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瀘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瀘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生活會)原圖鏈接來自 瀘州市人民政府 的圖片

瀘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立於2013年9月,2015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更多的是着眼於產業發展規律。高新技術產業在發展初期需要政府的扶植加以培育。科技部對於「高新區」的介入甚至都細化到了產業的指導目錄,也就是說,哪個地方的高新區應重點發展何種產業,都有着明確的規定。

園區介紹

總規劃面積21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110平方公里。按照「科技引領、產城一體」的發展思路,形成「一區多園」的空間格局,下轄醫藥產業園、江南科技園等園區。瀘州高新區是國家高性能液壓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全國九大工程機械生產基地之一。先後獲得「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範開發區」「綠色園區」等12張國家級名片。

發展規模

按照「高新快特」工作要求和衝刺「全國百強園區」發展目標,近年來,高新區重點發展高端裝備製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現代醫藥等新興產業。截至目前,集聚企業725家,行業龍頭和知名企業200多家。其中,有長江機械、東風小康、邦立重機、長江液壓等70餘家高端裝備製造企業,有馳騰科技、迪信通科技等30家智能終端龍頭企業和43家配套企業;招引了中國電子集團、華為、北斗導航、四川省信用聯社災備中心、軟通動力等電子信息產業項目,許繼電器、鼎科納米等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項目,步長製藥、科瑞德製藥、阿斯特醫療等現代醫藥產業項目。

高新區發展歷程

高新區發端於1988年國務院啟動的「火炬計劃」,所以有的高新區起名為「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注意去掉了「新」字),比如「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間,中國實行對外開放和對內改革的基本國策,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這一階段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資源、資金和廉價勞動力推動的粗放式增長模式。要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於是1988年6月,總設計師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

「中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計劃-火炬計劃」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該計劃的兩項核心內容就是「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創辦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在火炬計劃的推動下,各地紛紛結合當地特點和條件,積極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988年第一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北京誕生[2],當時名稱為「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實驗區」,簡稱北京試驗區。這就是大名鼎鼎「北京中關村」的前身。截止到目前,全國已有156家高新區。

視頻

瀘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相關視頻

國務院關於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