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文學名:福

百家姓排位:第504位

來源:姜姓/張姓/百濟國八姓之一

名人:福子丹、福信

郡望:百濟郡

福姓源出有三:一是出自春秋時齊國大夫福子丹之後,以祖名為氏。據《姓氏考略》載:「春秋齊大夫有福子丹。」又《國語》云:「當為福氏之始。」[1]

二是出自唐代百濟國福富順氏所改。

唐朝時朝鮮半島上的百濟國與新羅國有隙,後百濟國被新羅國所滅,百濟國中不少人逃難到中原,其中有一支姓福富順氏的,依照漢人的習慣,把自己的姓氏簡化為福姓。

三是出自明朝大臣張福時所改,其後世代相傳姓福氏。張福時身居要職而兩袖清風,世宗皇帝贊其曰:「清不過福時。」因此他被稱為福時,其後人為紀念這特殊的獎賞,就改姓為福,又形成了一支福氏。

歷史發展

主要源流

  • 源於姜姓

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福子丹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春秋齊大夫有福子丹。」在典籍《國語》中又說明:「當為福氏之始。」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大夫名叫福子丹,他的後代就以他的名字中的「福」字為姓氏,稱為福氏。

福氏後人大多尊奉福子丹為得姓始祖。

  • 源於改姓

出自明朝大臣張福時,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明朝時期,有一位總領漕務的大臣名叫張福時。張福時是順天府東安人(今北京)。史稱其善騎射,諳韜略,文武全才。明嘉靖中期(公元1544年左右),張福時歷官漕運參將,後晉升為掛印總兵、總領漕務的大臣。他為人正直廉潔,身居要職卻一直兩袖清風,受到世人的稱讚和尊敬。因此明世宗朱厚熜(公元1522~1566年在位)在當年曾讚嘆曰:「清不過福時,勇不過馬芳!」張福時因此被世人羨慕地稱為「福時」。

張福時後被言官論去。但因明世宗賜之手敕,其後裔子孫為紀念大明皇帝這種特殊的賞賜,皆名而不氏,即改「張」為「福」,皆稱福氏,世代相傳至今。[2]

  • 源於朝鮮族

出自唐朝時期朝鮮半島百濟國福富順氏、福當氏部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漢、唐時期,朝鮮半島上有百濟國。百濟,又稱南扶餘,存在於公元前18~660年,是古代朝鮮半島西南部的國家。在朝鮮半島地區,百濟、高句麗、新羅一起被稱為「三國」。百濟國,是高句麗創始者朱蒙的第三個兒子溫祚王於西漢成帝劉驁鴻嘉三年(公元前18年)在朝鮮半島的漢江南岸(今韓國河南)創建的,國祚長達六百七十八年。在百濟國的鼎盛時期,疆土涵括西朝鮮(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絕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當時的百濟國是北海地區的強國,通過海路與中國和倭奴國進行政治和貿易往來,並與北海島國倭奴國關係親昵。百濟國與新羅國有隙,在倭奴國、高句麗國的挑唆與支持下不斷黷武於新羅國,新羅國屢戰屢敗,遂向大唐王朝求援。

唐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李治派遣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率唐軍水陸並進出兵朝鮮半島,聯合新羅國軍聯合攻擊百濟國,百濟國在強大的唐軍連續攻擊下,首都泗沘(今韓國扶餘郡)很快破陷。之後,百濟國土被新羅國吞併,百濟國的末代君主義慈王扶餘義慈和大多數兒子們、貴族們、官吏們皆被流放中國,一批百濟貴族則逃往倭奴國。百濟國被滅後,一些脫逃的貴族曾試圖重建百濟。原百濟家將軍鬼室福信親自到倭奴國,擁立早先在倭奴國為人質的百濟王子扶餘豐為新王,並向倭奴國求助。倭奴國當即支持扶餘豐攜五千軍隊從倭奴國返回朝鮮半島。唐龍朔三年(公元663年),扶餘豐的百濟軍與倭奴軍聯合在海上與唐朝和新羅的聯軍開戰,史稱「白村江之戰」。經過五次交戰,百濟與倭奴聯軍慘敗,扶餘豐逃往高句麗,從此朝鮮半島上再無「百濟」之國稱。

