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愛新覺羅·永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愛新覺羅•永瑆
[原圖鏈接] 來自筆墨藝術網
出生 1752年3月22日
逝世 1823年5月10日
國籍 清朝滿洲正黃旗人
職業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第十一子,清朝著名書法家
知名作品 《聽雨屋集》
《詒晉齋集》
《倉龍集》

愛新覺羅•永瑆(1752年3月22日-1823年5月10日),號少廠,一號鏡泉,別號詒晉齋主人,滿洲正黃旗人。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第十一子,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異母兄。

乾隆十七年二月初七出生,生母為淑嘉皇貴妃金佳氏,封成親王,嫡福晉為富察氏,大學士傅恆之女,嫡母孝賢純皇后親侄女。嘉慶四年,在軍機處行走,親王總領軍機自永瑆始,總理戶部三庫。二十四年,以永瑆年老多病,罷黜一切差使,毋庸在內廷行走。

人物成就

作為清朝著名書法家,永瑆的書畫造詣是倍受肯定,與[翁方綱]]、劉墉鐵保並列。善收藏。著有《聽雨屋集》、《詒晉齋集》、倉龍集》。《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有傳。[1]

人物生平

愛新覺羅·永瑆生於乾隆十七年二月初七。永瑆在小的時候就聰明伶俐,非常喜歡寫字,乾隆對這個兒子很是鍾愛,經常賞閱永瑆的書法。永瑆嫡福晉富察氏是大學士傅恆之女,永瑆嫡母孝賢皇后侄。嘉慶四年正月,仁宗命在軍機處行走,總理戶部三庫。故事,親王無領軍機者,領軍機自永瑆始。二月,儀親王永璇罷總理吏部,並命永瑆俟軍務奏銷事畢,不必總理戶部。三月,和珅以罪誅,沒其園第,賜永瑆。七月,永瑆辭總理戶部三庫,允之。八月,編修洪亮吉上書永瑆,譏切朝政,永瑆上聞,上治亮吉罪。語在《洪亮吉傳》。十月,上諭曰:「自設軍機處,無諸王行走。因軍務較繁,暫令永瑆入直,究與國家定製未符。罷軍機處行走。」永瑆嘗聞康熙中內監言其師少時及見董其昌以前三指握管懸腕作書,永瑆廣其說,作撥鐙法,推論書旨,深得古人用筆之意。上命書裕陵聖德神功碑,並令自擇書跡刻為詒晉齋帖,以手詔為序。刻成,頒賞臣工。 十八年,林清變起,永瑆在紫禁城內督捕,上嘉其勤勞,免一切處分及未完罰俸。二十四年正月,加其子不入八分輔國公綿{勤心}郡王銜。五月,祭地壇,終獻時,贊引誤,永瑆依以行禮。上以永瑆年老多病,罷一切差使,不必在內廷行走,於邸第閉門思過,罰親王半俸十年。綿{勤心}亦罷內大臣,居家侍父。二十五年六月,綿{勤心}卒,贈郡王。有司請諡,以非例斥之,著為令。仁宗崩,有旨免迎謁。語見儀親王傳。十月,命曾孫載銳襲貝勒。道光二年十月,上還自行在,永瑆進食品十六器,以非例卻之。三年三月,薨,年七十二,賜銀五千治喪,諡曰哲。載銳襲郡王。綿(勤心)及載銳父奕綬並追封如其爵。咸豐九年,薨,諡曰恭。子愛新覺羅·溥莊,襲貝勒,加郡王銜。 [2]

史上最吝嗇的王爺非他莫屬

眾所周知,乾隆帝將皇位傳給了第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嘉慶皇帝。事實上,乾隆帝在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大費思量,皇十一子永瑆曾是皇位的有力爭奪者。永瑆聰明過人,滿腹經綸,才華橫溢,有主見,又比較年長。而永琰雖然為人正直,品德端莊,卻無太多可圈可點之處。

以「持家苛虐」、「日用菲薄」著稱

永瑆的吝嗇在諸王中堪稱一絕,並以「持家苛虐」、「日用菲薄」著稱。其妻富察氏生活艱苦,除了被永瑆沒收嫁妝外,又穿粗衣麻布,吃的也是清茶淡粥,堂堂大學士千金,又是皇室福晉,竟然吃不飽,穿不暖。

一日永瑆家的馬死了,永瑆下令烹馬代膳,「是日即不舉食,其吝嗇也若是」。乾隆帝多次訓斥之,永瑆卻本性不改,一切如故。

儘管永瑆命不好,沒當上皇帝,性格也十分古怪,但他在書法上所取得的成就是驚人的。乾隆的文化修養很高,但論書法,卻比不過這個兒子。[3]

與劉墉、翁方綱、鐵保並稱清中期四大書家

永瑆自幼酷愛書法,加上得天獨厚的條件,他在嘉慶年間擔任軍機處行走。他最開始學趙孟頫的書法,後來也學習歐陽詢書法的特點,並廣泛地臨摹晉、唐、宋、明各家書法,因而形成了端正清麗、勁俏流暢的風格。他的書法風格更多地承襲了趙孟頫書法的特徵,顯得十分圓潤、端美,具有朝廷廣閣體的特點,但同時又具有歐陽詢書法轉折方勁的特徵,這一點有別於廣閣體一味追求端正俊美。成親王以楷書、行書著稱於世,是清代著名的書法家,他與翁方綱劉墉鐵保並稱乾隆四家。嘉慶九年上諭稱:「朕兄成親王自幼專精書法,深得古人用筆之意。博涉諸家,兼工各體,數十年臨池無間,近日朝臣文字之工書者,罕出其右。」[4]

書法成就

對其書法的評價,有楊翰《息柯雜著》謂:「王得窺內府所藏,而自藏又甚富,故書法大備如是,大抵皆從帖中問津,未深究古碑耳。」(清)禮親王昭槤《嘯亭雜錄》謂:「永瑆幼時握筆,即波磔成文,少年工趙文敏,又嘗見康熙時內監。言其師少時猶及見董文敏用筆。惟以前三指握管,懸腕書之,故王廣推其語,作撥燈法。」又說:「永瑆名重一時,士大夫得片紙隻字,重若珍寶。論者謂國朝自王若霖(澍)下,一人而已。」《息柯雜著》又謂:「詒晉齋書,素未究心,但知其從趙承旨上溯歐陽率更,雖偶涉諸家,終不離兩家宗旨。集卷隨手雜臨,竟有脫盡町畦,不似本家筆意者。篆、隸亦有法度,蓋書非一時,臨非一家,不甚經意,而精神所寄,一一渾足,此無意勝於有意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