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河北省燕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河北省燕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調研)原圖鏈接來自 燕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門戶網站 的圖片

河北省燕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於1992年8月經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1999年12月批准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0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更多的是着眼於產業發展規律。高新技術產業在發展初期需要政府的扶植加以培育。科技部對於「高新區」的介入甚至都細化到了產業的指導目錄,也就是說,哪個地方的高新區應重點發展何種產業,都有着明確的規定。

園區介紹

燕郊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古以來就是京東重鎮。據《三河縣誌》記載,因春秋戰國時地處燕國都城(今北京)的城郊而得名。清康熙年間,在燕郊修建出京首站行宮,有「天子腳下,御駕行宮」的美稱。

燕郊西與北京城市副中心隔潮白河相望,北與順義區相連接壤,距天安門35公里,距首都機場20公里,距大興國際機場60公里,距廊坊市47公里,距天津港120公里,是河北省加快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和服務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的最前沿,能夠接受北京科技、人才、資源的有效輻射。

=燕郊高新區西與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隔潮白河相望,北與順義區接壤相連,距天安門35公里,距首都機場20公里,距大興國際機場60公里,距天津港120公里。全區規劃面積79.8平方公里(原108平方公里,依據通州區與北三縣協同發展規劃,28.2平方公里被核減為生態管控和戰略留白區),建成區面積50平方公里(包含燕郊鎮、高樓鎮部分區域和行宮東街道、迎賓北路街道、燕順路街道、康城街道),涉及92個村街、73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91萬。現有企業5140家,「四上」企業247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184家,高新技術企業118家,科技小巨人企業56家,科創園23家(7家在建,16家建成投用),上市企業16家;各類科研機構93個,研究院所9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1個,博士後工作站1個,院士工作站9個,建有孵化器及眾創空間15家,其中國家級孵化器2家(燕郊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興遠高科孵化器),國家級眾創空間2家(揚帆起航創客空間、京東創客孵化空間work+)。以電子信息、新材料、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綠色食品等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和以休閒旅遊、健康醫療、文化創意、總部經濟為主的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產業體系,已成為京東地區最富發展實力、發展魅力、發展活力的現代化產業新區。2020年,全區主營業務收入1168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306.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52.82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5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01億美元。

燕郊高新區是河北省軟件產業基地、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服務外包產業示範區、通訊與電子專用設備產業園區和廊坊市生物醫藥健康產業基地。2019年獲批第二批省級「雙創」示範基地,連續三年榮獲「河北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先進開發區」榮譽稱號。

高新區發展歷程

高新區發端於1988年國務院啟動的「火炬計劃」,所以有的高新區起名為「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注意去掉了「新」字),比如「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間,中國實行對外開放和對內改革的基本國策,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這一階段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資源、資金和廉價勞動力推動的粗放式增長模式。要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於是1988年6月,總設計師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

「中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計劃-火炬計劃」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該計劃的兩項核心內容就是「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創辦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在火炬計劃的推動下,各地紛紛結合當地特點和條件,積極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988年第一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北京誕生[2],當時名稱為「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實驗區」,簡稱北京試驗區。這就是大名鼎鼎「北京中關村」的前身。截止到目前,全國已有156家高新區。

視頻

河北省燕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相關視頻

廊坊市委第三巡察組巡察燕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黨工委、巡察三河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工作動員會分別召開
燕郊開發區城市最底層老百姓的人間煙火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