百濟國滅亡之際,有不少人或逃難到中原,或被唐軍裹脅遷入中原,其中就有百濟福富順氏、福當氏這兩個氏族,且為百濟貴族,其中的福當氏族人後來有相當的一部分在倭奴國生息繁衍,成為今日本國福當氏巨族大姓。福富順氏、福當氏在進入中原地區定居之後,依照漢族的習俗把姓氏簡改為單姓,形成了福氏一族,後大多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 源於蒙古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蒙古民族,早期有父名子姓的習俗,即父親的名字就成為子孫的姓氏,如圖門寶音·恩和、吉日格勒·葛爾圖、烏力吉·薩仁等等,就是圖門寶音家的恩和、吉日格勒家的葛爾圖、烏力吉家的薩仁的意思,其成為後代姓氏,蒙語「圖門寶音」、「吉日格勒」、「烏力吉」等,漢義都是「萬壽萬福」、「幸福」、「福瑞」等吉祥的名稱,後有以漢義為漢化姓氏者,多稱福氏,世代相傳至今。

  • 源於滿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寧古塔氏,滿語為Ningguta Hala,漢義「六」,即「清六祖」的世居地(滿清六祖指建州女真先祖佟·福滿,共生有六個兒子:長子佟·德世庫、次子佟·劉闡、三子佟·索常阿、四子佟·覺昌安、五子佟·包郎阿、六子佟·費實,這兄弟六人分居六處,內稱「六王」,對佟·努爾哈赤來說,就是「六祖」,寧古塔氏是第六祖佟·費實的後裔子孫),以居地為氏,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琿春(今吉林琿春)、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佟吉(今吉林敦化南部)等地,所冠漢姓為寧氏、劉氏、艾氏、文氏、福氏等。該支福氏始祖為寧古塔·齊爾喀申,滿洲鑲白旗人,世居寧古塔,後金初期偕兄寧古塔·納林率眾來歸,初為佐領,累官至福陵總管,加世職三等男爵。在寧古塔·齊爾喀申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名稱為漢化姓氏者,稱福氏,世代相傳至今。

⑵.滿族罕扎氏,滿語為Hanja Hala,漢義「廉潔、清潔」,世居巴顏和羅地方(今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後多冠漢姓為韓氏、福氏。該支福氏始祖為罕扎·台弼圖,滿洲包衣鑲藍旗人,世居瀋陽福中(今遼寧瀋陽和平區),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特旨授游擊,從征吳三桂,加副將銜,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罕扎·台弼圖在隨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征討隨明末山西大同守將姜瓖一起造反的王輔臣(西路馬鷂子)時陣亡,追贈雲騎尉。在罕扎·台弼圖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世居地名「福中」漢化為福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⑶.滿族福錫氏,滿語為Fusi Hala,漢義「撫(順)西」,世居福山(今黑龍江下游左岸普爾薩西北焯絡河西原菲森屯),後多冠漢姓為福氏。

⑷.滿族瑚圖哩氏,滿語為Huturi Hala,漢義「福」,世居黑龍江兩岸,後多冠漢姓為福氏。

⑸.滿族弼嚕氏,亦稱碧魯氏、必祿氏,滿語為Biru Hala,滿族姓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黑龍江沿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為何氏、異氏、鄭氏、福氏等。該支福氏始祖為弼嚕·福濟,滿洲鑲白旗人,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進士,累官至成都將軍氏、雲貴總督氏、烏里雅蘇台將軍。在弼嚕·福濟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諧音漢化為福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⑹.滿族傅佳氏,滿語為Fu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福寧額(今黑龍江虎林)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傅氏、福氏。

⑺.滿族福塔氏,亦稱付哈氏,滿語為Futa Hala,漢義「繩子」,世居長白山區,後多冠漢姓為福氏、傅氏等。

⑻.滿族南福祿氏,滿語為Nanfulu Hala,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所冠漢姓中有南氏、福氏等。

  • 源於達斡爾族

源於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記載:斡爾族鄂諾氏,亦稱俄嫩氏、鄂內氏、鄂訥氏、斡難氏,為斡爾族著姓,世居鄂嫩河(今黑龍江上游北岸支流斡難河流域)、黑龍江北境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no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鄂氏、敖氏、吳氏、福氏等。該支福氏的始祖為鄂諾·福克精阿,滿洲鑲黃旗人,世居黑龍江兩岸,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從征伊犁、小金川,因功賜號巴圖魯,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在台灣島鎮壓起義軍時陣亡,追贈雲騎尉。

在鄂諾·福克精阿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諧音漢化為福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土家族、傣族、白族、彝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福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福氏,世代相傳至今。

