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皮膚癬菌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皮膚癬菌病

來自 的圖片

皮膚癬菌病(dermatophytosis)是由皮膚癬菌引起的毛髮、皮膚和指(趾)甲的淺部感染,但目前也有其引起深部感染的報告。臨床上常見者為頭癬、體癬、股癬、手癬、足癬及癬菌疹等。偶可累及深部組織。引起深部感染。皮膚癬菌及其代謝產物通過血液循環可引起病灶外皮膚的變態反應,稱癬菌疹(dermatophytids)。皮膚癬菌病是一組常見病和多發病。在皮膚科就診病例中,次於皮炎和濕疹,而在感染性皮膚病中則居首位。在我國,患病人數至少以億計算,所以積極防治皮膚癬菌病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和社會意義。

基本信息

掛什麼科; 皮膚科

哪些症狀; 皮膚起皮疹、脫屑、瘙癢

好發人群; 所有人群

需做檢查; 局部視診、局部組織真菌檢查

引發疾病; 股癬、體癬、手癬、足癬

治療方法; 外用藥物治療、內服藥物治療

常用藥物; 氟康唑、伊曲康唑、達克寧霜

治療費用; 根據不同醫院,收費標準不一致,市三甲醫院約(500 —— 1000元)

是否傳染; 傳染

患病比例; 0.003%-0.004%

治癒率; 80%

治療周期; 6周

病因

(一)發病原因 皮膚癬菌具嗜皮膚角蛋白特性,目前約有45種,大部分對人類致病。按菌落特徵及大分生孢子的形態,皮膚癬菌可分為毛癬菌屬(trichophyton)、小孢子菌屬(microsporum)和表皮癬菌屬(epidermophyton)(表1,2)。真菌分類屬於子囊菌門-爪甲團囊目-節皮菌屬,部分已發現有性期。宿主皮膚合適的環境對於皮膚癬菌病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除外傷外,浸漬皮膚的水分增多也適於皮膚癬菌生長。

(二)發病機制

宿主皮膚合適的環境對於皮膚癬菌病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除外傷外,浸漬皮膚的水分增多也適於皮膚癬菌生長。不透氣的衣物可增加皮膚局部的溫度和濕度,干擾角質層的屏障功能。皮膚癬菌侵入皮膚後,還要經過幾個發展階段,包括孵育期、在抗感染過程中增大和退化期。孵育期皮膚癬菌在角質層生長,臨床表現輕微。一旦感染建立,皮膚癬菌的生長速度和表皮更新速度對於損害的發展是兩個關鍵性因素。前者必須相等或前者大於後者,否則皮膚癬菌數量將下降。皮膚癬菌所產生的角蛋白酶和其他蛋白分解酶,不僅與其在皮膚定植和侵入,而且與其毒力相關。真菌對角化組織直接損傷(主要是毛髮和甲)和宿主炎症反應的結果,後者變化多樣。皮膚癬菌侵入頭髮引起頭癬。偶爾表現為大片隆起的化膿性損害稱膿癬。頭髮感染後枯黃或折斷。皮膚癬菌病的多種臨床表現是真菌對角化組織直接損傷(主要是毛髮和甲)和宿主炎症反應的結果,後者變化多樣。皮膚癬菌侵犯角質層引起體股癬和手足癬等。

症狀

皮膚癬菌病傳統上一直按解剖部位命名,如體股癬手足癬等,這種分類法有利於按不同解剖部位的皮膚特點使用不同的藥物,皮膚癬菌病有的也按病原菌命名,如黃癬,疊瓦癬,紅色毛癬菌病等。 皮膚癬菌侵入頭髮引起頭癬,表現為環形脫髮斑,上有鱗屑,水皰或膿皰,有時散在的脫髮斑可能是惟一的症狀,偶爾表現為大片隆起的化膿性損害稱膿癬,頭髮感染後枯黃或折斷,依毛髮感染的位置不同可分為發內型感染和發外型感染,發內型感染在病發內形成孢子可充滿發內或成鏈狀排列,又稱黑癬,若為黃癬,則在發內形成菌絲,羊毛狀小孢子菌等在發外形成大量孢子,呈鑲嵌狀(mosaic)或鏈狀排列,稱發外型感染,又稱白癬,發外型感染有時可在毛髮內尤其是根部發現菌絲。

皮膚癬菌侵犯角質層引起體股癬和手足癬等,在皮屑中表現為分枝分隔的菌絲,可斷裂成鏈狀孢子,皮損一般呈圓形或多環形,單個散在或互相融合,組織反應可從紅斑,鱗屑到結痂,化膿甚至肉芽腫,主觀無感覺或有不同程度瘙癢。

