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灌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灌腸
圖片來自bastillepost

灌腸是一種北京特有的風味小吃,早在劉若愚所著《明宮史》中就有記載。光緒年間福興居的灌腸在京城小有名氣,福興居的掌柜被稱為為灌腸普,傳說其製作的灌腸為慈禧所喜。老北京的灌腸又以長安街聚仙居的最好。

最初的灌腸[1] 是用大腸灌製進澱粉、碎肉製成的,後來隨着歷史的發展,灌腸的製作工藝發生了變化,改用澱粉加上紅麯和香料灌在豬小腸中成型,而現在超市中能夠買到的灌腸則把紅曲和小腸都省去了,僅僅是用綠豆澱粉加香料灌製成型的一個長長的澱粉腸。

灌腸講究用豬大腸中練出的油炸製,因此正宗的炸灌腸聞起來總有一股豬大腸的特殊味道,但現在人們出於健康的考慮已經很少用豬大腸炸製的油來炸灌腸。炸灌腸的時候須先將成型的灌腸切片,在餅鐺中炸至兩面冒泡變脆,即取出澆上拌好的鹽水汁趁燙吃。

介紹

北京最早的灌腸舖是後門橋頭路東的福興居,清光緒年間開業,掌櫃的姓普,人稱「灌腸普」。他家以真正的豬肥腸灌上碎肉、澱粉和其它香料,煮得不軟不硬、烙[得不老不皮,外焦里嫩,澆上鹽水、蒜汁兒,吃起來別有風味。據說慈禧太后在地安門火神廟進香之餘,曾到這裡品嚐,並大加讚賞。

由此,福興居的灌腸成為定期向清廷奉獻的貢品。至於廟會、集市上攤販賣的,乃是用澱粉加紅曲,團之為腸形,蒸熟成粉灌腸。賣是以刀削成菱形小塊,於平鍋內用次湯油煎焦,盛於碟內,澆上鹽水蒜汁,讓顧客用竹籤所著吃。是一種平民化的經濟小吃。

老北京的灌腸以長安街聚仙居的為最好。明劉若愚《明宮史》中就有所記載。灌腸的色澤粉紅,鮮潤可口,鹹辣酥香,別有風味。清光緒福興居的灌腸很有名氣,人稱普掌櫃的為灌腸普,傳說其製作的灌腸為西太后所喜。各大廟會所賣灌腸是用澱粉加紅曲所製。據說最初的灌腸是用豬小腸灌綠豆粉芡和紅曲,蒸熟後,外皮白色,腸心粉紅。後來由於豬小腸與澱粉不相合,就用澱粉搓成腸子形,上鍋蒸,但保持了灌腸的名稱。

再後也不用綠豆粉了,顏色也不像以前的好看。著名的隆福寺東口有一家專營京味小吃——灌腸的2001年,已有50多年的歷史了。北京人愛吃這裡的灌腸,主要是這個小店,一直執著追求京味灌腸的傳統風味和恢復京味新品種。2001年,這裡重新裝修,擴大了店堂,2.50元一盤的京味灌腸,頗受歡迎。

它的出身可謂歷史悠遠,早在明萬曆年間的《酌中志》和清乾隆年間的《都門竹技詞》中均記有爆肚油肝香灌腸和灌腸紅粉一時煎,辣蒜咸汁說美鮮等詩句。

原來的豐年小店,就在隆福寺街專營北京風味灌腸。它從原料、烹製和小作料等,一直追求它的傳統口味。主料是選用性味甘、平的甘藷澱粉,經蒸熟晾涼,切菱形薄片,平鍋煎焦。吃灌腸澆的蒜汁,一直沿用傳統的石臼搗制蒜泥,將外焦里嫩的灌腸,澆上鹹味蒜汁,別有風味,一些老北京讚揚說:這才是地道的京味灌腸。小店還增添了京味的「 門釘肉餅 」也很受歡迎。另外,這裡零售生灌腸,吃時切成小片,用油煎焦,澆點咸蒜汁即可。

參考文獻

  1. 炸灌腸,流傳百年的老北京小吃,toments.com,2017-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