歷史名人

福裕

元初嵩山少林寺高僧,是元代中興少林寺最有名的方丈。福裕圓寂後,元朝皇帝追封其為"晉國公",他是少林寺歷史上唯一一位被封為國公的僧人。由於福裕為中興少林寺立下的大功可以和開山祖師相比,故少林寺僧人為其建有裕公塔,並在其塔前立"開山祖師"碑一通,以示紀念。元初,世祖命福裕和尚主持少林,並統領嵩岳一帶所有寺院。福裕主持少林時,創建鐘樓、鼓樓,增修廊廡庫廚,金碧輝煌,殿宇一新,僧徒雲集演武禮佛,"眾常兩千"。後福裕被元帝追封為晉國公。

福壽

元朝人,官至江南台御史大夫,對朝廷非常忠誠。他文武雙全,打仗時奮勇當先,死後皇帝也很悲哀,追加他封號為"忠肅"。

福時

明順天府東安人,本姓張,名福時。善騎射,諳韜略。嘉靖中歷官漕運參將,晉掛印總兵,總漕務。世宗以"清不過福時、勇不過馬芳"稱之。後被言官論去。因世宗賜之手敕,皆名而不氏,故改姓福氏,其後代相傳姓福。

姓氏文化

郡望堂號

  • 郡望

百濟郡:百濟,古人稱之為東夷,初以百家濟海,因號百濟。東夷原有三個韓國: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韓。弁韓、辰韓各有十二國,馬韓有五十四國。大國萬餘家,小國數千家,總十餘萬戶,百濟即其中之一。東漢末年,尉仇台統治百濟,名為夫余王。晉朝時期句麗據有遼東,百濟則據有遼西、晉平二郡(今柳城、北平之間)。自晉朝以後,百濟國併吞了其他諸國,據有馬韓故地,自置百濟郡,其時轄地在今朝鮮半島。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辛酉~壬午,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平陵郡:即今山西呂梁地區文水縣,因境內有文峪河水而得名。春秋時期屬晉國,稱平陵縣。戰國時期為大陵。西漢時期設大陵縣,別置平陶縣。北魏時期廢大陵縣置受陽縣,平陶縣徙往今山西平遙。隋開皇十年(庚戌,公元590年)改受陽為文水縣,唐天授元年(庚寅,公元690年)因文水是武則天故里,改名為武興縣;唐神龍元年(乙巳,公元705年)改稱文水縣。1958年併入汾陽縣,1959年復置文水縣一直至今。

為什麼要貼福

福字是一個非常吉祥的字,人們常常會在家中的大門或者玻璃上面貼福字[3]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傳說,民間貼「福」之風開始於姜太公封神之時。各路神仙分派妥當,姜太公的老婆馬氏也來討神位。姜太公無奈,便把她封為「窮神」,並規定凡是貼了「福」字的地方不能去。於是,老百姓便家家貼「福」、燃放鞭炮,驅趕這位不受歡迎的「窮神」。

福」字之所以倒貼,傳說起於清代恭親王府。那年春節前夕,大管家按例寫了幾個斗大的「福」字,叫人貼於王府的大門上。有個家丁目不識丁,竟將「福」字頭朝下貼上。恭親王福晉十分氣惱,欲鞭罰懲戒。可這大管家是個能言善辯之人,慌忙跪倒陳述:「奴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喜慶之兆。」恭親王一聽覺得合情合理,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福到(倒)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沒學問的奴才,還真想不到有這種招式呢!」遂賞管家和家丁各五十兩銀子,可真是因禍得福!

"福"字倒貼在中國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下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但貼的時候,究竟應該正着貼還是倒着貼,卻讓很多人犯難。民俗專家表示,年味就像這個「福」字,不用講求形式,怎麼貼都可以 ,只要你感受到了快樂,它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不少人以為「福」字要倒着貼,寓意「福到」,事實上這是個將錯就錯的「口彩」。在傳統民俗中,只有3種情況才能倒着貼「福」:一是有人家上年遇到大災大難,為了扭轉運氣才會倒着貼;二是馬桶、腳盆、痰盂、垃圾桶上的「福」字倒着貼,意思是把不好的東西倒出去;在屋內的柜子上也要倒貼福字,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貼福字,表示福氣(也是財氣)會一直來到家裡、屋裡和柜子里。第三種情況僅僅是為了討「口彩」。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今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今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4]

視頻

福字書法 書寫視頻

福字中國結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