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沙頭角街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沙頭角街道,隸屬於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位於鹽田區西南部,面積6.068平方公里。東與鹽田區海山街道接壤,西連羅湖區蓮塘街道,南至大鵬灣畔的中英街和沙欄嚇村,中英街以西為香港新界,以東為沙頭角街道,北靠梧桐山與羅湖區、龍崗區相連。地勢北高南低,地貌以丘陵為主。

截至2018年,沙頭角街道總人口為48865人,其中戶籍人口為10033人,非戶籍人口為38832人(含外國居民23人、港澳台居民2437人)。

截至2019年,沙頭角街道下轄7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地田心社區。

沙頭角是中國南大門一個特殊的邊陲小鎮,轄區內沿深圳與香港邊界形成的「中英街」素有「特區中的特區」之稱,在國內外有一定的知名度。是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1年,沙頭角街道實現國民生產總值22億元,工業總產值188億餘元,出口總值23億餘美元,並完全實現了城市化。 [1]

中文名: 沙頭角街道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

地理位置: 鹽田區西南部

面 積: 6.06 km²

下轄地區: 7個社區

政府駐地: 田心社區

電話區號: 0755

郵政區碼: 518081

氣候條件: 亞熱帶海洋性氣候

人口數量: 4.88 萬(2018年)

著名景點: 中英街

車牌代碼: 粵B

歷史沿革

沙頭角街道因「日出沙頭,月懸海角」而得名。

1949年10月沙頭角地域成立東和鄉。

1950年4月,撤鄉設區,沙頭角成為寶安縣第二區。

1952年10月,改稱第六區。

1954年,第六區增設沙頭角鎮。

1961年,設置沙頭角公社,屬橫崗區。

1970年5月,撤銷沙頭角公社恢復鹽田公社和沙頭角鎮。

1980年6月,成立沙頭角區,同年8月,建立深圳經濟特區,沙頭角被劃入經濟特區內。

1984年10月,沙頭角區辦事處改成管理區。

1990年1月,沙頭角管理區併入羅湖區。

1997年11月,從羅湖區分出,隸屬鹽田區管轄。

2002年6月18日,撤銷沙頭角鎮,改設沙頭角和海山2個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10月,沙頭角街道下轄7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深圳市鹽田區田心社區田心東路9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沙頭角街道,位於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西南部,轄區面積6.60平方公里。中心位置約在:北緯22°32『,東經114°13』。東與鹽田區海山街道接壤,以海濤路交深鹽路與轉沙井頭西至梧桐路20號;西連羅湖區蓮塘街道,以梧桐山隧道西出端口為界;南至大鵬灣畔的中英街和沙欄嚇村,中英街和街心的深港邊界為南北走向,中英街以西為香港新界,以東為沙頭角街道;北靠梧桐山與羅湖區、龍崗區相連。沙欄嚇村是沙頭角街道最接近邊界線的一個自然村,與中英街港方街區的新樓街只有一條水溝之隔。西南接香港新界和沙頭角,以沙頭角河為界,河南岸屬新界。

地形地貌

沙頭角街道地形北高南低,面海靠山,地勢屬低山丘陵濱海地勢。

氣候

沙頭角街道依山傍海,雨量充沛,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降雨量為2141.9萬毫米。

年平均氣溫22'C,月平均氣溫以1月份最低,為14.1℃;以7月份最高,達28.2℃,年較差14.1℃。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120.5小時是華南沿海日照時數較多的地區之一。

人口

截至2018年底,沙頭角街道總人口為48865人,其中戶籍人口為10033人6847戶,非戶籍人口為38832人12157戶(含外國居民23人、港澳台居民2437人)。

經濟

2001年,沙頭角街道實現國民生產總值22億元,工業總產值188億餘元,出口總值23億餘美元,並完全實現了城市化。

沙頭角現已成為深圳特區東部的重要出口加工基地和商貿中心,轄區的田心工業區分布有電子、首飾、服裝、玩具、印刷、鐘錶、建材、醫藥等行業,不少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

交通運輸

沙頭角水陸交通便利,緊鄰鹽田港和沙頭角保稅區。東有惠鹽、鹽壩高速公路直通龍崗和惠州,西有梧桐山雙向隧道和羅沙盤山公路與市中心相通,西南經沙頭角口岸陸路直達香港,地鐵8號線(鹽田線)穿境而過。沙頭角邊境特別管理區內居民實行24小時通行。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1986年,沙頭角成立電視大學,1994年9月成立沙頭角教育從金會,基金總額已達180多萬元。1998年,轄區內有電視大學1所、中學2所、小學4所、幼兒園6所,在職教師379人,在校學生4801人。

社會保障

2019年發放低收入、失獨殘獨家庭和殘疾人慰問金、低保等152.72萬元,慰問優撫對象、現役軍人、香港軍烈屬261人次、轄區部隊17次,發放慰問金和慰問品64.224萬元。完成靈活就業申請423人次,支持首次創業4人次,發放各類就業補貼123萬元。調解勞資糾紛29宗,調處成功率100%。

文化事業

沙頭角街道文化站免費對外開放場館設施及服務項目,2019年共開展各類公益群眾文化活動700餘場次,為轄區群眾提供場館服務約2.5萬人次,日均接待80餘人次。舉辦音樂會、文藝演出、展覽等大型活動30場次,受益群眾突破1萬人次。

歷史文化

沙頭角有着悠久的歷史,淳樸的民風和獨具魅力的客家文化,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成為中西方的碰撞點。沙頭角原居民基本上是客家人,其次是潮汕人和廣府人。相傳,這一帶客家人的祖先是從梅縣、五華一帶遷到該地區的,婚喪喜慶等各種習俗與梅縣地區客家人大同小異。來源於沙頭角漁民生活的魚燈舞、麒麟舞等藝術形式就是沙頭角本土文化的傑出代表。沙頭角街道因此被文化部評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地名由來

沙頭角是中國南大門一個特殊的邊陲小鎮,相傳清朝有一個大臣,有次來到沙頭角巡視,面對碧波蕩漾的大鵬灣和銀白的沙灘,即興吟到「日出沙頭,月懸海角」,沙頭角因此得名。

視頻

20200113鹽田區沙頭角街道工作匯報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