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米麴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米麴黴 米麴黴(Aspergillus oryzae ( Asp.oryzae))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從梗孢科,麴黴屬真菌中的一個常見種。米麴黴是一類產複合酶的菌株,除產蛋白酶外,還可產澱粉酶糖化酶纖維素酶植酸酶等。 米麴黴是理想的生產大腸桿菌不能表達的真核生物活性蛋白的載體。米麴黴基因組所包含的信息可以用來尋找最適合米麴黴發酵的條件,這將有助於提高食品釀造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化學成分米麴黴

結構介紹

米麴黴菌落生長快,10d直徑達5~6cm,質地疏鬆,初白色、黃色,後變為褐色至淡綠褐色。背面無色。分生孢子頭放射狀,一直徑150~300μm,也有少數為疏鬆柱狀。分生孢子梗2mm左右。近頂囊處直徑可達12~25μm,壁薄,粗糙。頂囊近球形或燒瓶形,通常40~50μm。小梗一般為單層,12~15μm,偶爾有雙層,也有單、雙層小梗同時存在於一個頂囊上。分生孢子幼時洋梨形或卵圓形,老後大多變為球形或近球形,一般4.5μm,粗糙或近於光滑。 分生孢子梗長約2mm,近頂囊處直徑達12~25μm,壁薄而精糙。頂囊近球形或燒瓶形,直徑40~50μm,上覆單層小梗。分生孢子幼時洋梨形或隨圓形,成熟後為球形或近球形,直徑4.5~7.0μm,表面粗糙或近於光滑。分生孢子頭直徑150~300μm。 菌落生長較快,質地疏鬆。初呈白色、黃色,後轉黃褐色至淡綠褐色,背面無色,分布甚廣,主要在糧食、發酵食品、腐敗有機物和土壤等處。是我國傳統釀造食品醬和醬油的生產菌種。也可生產澱粉酶、蛋白酶、果膠酶曲酸等。會引起糧食等工農業產品霉變。

在生產上的作用

在澱粉酶的作用下,將原料中的直鏈、支鏈澱粉降解為糊精及各種低分子糖類,如麥芽糖葡萄糖等;在蛋白酶的作用下,將不易消化的大分子蛋白質降解為蛋白腖、多肽及各種氨基酸,而且可以使輔料中粗纖維植酸等難吸收的物質降解,提高營養價值、保健功效和消化率,廣泛應用於食品、飼料、生產曲酸、釀酒等發酵工業,並已被安全地應用了1000多年。米麴黴基因組的破譯,也為研究由麴黴屬真菌引起的麴黴病提供了線索。

米麴黴的培養

固態培養方法( solid state cultivation ) :主要有散曲法和塊曲法。部分黃酒用曲,紅酒及醬油米麴黴培養屬散曲法,而黃酒用曲及白酒用曲一般採用塊曲法。 固態制曲設備:實驗室主要採用三角瓶或茄子瓶培養;種子擴大培養可將蒸熱的物料置於竹匾中,接種後在溫度和濕度都有控制的培養室進行培養;工業上目前主要是厚層通風池制曲;轉式圓盤式固態培養裝置正在試驗推廣之中。 固態培養微生物,主要用於黴菌的培養,但細菌和酵母也可採用此法。其主要優點是節能,無廢水污染。單位體積的生產效率教高。

實驗過程

米麴黴菌種的純化,製成斜面,將斜面菌種接入 250ml 三角瓶培養成種曲,再將種曲擴大培養 ( 500ml )三角瓶。

米麴黴培養

分為斜面培養和三角瓶培養兩個階段。三角瓶培養物在工廠中作為一級種子。試管斜面培養基:豆餅浸出汁: 100 克豆餅,加水 500ml ,浸泡 4 小時,煮沸 3-4 小時,紗布自然過濾,取液,調整至 5 波美度。每 100ml 豆汁加入可溶性澱粉 2 克,磷酸二氫鉀 0.1 克,硫酸鎂 0.05 克,硫酸銨 0.05 克,瓊脂 2 克,自然 pH 。或採用馬鈴薯培養基:馬鈴薯 200 克,葡萄糖 20 克 ,瓊脂 15-20 克,加水至 1000ml ,自然 pH 。 三角瓶培養基製備: 米麴黴的培養基 : 1 :麩皮 40 克,麵粉(或小麥) 10 克,水 40ml 。 2 :豆粕粉 40 克,麩皮 36 克,水 44ml 。 裝料厚度 : 1cm 左右; 滅菌: 120 ℃,30min; 接種及米麴黴的培養條件: 米麴黴固態培養主要控制條件:溫度,濕度,裝料量,基質水分含量。固態培養前,原料的蒸熟及滅菌是同時進行的,實驗室一般是在高壓滅菌鍋中進行;但在工廠中則是原料的煮熟和滅菌與發酵分別在不同的設備中進行。這點與液態發酵是不同的。 28-30℃,培養20小時後,菌絲應布滿培養基,第一次搖瓶,使培養基鬆散;每隔8小時檢查一次,並搖瓶。培養時間一般為72小時。 3. 實驗儀器、設備和材料 恆溫培養箱或者固態培養室,負壓式超淨工作檯,顯微鏡,水浴鍋,試管,茄子瓶,平板和 500ml 三角瓶等。

參考資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