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浪淘沙·丹陽浮玉亭席上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浪淘沙·丹陽浮玉亭席上作》
唐代大詩人陸游的作品

《浪淘沙·丹陽浮玉亭席上作》是宋代詞人陸游所寫的一首詞。

陸游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五月除左通直郎通判鎮江府,次年離開鎮江,餞行於鎮江府西之浮玉亭,詞當作於是時。

該詞上闋已將自己的感受寫得淋漓盡致,下闋故轉而藉助於想像進一步展拓詞意。全詞詞人渲染環境氣氛,有景有情,有聲有色,而且把景物、事件、心情交織融合在一起,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詞人內心的情感。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浪淘沙·丹陽浮玉亭席上作

作品出處;《全宋詞》

文學體裁;詞

作者;陸游

創作年代;宋代

作品原文

《浪淘沙·丹陽浮玉亭席上作》[1]

綠樹暗長亭,幾把離尊。陽關常恨不堪聞。何況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淚浥羅巾,各自消魂。一江離恨恰平分。安得千尋橫鐵鎖,截斷煙津?

白話譯文

長亭旁的綠樹已變得蒼黃,送別的筵席上幾次舉杯話別.常常害怕離別而不忍聽那《陽關曲》,更何況如今秋色蕭索身是遠行人。

清淚沾濕了羅巾,人人都黯然傷神,一腔離恨就像不盡的江水一樣深。哪裡去找千尺的橫江鐵鎖,在這煙水迷濛的渡口截斷江流。

詞句注釋

①丹陽:地名,在鎮江之南,舊屬鎮江府。

②浮玉亭:元陶宗儀《說郛》卷九七引釋惠凱《金山志》云:「客問:何為浮玉?答云:此出《仙經》。上仙居浮玉山,朝上帝,則山自浮去,因金、焦俱在水上,故名。」「此山(金山)大江環繞,每風濤四起,勢欲飛動,故南朝謂之浮玉山。」宋刻「浮玉」二字,今猶存焦山西側。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七《鎮江府·景物上》:「金山,在江中.去城七里,舊名浮玉。」「浮玉亭,需亭北。」「需亭,在府治西五里。」

③長亭:古時於道旁每隔十里設長亭,故亦稱「十里長亭」,以供行旅停息。近城者常為送別之處。

④陽關:唐王維《送元二使安四》:「渭城朝雨澠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八十《近代曲辭》:「《渭城》一日《陽關》,王維之所作也。本健人使安西》詩,後遂被於歌……《渭城》、 《陽關》之名,蓋因辭雲。」

⑤千尋橫鐵鎖:《晉書》卷四二《王浚傳》:「太康元年正月,浚發自成都,率巴東監軍、廣武將軍唐彬,攻吳丹楊,克之,擒其丹楊監盛紀。吳人於江險磧要害之處,並以鐵鎖橫截之,又作鐵錐,長丈餘,暗置江中,以逆距船。」王浚滅蜀後,繼而起兵伐吳。吳人憑藉長江天險,於水中橫置鐵鎖、鐵錐,抗拒北軍,然晉師除錐熔鎖,終無阻礙,順流鼓棹,直搗三山。孫皓備亡國之禮,素車白馬,肉袒面縛,銜璧牽羊,率百官投降晉師,東吳遂亡。

作品鑑賞

上闋這五句層層深入,將自己的離恨寫得僂惻動人。長亭把酒,自古傷離;加之《陽關》屢唱,不忍卒聞;最後點明身是行人,又逢秋色,無限感慨,已非語言所能表達。其手法如重彩的油畫,色上著色,越來越濃;又如感人的樂章,漸至高潮,振人心魄。首二句回憶昔日送別友人的情景。坐落在長江邊上的浮玉亭,是詞人經常涉足的地方。暮春時節,他曾多次到此送友遠行。餞宴在綠樹繁茂、濃蔭蔽日的亭子裡舉行。詞人不停地舉起酒杯,向摯友頻頻勸酒,殷殷話別,但行人和送者皆心緒不寧,為離別在即而不勝感傷。「陽關」句即描寫這種恨別之情。此詩將人類普遍具有的感情即友誼,寫得十分真摯感人,詞人這裡說「陽關常恨」,是因為別時與友唱陽關,唱罷陽關別故人,而他經常與友分別,故謂「常恨」;正因「常恨」,故再聽到陽關唱起,就「不堪聞」了。詞的四五句寫詞人遠行時的情景。陸游這次離開京口赴南昌任職,正是冷落清秋節。從前於春殘花盡時與人分別,對方是行人,自己已覺傷心;今日秋風蕭瑟,草木搖落,自己是行人,將別故人而遠去,其悲傷之情當然要倍增於過去了。因此,此時此刻,詞人的離別之恨和遠行之悲,充盈胸臆,溢於顏面。

下片仍寫離情。餞宴將止,別離在即。居人和遊子依依惜別,互相慰藉,想到別後天各一方,音訊難達,不禁黯然消魂,潸然淚下。「清淚」二句,生動地表現了居人和遊子之間真誠而又深厚的友誼。下面「一江離恨恰平分」一句,語頗雋永,意蘊深邃。離愁別恨是十分抽象的東西,難以言狀。在中國古典詩詞中,雖然以江水之無窮喻愁情之不盡的不計其數,但寫得耐人尋味的佳句卻殊鮮見。陸游的《浪淘沙》即景抒情,謂離別的悲愁猶如眼前的江水那麼多,一半給你(居人),一半給我(遊子)。如此描寫,就把離恨的深重具體化、形象化了,能使人掂量離恨的輕重,體會分袂的痛苦,它和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有異曲同工之妙。詞末二句,更是涉想新奇,匠心別具。詞人幻想若能得千尋鐵鎖,把長江截斷、鎖住,使我不能遠行,居人也可將我留住,這該有很好的事,但這是不可能的。這種幻想,表達了詞人希冀與友人長在一處永不分離的良願,也反映了詞人與摯友不忍分別但又不得不別的痛苦。

這首小令,開篇回憶往昔我送友人,接着跌進一層,狀繪今日友人送我,最後通過幻想來寫不忍分離,把別意寫得纏綿悱惻,讀來頗有餘味。[2]

摺疊名家點評 明代卓人月《古今詞統》卷七:「安得」二句。想頭愈奇愈新。

近代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長亭把酒,自古傷離,身是行人,誰能堪此!下闋言居者、行者,同是江水量愁,鐵鎖橫江,本以斷東下之師,今以斷愁來之路,句新與情摯兼併,與永叔之「陌上尋人,倩他燕子」,玉田之「相思一事業,寄與孤鴻」,皆詞人幽邃之思。

作者簡介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2]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後,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於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後,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後,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

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鬱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後世影響深遠。陸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書》,「簡核有法」,史評色彩鮮明,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陸游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 ,存世有九千三百餘首,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46歲入蜀以前,偏於文字形式;入蜀到64歲罷官東歸,是其詩歌創作的成熟期,也是詩風大變的時期,由早年專以「藻繪」為工變為追求宏肆奔放的風格,充滿戰鬥氣息及愛國激情;晚年蟄居故鄉山陰後,詩風趨向質樸而沉實,表現出一種清曠淡遠的田園風味,並不時流露着蒼涼的人生感慨。

視頻

陸游的仕途

陸游的詩詞及風格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