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河南省中文信息研究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河南省中文信息研究會學會成立時間:1983年12月。

歷史沿革

原全國中文信息研究會會長是錢偉長,河南省因為有聞名全國的「王碼五筆字型輸入法」,為便於與全國學會對接開展交流,因此成立了河南省中文信息研究會[1],王永民當選為第一屆理事長。

主要發起人:王永民,魯川,許周澐,常勝敏,黃喜祥等。

學會支撐單位:河南省科協

學會辦公地址:鄭州市花園路53號

理事長:王龍

秘書長:常勝敏 (專職)

法人代表及學會職務:常勝敏 秘書長

是否建立黨委:否

辦公地址:鄭州市花園路53號4號樓206室。

相關資訊

窮則變 變則通——迎接電腦文化的新時代

(一)一九八四年八月,中國體育健兒,肩負着祖國的重託,代表着民族的尊榮,在奧運會的戰場上,頑強拼搏,捷報頻傳,使中華振興的號角響徹了全球。十億人,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炎黃子孫,歡欣鼓舞,激情洋溢,看到了巨龍騰飛的曙光。

然而,就在這時,《參考消息》上,卻出現了這樣一段報道:

「法新社洛杉磯8月5日電,新華社派了二十二名記者,四名攝影記者和四名技術人員在奧運會採訪和工作。報道奧運會的七千名記者中,只有中國人用手寫他們的報道」。

中國人!只有中國人,一手高擎着金牌,一手緊握着鋼筆,在手持現代化文字處理工具的七千名記者中,筆耕墨種,仍用手寫自己的報道!

英雄的巨人,落後的裝備,是何等的不協調!

朋友,身為中國人,你不覺得這是我們民族的恥辱嗎?

同志,身為無畏的戰士,你難道看不出,我們五千年的文化,正面臨着嚴重的挑戰嗎?

(二)曾幾何時,沿着荒渺的絲綢之路[2],踏着張騫的足跡;搏擊着無邊的大海,乘坐着鄭和的征船,中國古代的文化,像一把把熊熊的火炬,被輸送到西方世界,以其熾熱的光焰,照亮了那裡的黑暗,焚燒着那裡的愚昧。整個西方,從十二世紀起,整整用了五個世紀,才消化吸收了中國的文明。華夏大地,曾無愧是舉世矚目的文明之邦。然而,曾幾何時,西方的現代科技成就,後來居上,一躍跑到了我們的前邊。從滿清到「民國」,戰場上的炮火較量,市場裡的商品競爭,使我們痛苦地覺悟到了一個無情的事實:中國落後了。

歷史常常在更高的水平上復現着過去的景象。幾百年的落後已成既往,如今,睡獅已經醒來,中國又出現了蓬勃振興的契機。

(三)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中,對於自然世界的認識和在精神世界裡的追求,源遠流長,形成了巨大的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這些以文字或符號加以記載和傳播,就形成了我們所說的文化。歷史上,儘管各民族的文化差異很大,但一項重大的科學成就,常常能夠影響整個世界文化發展的進程。

機械的發明,延長了人類用於勞動的四肢;而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則延伸了人類用于思維的大腦,使人類的智慧掙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開創了人類改造自然也改造自身的新紀元。為此,電子計算機也叫電腦。在過去短短的十年中,西方各國已生產了上千萬部電腦,並獲得應用。在今後的五年之內,可望達到一億部。電腦在湧向科研機關、軍事系統和工礦企業的同時,也悄悄地走進了辦公室、家庭和教室,既萬馬奔騰,又涓涓細流,風靡了全世界。電腦之進入人類活動的一切領域,正無情地改變着文化和文明的本來含義:一個人的文化程度,將要以電腦知識的多少來重新評價;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將要以電腦應用的程度來加以衡量,電腦成了文明的同義詞。

正像石斧曾經是人和猿的分水嶺一樣,電腦似乎正在成為人與「超人」的試金石。 一個以電子計算機為基本工具的信息時代,已經闖進了以古老文明引為驕傲的中國大門,它將給中國的社會生產力,帶來新的飛躍,必將改變我們各個生活領域的舊有面貌,對我們的傳統文化、傳統教育,以及傳統的文化工具和生活方式帶來巨大的變革,產生深遠的影響。

(四)先有文化,主要是以文字形式記錄和傳播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之區別於西方,也多與文字傳統相關。雖然在半個多世紀前,中國進步的思想界早已悟到了西洋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勢不可擋,從而導致了革命,但在中國的文字方面,僅只發表過一些「漢字誤國」的文章,對當時倡導的新文字運動,卻迄今尚未能得到實質性的結果——中國的通用文字,仍然是成千上萬個方塊形的圖案畫,中國的文字工具,依然極難改進。

及至計算機的出現,及至信息處理成為各先進國家的新興產業,及至中國的四化建設必得廣泛地使用原為洋人所發明的計算機,中國傳統的漢字,才因其難於進入現代化的信息處理系統,而與西方文化發生了嚴重的衝突,以至於成了與國家現代化建設命運攸關的嚴重問題。

