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浦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浦山

圖片來自網易財經

出生    1923年

逝世    2003年2月7日(79歲)

母校    哈佛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

曾擔任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

知名於   中國世界經濟學家

專業領域  經濟學

浦山(1923年-2003年2月7日),曾用名浦壽山,筆名蔡培田田培才等,江蘇無錫人,出生於北京。中國世界經濟學家,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1][2][3][4][5][6]

1943年畢業於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經濟系,1945年加入美國共產黨,後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49年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師從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 在20世紀40年代,浦山博士是一位世界級經濟學家,是與克萊因索洛等不分軒輊的明日之星,其博士論文《論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將熊彼特的技術創新思想與凱恩斯主義的收入決定理論相結合,創建了一個包含內生技術進步、加總、預期等在後來的經濟學文獻中得到發展的重大問題在內的宏觀經濟模型,得到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生平

  • 1940—1941年,在上海滬江大學肄業。
  • 1943年畢業於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經濟系。
  • 1945年,加入美國共產黨,後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 1947—1948年,曾任美國卡爾登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 1949年,獲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浦山毅然地返回祖國。
  • 1949—1957年,在外交部情報司和政策研究室工作,1956年任政策研究室專員。
  • 1950年,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出席聯合國安理會會議,控訴美國侵略台灣。
  • 1951—1954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停戰談判代表團,在停戰協議的談判和簽署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後,浦山成為周恩來總理的英文秘書,跟隨周恩來總理參加了共和國早期的大量外交活動。
  • 1954年,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日內瓦會議
  • 1955年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萬隆會議
  • 1956—1957年,隨周恩來總理訪問十一國;
  • 1973—1982年,在外交部國際問題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員、副所長。
  • 1980年,被美國卡爾登大學聘任為政治經濟學凱能專設講座教授並被該校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 1996年再次被該校聘為客座教授。
  • 1980年,任中國財政部赴世界銀行代表團團長,領導了中國恢復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國席位的談判。
  • 1982—198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 1982—1985年,任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
  • 1985—1997年,任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
  • 1997—2003年,任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名譽會長;
  • 1991—1994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
  • 1988—1993年,任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和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
  • 2003年2月7日19時1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9歲。

博士論文

論文中的許多論證需要相應的修正,然而浦山分析當前問題的許多真知灼見早在當時已經瞭然於胸。

  1. 當所有價格和工資並非充分彈性時市場出清的重要性。資本主義商業周期之所以普遍是為了出清市場,因此在充分彈性條件下的純粹靜態求解並不可行。
  2. 規模收益不變(如簡單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數)的對數線性函數並不能很好地反映技術生產過程。
  3. 高度相互關聯的工業經濟中的技術進步作為內生變化比作為外生變化可以得到更好的分析。
  4. 在開放的資本主義制度下存在產業聯合成為壟斷或寡頭壟斷模式的趨勢。這一點在併購活動中已經不言而喻,特別是存在規模收益遞增情形時。
  5. 技術變化建模的一種有遠見的方法是通過引入資本-勞動比率來修正純粹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數,50年以後在信息技術的研究中這種方法正在採用。浦山將這種方法作為他生產模型的核心。
  6. 貨幣政策必須應對迅速變化的貨幣流通係數,正是它們擾亂了古典穩定的簡單(貨幣)數量理論方法。信息技術已經使現代金融根本改觀,這使(貨幣)數量理論家們很懊惱。

浦山論文的理論基礎是宏觀經濟學分析,為此,他考察了微觀和宏觀經濟學的關係。在這方面,他沒有採納威斯利·里昂惕夫和我的建議,即尋找獨立變量的各個子變量之間的數學關係,不去理會它們的經濟和概率分布。他採用了一種更為直接得多的方法,即區分了兩種關係:一是資本與產出的關係,二是勞動和資本的關係。

浦山的博士論文是一篇邏輯推理嚴密的宏觀經濟學的理論分析,對於了解戰後經濟中可能發生的情況同樣具有啟發意義。它運用新的計量經濟學統計推理的方法,為經驗分析提供了堅實的平台。裡面的引文和參考文獻包括丁伯根(Tingbregen)、弗里希(Frisch)、哈維爾莫(Haavelmo)的著作(這些人後來都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是,學術的通衢大道從未為浦山展開——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就回到了中國。

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學的觀點

浦山的同事們跟隨着他在中國從事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卻遠落後於他。除此之外,浦山還將他的關注點轉向社會主義經濟的理論分析。他發表在Cato Journal(1989年冬季版)上的文章,是針對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一篇題為《運用市場促進社會發展》(Using the Market for Social Development)的文章的評論。

這兩篇文章刊登在同期的Cato Journal關於「中國經濟改革」的專題中。 浦山早期在美國學習和教學期間,有過一場關於社會主義條件下理性的經濟行為是否可能的大討論。特別是在極端保守主義者之間展開了非常激烈的辯論。特別是,路德維希·馮·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認為,按照古典主義,在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特徵的直接計劃下,經濟是不可能有效運轉的。價格體系怎麼能在這樣的條件下發生作用呢?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後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承認,理論上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有可能實現對經濟行為進行理性的定價指導的,但是,卻缺乏創造技術進步的激勵機制。此外,他還覺得,決定合適價格的實際過程過於繁瑣,在實踐中根本行不通。當然這些觀點提出的時間,是在20世紀下半葉計算機和信息科學/工程迅速發展之前。

