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漳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漳江,原名雲霄溪,是福建省南部主要獨流入海河流之一。發源於福建平和縣博平嶺山脈東麓大峰山,自北向南流經平和縣、雲霄縣,在雲霄縣南部石礬塔入漳江灣入中國東海台灣海峽。主要支流有火田溪、安厚溪、車圩溪、南溪、山美溪。全長66.2公里,流域面積1038平方公里。

漳江是雲霄縣的最大水系,流域內建有諸多水利工程,為本縣的工農業生產、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幹流概況

河道走向

漳江幹流,俗稱北溪,發源於平和縣大峰山下國強鄉東南部割厝,經項城入雲霄縣境,自北向南,經烏螺、車墩,在馬鋪鎮進入峰頭水庫,庫區接納安厚溪,到峰頭出庫,至下河鄉接納車圩溪,至東車竹根潭接納火田溪,至下樓接納南溪,經縣城城關至高塘分成南、北江,繞過佳洲島至石仔關重新匯合,經船場、竹塔、浯田、湖丘至石礬塔入漳江灣入台灣海峽。幹流全長66.2公里,雲霄縣境內58.2公里;流域面積1038平方公里,雲霄縣境內855.2平方公里。

下游分支島嶼佳洲島,位於雲霄縣東廈鎮境內漳江入海口,是漳江下游南北溪河流匯合處平原島嶼,也是福建最大的陸島平原[1],島上僅有兩個陸路出口,分別為南江、北江堤壩。全島面積12平方公里,共有佳洲、洲渡2個行政村6個自然村,居住人口2003戶7811人,村民經濟收入主要以種植農作物為主。

河口漳江灣,在縣境東部,從漳江南、北江匯合處的石仔關至石礬礁,入口處南北距離約700米,出口處東南距離約1100米,中部寬約3500米,總面積28495畝,出石礬礁與東山灣相連。

河道特徵

漳江河流水系呈向心狀,流域內以西山源為最高,海拔1117米,岩層主要為中生界火山岩花崗岩組成,以低山丘陵為主,構成雲霄縣城境內三面環山,向東南開口的馬蹄狀地形。河道坡降4.2‰,天然落差817米。中上遊河道較陡,平均坡降18‰,為山溪性河流。下遊河谷寬闊,水流平緩,城關以下為感潮河段,河道寬80~220米,河口海岸一帶,具有沙灘、台地、低丘等地貌類型。

歷史傳說

雲霄母親河漳江,原名雲霄溪,它發源於福建平和縣博平嶺山脈東麓大峰山。漳江河流水系呈向心狀,流域內以西山源為最高,海拔1117米,岩層主要為中生界火山岩和花崗岩組成,以低山丘陵為主,構成雲霄縣城境內三面環山,向東南開口的馬蹄狀地形。

唐總章二年(669年),泉潮間「蠻獠嘯亂」,居民苦之。詔命歸德將軍陳政進朝儀大夫,統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府兵自豐州(今泉州)莆田縣南下。是年,陳元光十三歲,領鄉薦第一,旋即隨父母戍閩。

此時,福建多為狂鋒獠之地,百事待興。入漳伊始,受盡勞累病苦。陳政所率唐軍來到柳營江畔(今江東)紮營,並打退少數民族武裝,進軍盤陀梁山之下。後來,少數民族首領組織更大規模的狙擊,陳政以眾寡不敵退守九龍山(今九龍嶺),且耕且守。同時,奏請增兵,朝命以陳政之兄陳敏、陳敷帶領五十八姓軍校南下支援。

咸享元年(670年),陳政之二兄敏、敷奉詔領府兵五十八姓增援,沿大運河南下,經江浙入閩。母魏氏隨同萬里長征。其子敏、敷及孫元敞、元揚不幸相繼病逝。賴魏瑪繼續提兵抵達閩南。援軍一到,聲威大振。經休整後,即循九龍山古道向南推進。府兵以鎮撫兼施,終於次年突破薄葵關,越過盤陀嶺。陳政即率軍進駐綏安故縣雲霄營地。為撫慰南下將士懷鄉之情,乃指營前大江,對將士們說:「此如上黨之清漳!」,於是改原綏安溪名為漳江[2]

視頻

漳江相關視頻

水韻漳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