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皮樣囊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皮樣囊腫是一種比較少見的顱內先天性良性腫瘤。它含有外胚層與中胚層兩種成分,如汗腺皮脂腺等皮膚附件、毛髮和皮膚全層,偶有骨和軟骨。[1]

症狀體徵

  1. 病程:病程較長,自出現症狀到就診時間多在1年至數年之間,自出現症狀到確診平均約為8年。
  2. 多發性:多發性皮樣囊腫已有報道,以顱內和椎管內同時發生為多見。並有家族性發病。
  3. 伴發畸形:皮樣囊腫可合併其他先天性畸形,如頸枕區顱骨畸形顱骨裂脊柱裂、內臟轉位等。
  4. 症狀與體徵:多數病人以顱內壓增高為常見症狀,位於顱後窩者可有共濟失調、走路不穩、眼球震顫等小腦損害症狀。位於鞍區者可出現視力、視野障礙,其他症狀有癲癇、偏癱等。皮樣囊腫常伴有皮瘺,這是皮樣囊腫的重要臨床特點。皮瘺的瘺管可以是開放性,也可是閉鎖性,或僅有一纖維束帶。皮瘺多位於中線部位,偶發生在側位。顱內皮樣囊腫以枕部皮瘺最常見,其次為頂部、額鼻部。

發病機制

顱內皮樣囊腫2/3發生在顱後窩,尤其是小腦中線部位,亦可發生在第四腦室、枕部的硬膜下或硬腦膜外,其次是腦橋、額葉下面,其他部位有垂體區、松果體區等。丁育基(1980)報道的10例皮樣囊腫,小腦蚓部3例,大腦半球及小腦半球各2例,顱中窩、第四腦室、第三腦室後部各1例。羅世祺(1992)報道的9例小兒皮樣囊腫,第三腦室後部、小腦蚓部、顱後窩硬膜內外各2例,顳部硬膜外、第四腦室、小腦半球各1例。[2]

皮樣囊腫一般呈球形或分葉狀,表面光滑,囊壁較厚,邊界清楚,偶與腦組織有牢固的粘連。少數有鈣化,囊內含有油脂樣物質,呈淡黃色或灰黃色,黏稠半固體狀態,其中可有毛髮,牙齒罕見。囊壁外層為少量的纖維組織,不僅有表皮而且有真皮及其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皮膚附件,瘤壁中偶可見到軟骨和骨組織。

病理病因

皮樣囊腫起源於異位的胚胎上皮細胞,是胚胎髮育早期(3~5周)在神經溝封閉時將部分皮膚組織帶入的結果。

段疾病診斷

本病需與表皮樣囊腫顱咽管瘤畸胎瘤脂肪瘤、其他囊腫等相鑑別。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腦脊液檢查一般正常,蛋白含量不高,有感染時腦脊液細胞數增多。

其他輔助檢查

  1. 顱骨平片:顱骨平片可見圓形骨缺損或局限性骨質侵蝕,這對腫瘤的定性診斷有重要價值。
  2. 腦血管造影:可顯示正常血管移位等占位性病變的表現。
  3. CT:皮樣囊腫由於含大量脂肪,平掃時可呈低密度區,CT值達-100Hu,有時可有鈣化,而呈高低混雜密度影。一般邊界清楚,偶有呈高密度者,CT值在20Hu以上。強化掃描一般無增強。
  4. MRI:皮樣囊腫呈短T1,在T1及T2加權像上均呈高信號。

併發症

當皮樣囊腫為開放性時,細菌侵入蛛網膜下腔引起化膿性腦膜炎腦膿腫,其發生率約為3.1%。部分病人可因顱內感染而以突然高熱和腦膜炎起病。隨腫瘤長大不僅可阻塞腦脊液循環,產生顱內壓增高,還可累及重要神經結構致功能紊亂。例如腫瘤位於後顱窩多有步態紊亂、共濟運動失調等小腦症狀。[3]

預後

由於皮樣囊腫生長緩慢,即使部分切除,亦可長期緩解。手術死亡率在0%~2.6%。死亡原因主要為術後無菌性腦膜炎,因此,如果能防止這一併發症發生,預後多數良好。

用藥治療

手術治療為其惟一治療方法,伴有皮瘺者應連同瘺管一同切除。由於皮樣囊腫多位於顱底顱後窩,包膜與周圍組織粘連,因此,囊壁完全切除有困難。對於腦重要部位的皮樣囊腫,不必強求全部切除囊壁,可做部分切除。硬膜外皮樣囊腫伴有皮瘺者,勿切開硬膜以防顱內發生感染而導致死亡。整個手術過程中勿使囊內容物進入蛛網膜下腔,以免發生術後「無菌性腦膜炎」,一旦發生要不斷腰穿放液或腦室引流,應用抗生素及激素等。有皮膚竇時應一併切除。術後放療很少有效,既不能縮小腫瘤也不能預防腫瘤的復發。[4]

飲食保健

根據不同的症狀,有不同情況的飲食要求,針對具體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飲食標準。

預防護理

早發現,早治療

視頻

畸胎瘤(皮樣囊腫)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