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粑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粑粑
圖片來自gogonews

粑粑[1]中國南方長江流域,特別是西南三省以及兩湖、廣西等地的一種食品總稱,大體指用搗碎的糯米或其他糧食做成的餅狀或者團狀食品。因原料和做法方式繁多,各地各有特色。按原料不同有糯米小麥玉米等。按製作方法有蒸、炸、煮、烤等。在不同的時節如清明三月三春節甚至有專門的做法。比較有名的有葉兒粑糍粑桐子葉粑粑、油粑粑、玉米粑粑等。

一些南方少數民族,如苗族納西族土家族也將此類食品稱為粑粑

江西特色

江西省萍鄉地區一種特色小吃;清明寒食裡面有一種是艾葉粑粑,外表是深綠色的、裡面的餡或是豆沙或是碎花生的甜糍粑,也有放碎菜葉艾葉粑粑做成鹹的,入口即聞一股艾葉的清香。食之,可祛風驅邪。

艾葉,又稱艾草、香艾、蘄艾、艾蒿,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經。能散寒除濕,溫經止血。適用於虛寒性出血及腹痛,對於婦女虛寒月經不調、腹痛、崩漏有明顯療效,是一種婦科良藥。在傳統中國民間醫藥學中,艾葉用於預防瘟疫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屬於極易就地取材的一味中草藥。現代醫學的藥理研究表明,艾葉還是一種廣譜抗菌抗病毒的藥物,它對多種病毒和細菌都有抑制和殺傷作用,能平喘,鎮咳,祛痰,能止血,抗凝血,鎮靜,抗過敏,能護肝利膽,對呼吸系統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艾葉作成的艾灸,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

除開藥理作用外,艾葉還是一種應用廣泛的食材。在中國廣闊的南方及西南地區,素來都有食用以艾葉為原料製做的麵食、湯品、菜餚的習俗。最典型的莫過於盛行於兩廣及湘、黔部分地區的民間美食——艾葉粑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