真菌暗色柱頂孢(Scytalidium dimidiatum)及其變異色柱頂孢(S.hylinum)能引起人類掌跖和甲板感染,其臨床表現和直接鏡檢與手足癬和甲癬不能鑑別,故取標本培養時,其中一管不應加放線菌酮以免抑制柱頂孢的生長,皮膚癬菌累及甲板稱甲癬,通常表現為甲板增厚,變色及破損,甲周組織一般沒有炎症也沒有疼痛感。

皮膚癬菌在較少見的情況下會引起深部組織感染,表現為蜂窩織炎,毛囊炎,膿癬,皮下組織膿腫,淋巴結膿腫,Majocchii肉芽腫,足菌腫,疣狀增生等,楊國亮曾報道鐵鏽色小孢子菌引起的深部感染2例,患者頭髮稀疏,全身見大片鱗屑性損害和皮膚肉芽腫樣損害,後者以結節為主,分布廣泛,有的穿孔化膿。

根據臨床表現,組織病理特徵可以做出正確診斷,皮膚癬菌的鑑定根據菌落形態,鏡下特徵尤其是大分生孢子的大小,形狀,分隔,胞壁的特點及着生方式,有時需要配合其他一些試驗如營養試驗,毛髮穿孔試驗,午氏燈試驗和配對試驗(mating test)等,組織病理檢查可以幫助確診。

檢查

真菌檢查有助於皮膚癬菌的鑑定,菌落形態、鏡下特徵尤其是大分生孢子的大小、形狀、分隔、胞壁的特點及着生方式,是本病必做的檢查。

組織病理檢查:皮膚癬菌病的多種臨床表現是真菌對角化組織直接損傷(主要是毛髮和甲)和宿主炎症反應的結果,後者變化多樣。對紅色毛癬菌的乾燥型感染可見單純的角化過度,而親動物性皮膚癬菌所致的炎症明顯的膿癬則表現為膿皰。以紅色毛癬菌為例,可引起表皮改變包括伴角化過度的慢性皮炎,角化不全,顆粒形成增多或減少,棘細胞層水腫,單核細胞侵入和中、重度棘皮症。其他改變包括多環紅斑樣損害時呈表皮下水皰,變應性血管炎致血管改變,伴有淋巴細胞、組織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進一步可出現肉芽腫樣反應,表皮與真皮上層基本正常,而真菌中層在擴張的血管附近可見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組織細胞和漿細胞。

膿皰可出現在角層下和毛囊。毛囊炎和毛周炎一般與毛囊存在真菌成分相關。炎症改變從外層毛根鞘的棘細胞層水腫到深部毛周肉芽腫性反應伴壞死和異物性巨細胞,可能由斷裂毛囊排出的毛髮誘導。對於膿癬組織學表現為亞急性皮炎和明顯的毛囊炎,伴異物性巨細胞的彌散的肉芽腫樣炎症反應、血管改變和纖維化。典型的環癬,在損害邊緣有顯著的炎症改變,包括血管周圍淋巴細胞浸潤。

鑑別

皮膚癬菌的鑑定根據菌落形態、鏡下特徵尤其是大分生孢子的大小、形狀、分隔、胞壁的特點及着生方式。有時需要配合其他一些試驗如營養試驗、毛髮穿孔試驗、午氏燈試驗和配對試驗(mating test)等。

根據臨床表現、皮損形態及部位及顯微鏡檢查,即可明確診斷。但應與神經性皮炎、慢性濕疹相鑑別:

1.神經性皮炎:有明顯苔蘚化,無水皰,黴菌顯微鏡陰性。

2.慢性濕疹:無堤狀隆起的邊緣,境界不清楚,黴菌檢查陰性。

併發症

一.皮膚癬菌:寄生在皮膚角蛋白組織致病真菌統稱為皮膚癬菌。該菌憑其侵犯組織不同和培養特點差異把它再劃分以下三屬: (一)毛癬菌屬:侵犯皮膚、毛髮和甲。本菌屬已查明有13種可使人類致病。常見有黃癬菌、紅色毛癬菌、斷髮毛癬菌、紫色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等;彼等培養特點呈棒形大分子孢子,壁光滑。

(二)孢子菌屬:侵犯毛髮及皮膚,在我國以鐵鏽色小孢子菌、羊毛樣小孢子菌等為多見;這些培養特徵是梭形大分子孢子,壁有刺。已報道有8種能引起人類發病。

(三)表皮癬菌屬:侵犯皮膚和甲。本菌屬僅絮狀表皮癬菌一種可使人類致病,其培養所見呈杵狀或梨形大分子孢子。

上述三屬的皮膚癬菌,感染人體後可引起組織反應而發生紅斑丘疹、水皰、鱗屑、斷髮、脫髮和甲板改變等。按其侵犯部位差別,臨床可分為頭癬、體癬、股癬、手足癬和甲癬。

二.角層癬菌:寄生於皮膚角層或毛干表面的致病真菌可謂之角層癬菌。此類癬菌又分兩型,即角層型和毛髮型。前者有花斑癬菌、紅癬微細棒狀桿菌,曼遜氏癬菌及威尼克氏癬菌;後一型有腋毛癬菌。

