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烤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烤饢維吾爾族群眾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主要的食品,也是維吾爾族飲食文化中別具特色的一種食品。據考證,「饢」字源于波斯語,流行在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中亞西亞各國。維吾爾族原先把饢叫做「艾買克」,直到依斯蘭教傳入新疆後,才改叫「饢」。維吾爾族食用饢的歷史很悠久。饢是用饢炕(吐努爾)烤制而成,呈圓形。傳說當年唐僧取經穿越沙漠戈壁時,身邊帶的食品便是饢,是饢幫助他走完充滿艱辛的旅途。通過這個美好的傳說,各族人民把饢看作日常生活必備的食品。饢的品種很多,大約有五十多個[1]


歷史文化

烤饢在新疆的歷史很悠久,在中國許多史料中都有記載。自治區博物館陳列的吐魯番出土的唐朝的饢,說明.在兩干多年前,吐魯番人就會做精細美味的饢了。饢,古代稱「胡餅」、「爐餅」。中國歷史上許多著名詩人在他們的詩篇中還描寫過饢。白居易在《寄胡餅與楊萬州》這首詩中說:「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出新爐。寄予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以輔興無。」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中摘錄了「食經」關於做饢的技術資料,可見饢在中國食譜中由來已久。
維吾爾人還把烤饢看做吉祥物和幸福的象徵。比如,男方向女方提親,作為見面的禮物,就有衣料、鹽、方塊糖,還必須有五個饢。在結婚儀式上,要安排一位姑娘,雙手捧出一個托盤,上面放着一碗鹽水,鹽水裡泡着兩塊小饢。姑娘就站在新朗新娘中間,讓他倆搶着吃下這兩塊象徵着愛融洽、甘苦共嘗的鹽水饢。此時,新朗新娘爭先下手去撈碗裡的饢,誰先撈到饢,就表示誰最忠於愛情。「該出手時就出手」,搶饢,就成為婚禮中的第一個高潮[2]

做法

材料:精麵粉500克,白糖、花生油各75克,嫩酵面(面肥)50克,蘇打粉2克。
1.將精麵粉放入盆內,加嫩酵面及白糖、花生油、蘇打粉及150克水揉成麵團,蓋上濕布餳15分鐘。
2.餳好的麵團用手揉成長條,摘成10個面劑,揉成圓形,上面抹上油,兩個合在一起即成烤饢生坯。
3.烤饢生坯按扁,用大拇指從圓窩處往外按成直徑約1厘米大小的圓窩,再用帶尖的工具在饢的中間扎幾個透眼。
4.用手從饢底部托起,改成圓形放入盤內,用220-230℃的 [3]


視頻

看到製作者的辛苦,知道為什麼烤饢這麼好吃了


參考文獻

  1. 在家用烤箱做新疆烤饢,東方資訊,2019-04-05 14:04
  2. 新疆維吾爾族人民每天必吃的食物!,新浪博客,2018-04-24 16:51:45
  3. 烏魯木齊烤饢,香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