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游道場山何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游道場山何山》
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的詩

《游道場山何山》宋代詩人蘇軾的作品之一。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是唐代著名散文家。

詩詞描寫了蘇軾夜遊道場山何山一方面是蘇軾的水月境界,另一方面,晚上遊覽欣賞美景,珍惜人生美好時光的精神。蘇軾的詩歌中水月交輝,是他最愛的境界,也給了蘇軾人生的啟示。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游道場山何山[1]

創作年代;宋代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者;蘇軾

作品原文

《游道場山何山》

道場山頂何山麓,上徹雲峰下幽谷。

我従山水窟中來,尚愛此山看不足。

陂湖行盡白漫漫,青山忽作龍蛇盤。

山高無風松自響,誤認石齒號驚湍。

山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瑤席。

階前合抱香入雲,月里仙人親手植。

出山回望翠雲鬟,碧瓦朱欄縹緲間。

白水田頭問行路,小溪深處是何山。

高人讀書夜達旦,至今山鶴鳴夜半。

我今廢學不歸山,山中對酒空三嘆。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2]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蘇軾的詩現存約兩千七百餘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3]

視頻

《百家講壇》 蘇軾(一)人見人愛蘇東坡

蘇軾趣味介紹

參考資料

  1. 《游道場山何山》 詩詞文句網
  2. 蘇軾簡介 古詩文網
  3. 蘇軾生平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