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痱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色粟粒疹(俗稱熱痱痱子)。是因為環境高溫悶熱之下,出過多而且蒸發不順暢,導致堵塞汗孔,汗管破裂,汗液外溢滲入周圍組織所引起的淺表性炎症反應。一般可分成紅痱、白痱和膿痱,較常發生在兒童身上,通常在高溫悶溼的夏季熱天發病,天氣涼爽時常可以自動痊癒,少部分則留下斑點。治療方式通常在患部擦痱子粉或痱子水,如果有繼發感染者可使用抗生素治療。

西醫學觀點

這是一種因為體熱出汗過多所引發的皮膚炎症,醫學名稱為汗疹。多發於悶溼高溫的夏季,以汗腺功能發育未全的嬰幼兒發生機率最高,大部分病況輕微,一兩週內即會隨自體免疫的調節而消失。按照臨床汗腺受阻部位的深淺,又可細分為三類[1]

●晶型汗疹:發生在皮膚最表淺的地方,角質層的汗管開口遭阻塞,而長出一顆顆透明的小水泡。

●紅斑汗疹:是最常見的痱子種類,發生在皮膚較深層,靠近真皮層的汗管被阻塞,而出現一大片密集性的紅色丘疹,令人又癢又刺。另有一種膿皰型汗疹,與紅斑丘疹近似,但丘疹內多了膿皰,癢和刺痛的感覺也更加遽,通常和紅斑汗疹或深層汗疹混合一起發病。

●深層汗疹:因表皮層與真皮層交接處的汗管受阻塞所形成。

前二種一般人都可能發生,尤以嬰兒更常見。而深層汗疹則是長期在熱帶地區炎熱戶外工作的人較易得。

疾病原因

痱子的成因就在皮膚汗管的出口受到阻塞,可能是皮屑,也可能是汗液蒸發後的鹽分堆積,大量汗液受阻無法及時排出,皮膚組織諸如表皮、真皮等浸潤在汗液裡,在又溼又熱的狀態下長出丘疹或皰疹。因此,像是在手肘、下顎、膝蓋窩、大腿內側、鼠蹊部等人體皮膚摺疊之處容易悶住的地方,或者汗腺密集分布之處,如額頭、前胸、上背、腋窩、腳掌,就很容易長痱子。而年紀太小的嬰孩由於汗腺發育尚未完全,加上大人往往擔心小孩受涼,會為他們過度添加衣物,造成排汗不佳、流汗又多,尤其容易長痱子。

一般成人如果流太多汗,衣物又緊密覆蓋著皮膚,也很容易長痱子,像是背部、足部、還有長期臥病者穿尿褲的部位。而季節性或地區性的環境因素使得氣溫高、空氣溼度大,人體流汗不斷,以及體質多汗、或後天肥胖導致多汗症,也都是引起痱子常見的原因。

症狀

發紅.起疹.騷癢.灼痛.刺痛.紅腫.膿皰.發炎.脫屑.化膿.糜爛.龜裂

好發族群

汗腺功能發育未全的嬰幼兒。 長期臥病在床的人。 經常處於悶熱環境中,或穿著密不透風制服的人,像是軍人、廚師等。 過於肥胖且體質虛弱的人。 大量流汗的人,如運動員、發高燒者。 預防與治療 保持環境通風,讓身體乾燥涼爽。 避免在大熱天裡劇烈活動、長時間流汗。 穿著寬鬆吸汗的棉質衣物,減少對皮膚的束縛及摩擦。 體質多汗或肥胖者,尤其注意皮膚衛生,勤換衣服、擦汗。 洗澡宜用溫水,如水溫過低容易使皮膚毛細孔驟縮,汗管閉塞,排汗不易,過熱則又刺激皮膚,增加排汗系統的負擔。洗完澡一定要擦乾身體,並可適度擦些爽身粉讓身體乾爽。 嬰幼兒應慎選尿布材質,勤換尿布,也儘量減少抱在懷裡的時間,尤其是夏天,皮膚熱與熱的接觸,更容易使小孩長痱子。 大量出汗時就不再擦痱子粉或爽身粉,因為粉末和汗水混合後很容易結塊,反而堵住毛孔、令排汗受阻,寧可保持出汗部位的自然通風就好。 透過飲食調整燥熱多汗的體質。成人可食天然苦瓜,苦瓜性寒且含有奎寧,適度攝食可以抑制體溫中樞,讓身體降溫、退火。小孩則可多吃青菜、水果,飲食中適量補充鹽分,天熱時喝點綠豆湯、金銀花露等降溫飲品。 臥病在床的病人要常翻身、擦洗皮膚

中醫學觀點

痱瘡,又名痱子、疿瘡、汗疹、疿汗疹。出自《聖濟總錄》:「痱瘡,蓋熱盛汗出,陽氣發泄而腠理疏,反以寒水洗浴,則熱氣內鬱於皮腠之間,輕則為痱,重則為痤也。」多見於盛夏酷暑的季節,兒童及肥胖的人較容易得,病變主要分布在頭面、頸項、胸腹、腰背或肘及膕窩,常見有三型:

  • 晶型粟粒疹:在頸部軀幹發生針尖至針帽大的淺表性小水皰,璧薄微亮,輕擦易破,乾後有細小鱗屑。
  • 紅色粟粒疹:皮疹呈圓而尖形針頭大小的密集丘疹或丘皰疹,輕度紅暈,自覺輕微燒灼和刺癢感。
  • 膿皰粟粒疹:痱頂有針頭大淺表性小膿皰,膿皰內通常無菌。

若因搔抓而繼發感染則稱為「痱毒」。

治法

清暑滌濕、解毒止癢。《外科正宗》:「痤疿者,密如撒粟,尖如芒刺,癢痛如常,渾身草刺。此因熱體見風,毛竅所閉,宜服消風散,洗用苦參湯,甚者皮損匝匝成瘡,以鵝黃散,軟絹帛蘸藥撲之。」

參考文獻

  1. 痱子疾病,元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