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甘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甘河[1] 亦稱旱河,屬嫩江水系,是嫩江的一級支流,也是內蒙古黑龍江省的一條河流。河長490公里,河寬50~200米,河深為1~3米,流域面積1.97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30立方米/秒。

河系概況

源於大興安嶺山脈東側沃其山麓,海拔1197米。呈西北至東南流向,經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自治旗,於黑蒙交界處附近匯入嫩江。主要支流有克一河吉文河嘎仙北無名河阿里河奎勒河等。

水文概述

甘河谷坡為20°至40°,谷底寬為3~4公里,呈梯形淺槽形河谷。河道沿右岸而行,有較多的石砬子,水流較急,河道曲折,呈S形Ω形接連不斷。舊河道和牛軛湖,從兩岸注入甘河的小溪較多,水泡子星羅棋布,砂灘、砂咀出現甚多,一般在0.4至1.0平方公里左右,最大的在老道口附近,長達2.5公里,寬約500米為砂卵石。河流凹岸因水流沖刷坍塌形成土岸,凸岸則為砂、卵石灘淤積。

水難洪災

  • 1988年,由於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全球大部分地區氣候反常,大興安嶺甘河流域在其影響下於8月初連降大雨。最大降雨量是8月7日,甘河上游的吉文站61 毫米,阿里河站121毫米,加格達奇站83毫米,致使甘河水位猛漲。 8月9日下午4時,最大洪峰到達加格達奇站,最大流量為3200立方米/秒,最高水位102.01米,超過警戒水位2.58米,原設計標準為20年一遇洪水的甘河大堤,雖然經受住1986年50年一遇洪水的考驗,但面對這次百年一遇的洪水卻不堪一擊。水位超出壩高,大壩有100 多米被沖毀。 曙光街道、光明街道的5 平方公里的居民區進水,白樺鄉約40 平方公里的田野泡在水裡,受災2 487戶、11 636人,沖毀堤壩5.4公里,沖毀公路約1.8公里。農田絕產1 000畝,房屋有264間倒塌、1 538間被毀壞。造成經濟損失總計為2 340萬元。
  • 1989年6月26至30日,因降水集中,甘河出槽,河南部份被淹。到7月21日,甘河再次出槽,河南公路中斷7天之久,甘河兩岸農田幾乎絕產,災情僅次於1988年。

河道治理

  • 甘河原堤壩於1983年破土動工,1984年修築主體工程並對老河道進行改道,裁彎取直。甘河原堤壩的築成,對抵禦洪水減輕水害起了一定的作用。1986年,堤壩經修築加高,攔住了50年一遇的洪水。
  • 1988年在百年一遇特大洪水衝擊下,雖然水位超過壩高,部分壩身沖毀,但仍起到蓄洪作用,使水災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河南護田堤在1985年完成,於1986年被50年一遇的洪水沖毀。1989年在組織對甘河原堤壩修復的同時對白樺鄉的防洪堤也進行了施工。
  • 1989年初,重新設計了50年一遇防洪標準的甘河堤壩,並於1989年5月1日破土動工,1990年8月全部竣工。新建甘河堤壩本着防洪交通旅遊相結合的原則,採用了主壩副壩結構。主壩頂寬4米,副壩頂寬8米。副壩頂鋪砂石路面,既適應搶險運輸需要,又適宜遊人遊覽參觀。
  • 1990年,對白樺防洪堤進行維修,完成土方500立方米。 水利局一方面堤壩建設,一方面堤壩管理。為減輕洪水對堤防的壓力,對甘河大橋南岸行洪區內企事業單位、房屋等進行清障工作。從1984年起,先後拆除房屋2 000平方米,價值300萬元; 搬遷了行洪區內的公安幹校、 審查站,森警大隊等十幾個單位。新建甘河堤壩竣工後,在堤上要道設了路攔兩道,派3名護堤員巡護,以加強對堤壩的管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