漢字,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產物和結晶,它以讀音簡單、書寫明潔;寓意深邃、構詞靈活;造型優美、易於識別等許多優勝之處而久盛不衰,獨矗於世界文字之林。草木秋死,松柏常青,漢字是舉世公認的最具藝術價值的文字。它不僅記載了幾千年輝煌燦爛的中國文化,而且在維繫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中,也功不可滅。但是,當速度和效率已成為計算機時代的最高追求時,漢字卻因其字數冗多、字形複雜、難於機械處理、與現有計算機的硬件環境不相適應,使它在信息處理中的效益不能與西文同日而語。漢字,像小腳女人一樣,在信息社會裡變得寸步難行。漢字信息處理技術如不加以突破,我國的信息交換、情報處理、通訊系統、管理系統、軍事指揮以及印刷排版等,便絕乎不能趕上時代的步伐。

一九八四年三月二十五日的《北美日報》上,有人驚呼「中國文字是現代化的絆腳石」,洋洋萬言,歷數漢字的拙劣和罪孽。國內也有人士斷言,不廢止漢字,中國就不能進入信息社會。

看來,漢字,這個倉頡的獨生子,這個世界文化史上的老壽星,走進了時代的死胡同。

但是,在嚴重的挑戰面前,為了國家的繁榮和文化的復興,我們必須尋求出路。祖先所留下的文化傳統,如若不能通過時代的考驗,並使之發揚光大,這將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恥辱。我們或許會因此而成為歷史的罪人,至少要被子孫後代評價為無能之輩。

(五)在文字處理工具方面,介於筆耕墨種與計算機之間,與西文相比,中國已經滑過了一個「打字機時代」。早在1868年,美國就有13種打字機發明。一百多年來,能夠靈巧地處理西方文字的手提式或辦公用打字機,早已普及成為各行各業、家庭和個人處理文字和信息的主要工具,這使得他們的文字處理效率高於漢字幾十倍之多,極大地推動了商品經濟和文化事業的發展。然而,在我國,直到今天,別說電腦,就連家家買得起、人人都會用的輕便型中文打字機,也還沒有出現。我國的文字處理技術已比西方落後了大約一百年。這也就是我們的記者至今還只能用手寫報道的原因。

漢字,真的像癌症那樣可怕,將把我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車輪拖入泥潭,而除非徹底切除便別無生路了嗎?

人類既然能創造出西文電腦,就必能創造出中文電腦。「洋為中用,推陳出新」,出路就在眼前!

固然,中文計算機系統與西文系統相比,有很多不同,但其中多數問題均可借鑑或直接使用西方技術,至多是一個系統成本和工作量的問題。唯有漢字的輸入,是其中最難於突破的「瓶頸」。李鵬副總理說:「我國電子計算機應優先解決漢字輸入問題」(1984年11月17日《經濟日報》),並指出,不解決這個問題,計算機就無法普及。是的,怎麼能要求十億中國人,必須學會英文才能用計算機?怎麼能設想,在我國,一部不能處理漢字的計算機,在事務處理和社會應用方面能夠充分發揮其作用呢?

解鈴還得系鈴人。只有中國人自己最熟悉中國的文化,最懂得自己的文字。十餘年來,上至白髮蒼蒼的教授,下至中小學生,既有專業的科學工作者,也有更多的業餘愛好者,滿懷復興中國文化的愛國激情,自發地組成了一支攻克漢字輸入難關的大軍。其雄偉壯觀之勢,也許只有醫學界向癌症的進軍可以與之相比。幾年之間,先後發表了數百種方案,到84年11月,已有92個單位研製了81個漢字信息處理系統。許多試驗性方案,都在用不着廢除漢字的前提下,表現了各自的創造性和優越性;從理論到實驗,都為最佳方案的產生準備了條件,打下了基礎。其中有的方案,已達到了相當的實用化程度。

例如,1984年9月,當《五筆字型》應邀參加全美軟件展覽會和到聯合國進行操作表演時,對現場任選的文稿,每分鐘140個漢字的輸入速度,曾經使在場的官員和計算機專家們目瞪口呆。他們感到不可思議: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創造如此神奇的方法,獲得如此驚人的效果,居然超過了英文處理的速度,簡直是難以置信!

窮則變,變則通!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漢字這位「老壽星」竟然在信息時代真的返老還童了!這雖然出乎某些預言家之所料,但卻是其歷史的必然。

(六)幾乎經過了一代人的努力,才初步突破了電腦中文化的各級「瓶頸」,通過廣泛的應用,將會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主要服務於國內的電腦工業體系。不久的將來,數以萬計、十萬計的中文電腦產品將會在商業部門、辦公系統、通訊系統、數據處理、情報圖書、國防建設以及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獲得廣泛應用。例如,在辦公室中,中文電腦將幫你完成各種中文文件和卷宗的搜集、處理、編制、摘錄、傳送、歸檔、作圖、制表等,使辦公效率和辦公質量大大提高;對於科研人員,中文電腦,將幫你進行計算描圖、查詢文獻、編印論文、作科研記錄等,節省人力物力、縮短科研周期;甚至在衣、食、住、行方面,中文電腦都將成為你親密的夥伴和忠實的助手。中文電腦將會應用得如此廣泛,以至任何需要處理漢字的地方,都是其用武之地;我國的打字機時代,將會和電腦時代一同到來。我們的學生、作家和新聞記者,每人都可望有一台一兩公斤重的手提式文字處理機,任你在上邊寫稿、編輯和遠距離傳送。到那時,再召開奧運會之時,法新社的記者就可以興奮地向全世界宣告:古老的中國文化,已經重放光彩了。

參考文獻

  1. 研究會成立分析報告,豆丁網,2012-12-02
  2. 歷史學科知識——絲綢之路 ,搜狐,2021-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