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禹之謨渴望流血而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禹之謨渴望流血而死,歷史人物故事。[1]

故事內容 

原圖鏈接禹之謨


禹之謨(1866-1907),湖南省雙峰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曾以幕友身份隨湘軍參加甲午戰爭,運送糧彈,後去上海研究實業,與譚嗣同等相識,主張變法維新。1903年加入華興會,1906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任湖南分會首任會長,積極從事革命活動。同年8月10日在長沙被捕入獄,秘密解往湘西靖州,備受酷刑,堅貞不屈。1907年2月6日,被殺害于靖州東門外。就義前高呼:我為救中國而死,救四萬萬人而死!


民主革命先驅禹之謨,1866年8月27日(農曆7月18日),誕生於湖南雙峰縣青樹坪鎮貽則堂。他少有大志,嫻文習武,嫉惡如仇,愛憎分明,最愛讀王船山著作。20歲時禹之謨遍游江、浙諸省,廣泛接觸社會名流,研讀西方社會政治學說,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愛國憂民之心日趨強烈。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他憤然棄筆從戎,投身清軍,立志報國。由於晚清政府腐敗,中日甲午戰爭失敗。1897年,禹之謨回到家鄉創辦實業,走實業救國道路。"戊戌變法"失敗後,禹之謨深知倚賴清廷改行新法,實施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是行不通的,遂盟發民主革命思想,積極投入反清鬥爭。1900年,禹之謨東渡日本留學,尋找救國道路。在日期間,他結識了孫中山黃興陳天華等人,積極參加中國留學生的各種活動。1902年春回國,先在安慶設立阜湘織布廠,後返湘潭創辦湘利黔織布局,實踐其實業救國的主張。


1904年初,黃興創立華興會,禹之謨首批加入,積極組織反清鬥爭。1904年4月,為反對美帝國主義攫取中國鐵路建築權,湖南掀起粵漢鐵路廢約自辦運動。禹之謨領導組織省工商各界,集資百餘萬,收回了路權。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成立,不久,禹之謨在湘組建同盟會湖南分會,並被推為首任會長。期間,他還竭力創辦惟一學堂(今湖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和湘鄉駐省中學(今湘鄉一中)。由於禹之謨精誠愛國,敢於任事,且具有出色的宣傳和組織才能,深得各界群眾的擁戴,公認他是湖南工、商、學各界的代表,分別被舉為湖南商會會董,湘學會會長,湖南學生自治會總幹事。1906年5月,着名的反清革命宣傳家陳天華和愛國志士姚宏業靈柩返湘時,他首倡"公葬嶽麓山,以彰義烈",發動萬餘名學生舉行大型公葬活動;6月,痛懲長沙善化學務處總監俞誥慶。


1906年8月,禹之謨為反對清廷鹽捐浮收和提款興學等反動政策,率湘鄉駐省中學200名學生回湘鄉與縣衙據理力爭。8月10日,被湖南巡撫龐鴻書以"鬨堂塞署、圖謀不軌"罪名逮捕入獄。1907年2月6日,禹之謨在靖州東門外慷慨就義,年僅41歲。臨刑前他高呼:"為救中國而死,為救四萬萬人而死,繼我志者自有人!"。其遺體始葬青樹坪,民國元年公葬於嶽麓山。孫中山追贈禹之謨為陸軍左將軍。


禹之謨墓位於嶽麓山麓山寺北側,與陳天華、姚洪業墓上下毗鄰。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長沙市河西嶽麓山麓山寺北側。


1912年10月,自雙峰遷葬於此。占地面積約29平方米。墓呈三級台階狀,長方形,平頂,長245米,寬1.45米,高0.8米。塋地及墳堆皆以花崗石鋪砌。墓後立漢白玉碑三通。


主碑刻"烈士禹之謨墓"六字,高1.47米,寬0.5米。左右附碑分別刻墓主禹之謨遺作《告同胞書》手跡和朱杞、顏昌堯所撰墓志銘,均高1.27米,寬0.43米。墓前有石案、石礅、拜台及護欄等設施。


參考資料 

  1. 禹之謨渴望流血而死 兒童故事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