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皮埃爾·賴伐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皮埃爾·賴伐爾(法語:Pierre Laval,1883年6月28日-1945年10月15日),法國政治家,曾任總理。1883年6月28日生於沙泰勒東。1935年6月-1936年1月兩次組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支持菲利普·貝當上台。法國淪亡後,任維希政府副總理(1940年7月12日-12月13日),在希特勒支持下,1942年4月出任總理,此後一直左右貝當政府。法國光復後,在奧地利被捕。1945年10月9日被巴黎高等法院以叛國罪判處死刑,15日被處決[1]

簡介

皮埃爾·賴伐爾 1883年6月28日生於法國多姆山省的夏特爾東。賴伐爾靠自學成為中學的輔導教師,繼而攻讀法學課程,獲學士學位。從1907年起,賴伐爾在巴黎開業當律師。賴伐爾開始從政就表現出強烈的機會主義傾向。1903年加入法國社會黨。1914-1919年擔任眾議員。為極端和平主義者。1920年因選舉失敗而退出社會黨。1924年以獨立社會黨人的身份再度當選為眾議員。1927年成為參議員。賴伐爾混跡於官場,雖不善辭令,卻擅長玩弄手腕,因而能在政界左右逢源,曾任公共工程部長(1925年)、司法部長(1926年)和勞工部長(1930年)。賴伐爾於1931年第一次出任總理。1932年被擊敗後,改任殖民部長。1934年以後在杜梅格和弗朗丹兩屆內閣中任外交部長。1935年再次出任總理兼外交部長。積極推行綏靖政策[2],曾簽訂《法意羅馬協議》(又稱《賴伐爾-墨索里尼羅馬協議》)和《賴伐爾-霍爾協定》,出賣埃塞俄比亞利益。

1936年,在人民陣線獲勝前不久,賴伐爾內閣倒台。此後4年,賴伐爾都沒有在政府任職。法國潰敗後,勾結旭當、佛蘭亭等賴伐爾人支持亨利·菲利浦·貝當上台。1940 年6月出任貝當政府的副總理和國務部長,促成將政府遷至維希,並誘使議會授全權予貝當。同年10 月受希特勒召見,並陪同貝當前往蒙都瓦爾(Montoir)會見希特勒。隨即出任維希政府外交部長。同年11月會見戈林,表示願與德實行軍事合作。任內,奉行親德政策,深得德國占領軍當局寵信。後因與貝當矛盾,於12 月被逮捕,在德方庇護下,旋即獲釋。1942年4月,由於德國人出面干涉,貝當被迫重新召回賴伐爾任政府總理,貝當終於成了「傀儡元首」。賴伐爾大權獨攬,兼任外交部長、內政部長和情報部長,進一步縱容了納粹德國當局對法國人民的凌辱並動用法國的經濟力量支持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戰爭。同意蓋世大保進入非占領區活動,大肆搜捕猶太人,並將突尼斯交由德軍占領。

同年11月德軍進占非占領區後,成為貝當的正式繼承人。1943年兼任維希民警首腦,頒布《義務勞動服務法》,驅使大批民工去德國服苦役。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賴伐爾企圖成立一個能為英美所接受的臨時過渡政府,但是這一企圖未能實現。法國解放前夕,被德軍帶在德國的西格馬林根(Sigmaringen)。1945年5月,賴伐爾逃往西班牙,西班牙政府把賴伐爾交給了盟軍。1945年8月,賴伐爾被引渡給法國政府。同年10月9日,巴黎高等法院以叛國罪判處賴伐爾死刑。於10月15日被處決於弗雷內監獄的圍牆邊。

視頻

皮埃爾·賴伐爾相關視頻

被視為德國傀儡的維希法國,屬不屬於偽政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