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油盤絲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油盤絲餅濟南傳統的漢族風味小吃,叫清油,是相對葷油而言,用花生油來煎烙的。"盤絲"才是此餅的造型特色。它是以抻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精細麵食品。製作時把面抻至極細,細如銀絲,達千餘根,再盤成圓餅形,放油中半煎半烙使之變熟。然後,提起中間把餅拉散,散放盤中,撒上青紅絲、白糖即成。盤絲餅外焦里嫩,金絲均勻,味甜爽口,是宴席上的佳品點心[1]



歷史文化

1949年,年僅16歲的紀善祥來到當時著名的「又一新飯館」,從一個燒火工起家,後來跟着店裡從當時的北平請來的「面點大王」王慶國師傅學習製作盤絲餅。因為「又一新飯館」的炒菜北京口味較重,我國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和京劇表演藝術家尚小雲奚嘯伯等名角當年在濟南北洋大戲院唱完戲後經常光顧「又一新」,品嘗盤絲餅。
提起清油盤絲餅,許多住在濟南的年輕人也許會感到陌生。清油盤絲餅又叫盤絲餅、清油餅,老濟南人俗稱"一窩絲",是山東濟南傳統的漢族風味小吃。盤絲餅是將抻面的功夫融於油烙工序之中做出來的面點,相傳是從老北京傳過來的。製作盤絲餅要先知道和面的學問,和面時須加多少鹼、鹽和水應根據季節和空氣的乾濕程度調配。
清油盤絲餅是將和好的面「醒」一段時間後,把麵團搓成長條,反覆拉抻至八九扣時,就形成了數百根細如髮絲的「龍鬚麵」,在上面刷一遍油後用刀截成數段,然後將面絲一圈圈盤成餅狀放在鏊子裡烙制(烙制時還要刷上一層花生油)而成。吃的時候撒上白糖或青紅絲,用手捧着盤絲餅輕輕一擠,千條均勻的「金絲」宛如細細 的菊花瓣輕輕散開。送入口中,頓覺外焦里嫩、香脆爽口 [2]

做法

食材:麵粉1500克、花生油500克
配料:精鹽8克,白糖300克,青紅絲50克,鹼粉5克
1、把麵粉倒入盆內,再倒入含8克精鹽的溫水800克,攪拌均勻,把面揉光,暢10分鐘左右,將5克鹼粉溶入25克溫水中待用。 2、把麵團移到面案上,再揉一遍,搓成直徑8厘米左右的長條。將鹼液均勻地抹在長條面上,用雙手抓住長條面的兩端,在面案上摔打,先將面的中間部分向上拋,再往下頓摔,待面有勁後,站立用手提兩端溜面。如此反覆6次,再開始抻小條。 3、用兩手抓住溜好的條面,兩端對摺,用力要均勻,上下微微抖動着向外抻拉,將條面抻拉到約150厘米長時,用兩手的食指交叉在條面的兩端抻拉、對摺、抻拉,如此反覆7次(行話稱為扣)即可。把兩端的面頭去掉,每次在對摺前都要撒點面。用刷子蘸花生油先刷一面,翻鍋抻好的面,也刷上花生油,油要刷的均勻,每根面絲都有油,但油不能過多過少,油過多容易粘連。刷好油後,用刀把面切成30份(有的是先分切面段,後逐個刷油)。先從面段的一端順時針方向盤轉,捲成圓形,另一端壓在面劑底下,再用手輕輕按壓成直徑約8厘米的圓形餅狀。 4、把盤絲餅坯30個,分三次烙制。先在平鏊內放入備用花生油六分之一,燒至六成熱時,把10個盤絲餅坯放入,用中火先烙制一面,烙黃挺身後,用鍋鏟翻身烙另一面,待兩面均變黃後,再把六分之一的花生油分兩次淋入鏊中,使鏊內溫度保持六七成熱,直至盤絲餅呈金黃色烙熟。 5、把烙好的盤絲餅晾10分鐘,用手擠促後,再把絲抖開,放入5寸的小盤內,撒上白糖、青紅絲。如食者願吃鹹的,可撒點精鹽。有的是將白糖、青紅絲、精鹽分別放入容器內,與抖好的盤絲餅一同上桌,食者可自由選擇[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