米爾頓·弗里德曼經常表達類似哈耶克等人的觀點。浦山對弗里德曼在Cato Journal上的文章作了回應。其中有件關軼事,米爾頓·弗里德曼和他夫人羅斯·弗里德曼的一件小事。1961年夏天,克萊因一家與弗里德曼教授夫婦被邀請參加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附近的一個晚宴。晚餐前大家談起空間飛行和蘇聯經濟的運行。弗里德曼的觀點是,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的航天飛行根本不可信,因為有關這個事件的惟一的原始信息來自蘇聯方面的廣播。關鍵是,按照弗里德曼夫婦的說法,一個缺乏合理價格體系的國家是不可能在科學和工程方面取得如此突破性進展的。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相信市場出清的價格體系具有無上能力的熱心擁眾們,認為可以完全依賴這個非凡工具,儘管大量的市場失效導致的金融危機,在20世紀30年代發生過,在80年代和90年代仍然發生。

在評論中國向市場社會主義的成功轉變時,浦山指出,中國採取了漸進的改革方式,並且取得了很大成就,而這麼大的成就在極端保守主義思想家如哈耶克和弗里德曼看來是不可能的。漸進方式非常符合中國文化。他認識到了改革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如通貨膨脹和把各種決策主體在生產、消費和市場出清方面捆綁在一起的不同程度的經濟關係等等。浦山指出了引導中國實現社會主義體系有效率的運行的那些局部的和漸進的步驟。他描述了鄉鎮企業所發揮的獨特作用,是它們在一年的不同季節里把鄉村活動與工業經營聯繫起來。他還形象地展示了中國是如何避免突如其來的通貨膨脹,以及作為市場經濟特徵的商業周期的波動。他認為,中國80年代的改革是局部的和漸進的,但老方法和新方法結合得很好,應該在經濟改革同時實行政治改革。在談到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的運行時,浦山有力地捍衛中國的經濟進步。在浦山做出上述評價的10年之後,看到中國在90年代的經濟形勢,世界上的市場經濟國家無不對中國取得的進步感到驚奇,他們都為了自己的利益在試圖解釋中國的成就。我給他們的忠告是,好好讀一讀浦山的經濟分析,密切結合不斷演變的中國制度,這個制度變化的方向,與浦山多年前所指出的非常接近。

在日本,同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博士、同樣受到保羅·薩繆爾遜影響的Shinichi Ichimura教授組織的一些講座中,浦山詳細深入地介紹了有關社會主義經濟的運行情況。他的演講題目是「論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前景」。1996年5月,浦山就同一題目在密歇根大學發表了演講。 這個演講很重要,因為它表明浦山已經就中國經濟問題發展了自己的觀點,而不僅限於對米爾頓·弗里德曼有關社會主義經濟運行觀點的評論。在他的實證論述中,浦山直截了當地指出,他認為中國處在轉型階段——從中央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過程正在進行,效果不錯但尚未完成。他指出,恰當的描述應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不是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的轉變。」遺憾的是,一般記者和其他非專業的經濟學家們沒有能夠領會這個要點。總的來說,許多局外人沒能把市場機制的作用與生產資料所有制的作用區別開來。 浦山強調政治穩定是當今中國的一個重要特徵。或許那些不經心的觀察家對此不能理解,但對那些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人們來說卻至關重要。 最後,在這篇政治經濟學演講的結束語中,浦山指出了轉型時期正在出現的不平等現象以及由此產生的道德和倫理方面的副作用,但他希望通過財政制度來扭轉這種不斷加深的不平等。他預期中國的經濟轉型將於2010年前完成,到21世紀中葉中國將達到經濟發展的中等水平。

紀念

上海浦山新金融發展基金會設有以其名命名的獎項浦山世界經濟學優秀論文獎,用以獎勵經濟領域的優秀學術研究<ref>浦山世界經濟學優秀論文獎. 上海浦山新金融發展基金會. 


參考文獻

  1. 深切悼念浦山同志. 《世界經濟》2003年第03期. 
  2. 何虎生, 李耀東, 向常福主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官志. 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3. ISBN 9787800883934. 
  3. 歷屆全國政協委員人名辭典. 北京: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6. ISBN 9787507813746. 
  4. 蔡開松, 於信鳳主編; 曾卓明, 周溯源, 趙書剛副主編. 二十世紀中國名人辭典. 瀋陽: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1. 
  5. 張品興, 殷登祥, 陳有進等主編. 中華當代文化名人大辭典. 北京: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2. ISBN 9787504315137. 
  6. 伍傑主編; 崔運璽, 王偉華, 周昌喜副主編. 中國當代文化名人小傳. 瀋陽: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3. ISBN 978720502293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