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尚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尚絅,字錦夫,號蒼谷明朝正德年間的著名學者、詩人,名臣。嘉靖八年調任山西,後又為浙江布政使。在浙期間,他改革宿弊,因事授功,嚴而能恕,吏民畏服。

王尚絅,字錦夫,號蒼谷明朝正德年間的著名學者、詩人,名臣。[1]

生平事跡

河南郟縣人,自幼聰敏好學,五歲開始讀孝經,7歲每日能背誦數百言,鄉民視若神童。18歲考中舉人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進士及第[2]

官場遭際

王尚絅中進士後[3],先被委以兵部之事,因辦事有方,調吏部任郎中,主管稽勛、驗封兩個司的政務。因王尚絅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便以父母年邁為由,上疏請求歸養,獲得明帝恩准後,家居19年,養親、教子、做學問。著成《義方堂集》、《維正稿》、《嵩游集》、《密止堂稿》等。因其才華出眾,內外大員文章引薦,前後達20餘疏,要求起用王尚絅,朝廷任為四川參政,王尚絅懇辭不就。

政績斐然

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又委任其為陝西參政。時陝西寇亂峰起,王尚絅以計逐個平息。次年北方邊疆受侵,王尚絅受命提督,未出一月,捷報頻傳。

嘉靖八年調任山西,因遭巡按御史李佶刁難,遂棄官歸郟。後吏部奏李佶論事不實,朝廷委任王尚絅為浙江布政使。在浙期間,他改革宿弊,因事授功,嚴而能恕,吏民畏服。[4]

傳世作品

現存《巷谷集》十二卷傳世。[5][6]

明朝貢生王尚絅撰寫的《建馬喝喇寺碑記》。這篇碑記近500字,行文簡約,層次分明,敘事完整,於微言中顯大義,於敘事中見物景。[7]

《建馬喝喇寺碑記》全文

山丹南六十里,有舊古剎。天順初年,始自僧沙迦會發心創建。至洪、正間,俱就傾圮。復遇僧智瑩秀峰,再造鴻工,敬修佛殿。後有惠誠僧,行最上,纘承前模,援例題請,奉敕賜馬喝喇寺也。環山帶水,龍嘯虎吟。登高望遠,對景怡情。衛通西極,道接鐘山。修前後正殿,供奉祖師、伽藍,方丈、廚房悉具,塑像儼然。遂開常住地五十畝,以資香火。詎意隆慶之元,虜酋假迎佛以求款貢,盤住縱牧,踐踏污穢,僅留地基。萬曆辛已之明年,猝寇背盟東歸,居人張文張世龍,目擊荒涼,不忍坐視,共發善願,與住持張演玉募化十方,官士鄉耆人等,捐資鼎新,恢廓舊業,煥然改觀。仍添設兩廊羅漢、天王殿,鼓樓樓、廚房十三間。周圍牆垣,築砌高厚,培植樹株,森森暢茂。命弟子張應科來謁,為文以垂水久。予思釋氏之興,淵源遠矣,生於周昭,始於漢明,及晉、宋、齊、梁、陳,代代相承。洪惟我宣宗章皇帝二載之初,賜以敕諭,加次護持。二百祀來,荷豐登之慶,享樂利之庥,豈止一方而已哉。茲於烽火之餘,重睹奐侖之美。鳩工於萬曆十九年,落成於二十八年,完葺於三十四年,廟貌莊嚴,佛力浩大,近者悅而遠者來,庶足奠國家億萬年無疆之運耳,爰為銘,以紀其歲月雲。[8]

萬曆三十四年八月立。[9]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