由於角層癬菌是寄生於人體組織的表面,故一般不引起組織的炎症反應,即使有也極輕微。

預防

健全各級防治組織機構,開展群眾性的衛生宣傳教育,廣泛宣傳皮膚癬菌病的傳染途徑和傳染方式以及預防對策和及時徹底治療的必要性,教育廣大群眾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遵守衛生保健制度等。 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實行一系列體格檢查、隔離、管理和治療制度,爭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1.對小學和幼兒園的兒童以及理髮店、浴池及游泳池等公共場所,進行定期檢查、建立衛生保健制度,若發現癬菌病患者,必須進行真菌檢查爭取早期診斷。

2.對已確診的患者,應立即進行治療,同時鼓勵患者堅持治療。對於入學、入托的兒童均應進行嚴格檢查,如發現頭癬時,應與其他兒童隔離,必須在治癒後經過兩次真菌學檢查(包括真菌直接鏡檢和培養)均為陰性時,方得入托或就學。

3.對於患者的衣服、被褥、鞋襪、帽子、枕套等用具及理髮店、浴室、游泳池等所用器具,均應定期消毒。如條件允許可用甲醛(福爾馬林)消毒(每立方米容積用福爾馬林250ml,溫度58~59℃,時間2.5h),對帶有真菌的毛髮及鱗屑必須焚毀。

4.對於患畜應同時進行檢查並予以適當處理。在未經確診前必須封閉管理,飼養場所亦應經常進行消毒,在幼兒園內應提倡不飼養狗、貓等動物。

5.治癒判定應包括臨床檢查、病變材料的真菌學檢查。遇有可疑時,應重複進行。

6.各醫院或保健單位應逐步建立皮膚癬菌病的門診,給予患者以治療上的便利。

7.各醫學院校及醫療機關應進行有關皮膚癬菌病的研究工作,特別研究有關頭癬和手足癬的有效防治方法,大力培養皮膚癬菌病的保健員和專業護士。

治療

大多數皮膚感染用外用的抗真菌劑效果很好,如咪唑類(咪康唑,克霉唑,益康唑,酮康唑),環吡酮胺(ciclopirox),萘替芬或特比萘芬.耐藥或廣泛受累的病例需要全身性治療。 較新的系統性藥物包括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口服的三唑類以及特比萘芬---種第二代的丙烯胺類藥物.這些藥顯然比酮康唑更安全和更有效(參見第158節總的治療原則).酮康唑是一種廣譜口服咪唑類衍生物,對皮膚癬菌感染有效,儘管偶可產生肝毒性(可嚴重甚或致死)使其應用受限.伊曲康唑與許多常用的處方藥會產生相互作用.特比萘芬使胃排空延遲,有3%~5%的病人出現胃腸道副作用.味覺障礙較少發生,血液系統和肝的副作用罕見.但在用藥前及用藥後仍需定期查肝功能.除了頭癬外,抗真菌藥治療所有皮膚癬菌病大多是使用中藥,中藥不僅沒有毒副作用,還可根治不復發。

直到最近,中藥仍是系統性抗真菌藥物中應用最廣泛的,但隨着新藥的應用,中藥作為治療皮膚真菌感染的第一代藥物的使用率正在下降.只要堅持使用,最好同時予以高脂餐,純中藥外敷乳液更有利於吸收,對體癬,頭癬或股癬足癬非常管用.西藥會有激素依賴和副作用,會使肝腎中毒,光敏感,皮疹或白細胞減少.血管性水腫也有過報道.也可發生眩暈及較少的紅斑狼瘡的加重或短暫的聽力減退.局部用西藥還會有要物依賴,所以使用中藥不僅可提高治癒率還可根治。

飲食

皮膚癬菌感染的食療:

①三皮液:用黑豆皮150克、蠶豆皮150克、扁豆皮100克。加水2000—3000毫升,煎沸15—30分鐘離火,待溫後用軟毛巾浸液濕敷患處,1日1—2次,每煎1次,可使用2天。

②米醋煮杏仁湯:杏仁15克、米醋25克。將杏仁搗碎倒入醋內,然後加熱煮沸,趁熱用棉花球洗擦患處,1日洗擦1次,連用3天,隔1—2天,再連用3天。

③醋浸荸薺膏:鮮荸薺10個,陳醋75克。將荸薺削皮、切成薄片,浸入醋中,放在鍋內慢火熬,待醋干後,將荸薺搗成糊狀備用。上藥後用紙蓋好,再以繃帶綁好,1日1次。

④大蒜泥:用大蒜適量,將其搗敷患處,包好,1日換1次,連用5—7天。

⑤皮膚癬菌感染飲食宜清淡,富含營養,富含維生素和纖維素。忌厚味辛辣之品,避免易致敏和刺激的食物,如魚蝦、濃茶、咖啡、酒類等。[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