中心2個,省級新技術轉移推廣中心和省級中小企業服務中心3個;建有瀋陽市大學科學園;設有校級科研中心(所、室)50餘個。

專業團隊

學校現有10個二級學院、4個二級系。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3000餘人,另有獨立學院本科生3000餘人,成人教育和繼續教育學生千餘人。擁有教職工1,300餘人,其中教師近800人。具有教授、副教授等副高職以上教師400餘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教師500餘人,專兼職博士導師20餘人。聘請名譽教授、兼職教授50餘人,其中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現有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教師2人次,遼寧省優秀教師、教學名師和優秀專家8人次,遼寧省學科帶頭人1人,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9人、千人層次20人,遼寧省高等學校創新團隊2個,遼寧省高等學校教學團隊2個,遼寧省高等學校優秀人才5人,遼寧省專業帶頭人2人,遼寧省優秀青年骨幹教師3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6人。

人才培養

學校以培養人才為根本任務,始終堅持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作為學校工作的永恆主題,堅持走「質量、結構、特色、效益」協調發展的道路,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強化教學管理,確保教學投入,依託學科優勢和特色,大力培養具有為人民服務思想、創業與創新精神和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十五」以來,學校累計投入教學經費近2億元;化工原理和物理化學課程為國家級優秀課,物理化學實驗室曾被評為全國優秀實驗室;有多項教學成果獲得省級以上獎勵;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被評為教育部高等學校第一類特色專業;有遼寧省高等教育精品課12門、遼寧省示範性專業3個、遼寧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遼寧省高等學校產學研相結合創新性實驗試點建設項目10項。學校獲得省部級教學改革立項66項。

教學成果

學校始終注重學生素質教育[1],特別是在當前更加注重加強學生的創新與創業教育,蓬勃開展以學生「科學訓練、社會實踐、社會工作、特色活動、系列競賽、系列講座」為載體的「6S」素質拓展訓練活動,突出了學生的為人民服務思想、創業與創新精神和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培養。學校多次被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學聯評為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多次獲得由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全國學聯頒發的「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高校優秀組織獎;在國家和省舉辦的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比賽,數學、電子、計算機、英語等競賽活動中獲得了百餘項獎勵,位居國內同類院校前列;在全國和省市舉辦的文化、藝術、體育等比賽中獲得了好成績;經教育部批准,學校具有舉辦高水平運動隊資格;學校已為國家培養了4萬餘名畢業生。近年來,學校連續保持畢業生年一次就業率均在95%以上,被評為「遼寧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優秀單位」,被授予「遼寧省大學生創業教育示範校」稱號。

科技成果

學校注重科技創新,大力開展科學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2]。「十五」以前,學校獲得國家發明獎2項,省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十五」以來,學校先後承擔各類科研項目千餘項,其中,承擔國家「863」項目、「973」項目、國家經貿委的國家重點技術創新項目、國家科技部的地方重大攻關項目和重點科技創新項目、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省部級科研項目等400餘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自然科學獎、社會科學獎勵60餘項,其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國家級獎勵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社會科學獎一等獎6項;共發表科研論文6000餘篇,被SCI、EI、ISTP收錄400餘篇,出版專著50餘部,取得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120餘項。

學校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有一批科研成果通過技術鑑定,達到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水平,有一批成果被國內大型企業推廣應用,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學校多次被遼寧省政府命名為「省校合作先進單位」和「遼寧省產學研先進集體」。遼寧省政府表彰的「遼寧省十年產學研合作十佳範例」的成果中有2項為我校所完成。學校注重國際交流與合作,與美、英、俄、日、韓、比等國20多所高水平大學和科研單位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在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廣泛開展合作

學校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重質量,強內涵,不斷提高辦學實力和水平,努力將學校建設成為特色明顯的多科性區域強校。

地址

瀋陽經濟開發區11號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