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朝諡號文正的八個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朝諡號文正

來自網絡的圖片

清朝諡號文正的八個人在中國的歷史上,在宋代以後,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文人做官後,夢寐以求的想得到一個諡號--文正。而作為統治者的皇帝,是不輕易的把這個諡號給人的。在歷史上,能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人,大多都是當時文人敬仰的對象,如范文正公(范仲淹)、曾文正公(曾國藩)。在清朝270餘年歷史上,僅有八位文臣獲得這一至高榮譽。[1]

清朝諡文正,是從乾隆朝開始的。他所諡文正,以湯斌這個漢族文人為對象,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只有歸隨大清的文人,其文才正,以此循例。

清朝二百多年來,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有湯斌劉統勛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個人。但其中的曹振鏞的諡號,世人一直非議不休。不過湯斌是死後50年追認的,當時「文字獄」酷烈,乾隆以湯斌為對象,意思再明白不過,就是只有歸隨我大清的文人,其文才「正」。劉統勛是死後直接諡文正。曾國藩的功勞的確大,但當時清朝的情況,有個激勵的意思在裡面。至於李鴻藻的身份是帝師,從他之後,凡是帝師皆有諡文正的可能。在之後的諡文正的,則有點末世名器,不足為貴的意思了。

湯斌(1627~1687),別號荊峴,晚號潛庵,河南睢州人。雍正中,入賢良祠。乾隆元年(1736),諡文正。道光三年,從祀孔子廟。

劉統勛(1698-1773)字延清,另字爾鈍,清內閣學士,刑部尚書,高密縣逄戈莊(原屬諸城)人。卒於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年75歲,諡文正,乾隆帝臨其喪,見其「室無長物,寒氣襲人」,為之大慟。回至乾清門,對諸臣流涕道:「朕失一股肱!」不久又道:「統勛乃不愧為真宰相!」可見對其倚重與尊寵。

朱珪(1731-1806)字石君,號南厓,直隸大興人。乾隆年進士,授仁宗學,官至體仁閣大學士。逝世,嘉慶帝親往府上弔唁,由於朱家大門低矮,御車不能入,嘉慶帝便步入,並哭之深哀,給帑銀二千五百兩治喪,晉贈太傅,入祀賢良祠,予諡「文正」。上親臨奠三爵。

曹振鏞(1755—1835),字儷生,號懌嘉,尚書文埴子。道光十五年卒,道光帝親臨弔喪,下詔褒恤,賜諡文正,入祀賢良祠。

杜受田(1788~1852),字芝農(杜愕子),清山東濱州人(今濱城鎮南街杜家),道光進士。1852年(清咸豐二年)七月九日,在實施賑務途中觸染暑疫,卒於淮安清江浦,時年64歲。咸豐帝甚痛,贈太師、大學士,諡「文正」。

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湖南湘鄉人。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贈太傅,諡文正。

李鴻藻(1820—1897),字蘭孫,直隸高陽人。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以病乞假,旋卒,年七十八歲。予諡文正,贈太子太傅。

孫家鼐(1827~1909),字燮臣,號容卿、蟄生,別號澹靜老人,諡文正,壽州(今壽縣)人,1827年4月7日(清道光七年三月十二日)生。咸豐九年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卒年八十有二,贈太傅,諡文正。[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