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毛港朝鳳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毛港朝鳳寺

圖片來自隨意窩


紅毛港朝鳳寺,是位於臺灣高雄市鳳山區的寺廟,主祀觀音菩薩。原廟址在高雄小港區紅毛港姓洪仔聚落,故又稱「姓洪仔廟」。過去朝鳳寺祭祀圏廣大,五營神兵守護的範圍涵蓋了濟天宮朝天宮。紅毛港諸廟遷址重建時,朝鳳寺也是最早落成的廟宇。此外原本的紅毛港福德祠在遷村後,與朝鳳寺合併。[1]

根據廟方說法,朝鳳寺的歷史可追溯至乾隆廿二年(1757年)。學者謝貴文認為根據《重修鳳山縣志》記載,「萬丹」、「岐後」(旗後)、「大林蒲」等處有發達的漁業活動,在「岐後」(旗後)與「大林蒲」之間的紅毛港地區當時很可能也有相當規模的漁業聚落,故有建廟之事應屬合理。而在紅毛港各個角頭廟之中,朝鳳寺也是唯一一間有被記載在光緒廿年(1894年)《鳳山縣采訪冊》的寺廟。此外建廟年代,也有乾隆十年(1745年)和光緒十六年(1890年)之說。

而朝鳳寺的起源,據說是當初漁民在海上打撈到一尊觀音像,遂帶回聚落供奉,之後因相當靈驗,遂建廟供奉。而除了洪姓居民之外,早期信徒也有蘇姓與張姓居民,後來蘇姓信徒擲筊另建他廟,是為蘇、張兩姓共同祭祀的朝天宮。光緒十六年(1890年),有信徒洪溥募修。

最初朝鳳寺的建物相當簡陋,後來有過修建。根據民國39年(1950年)留下的舊照片,當時的朝鳳寺是磚造平房式建築。民國63年(1974年)發起重建,蓋成兩層樓的大廟,面積是遷村前紅毛港各廟之最,而當時建成的廟貌也是遷村前最後的樣子。

紅毛港遷村後,朝鳳寺在民國96年(2007年)10月27日舉行遷廟大典,儀式中有一需要20人左右才能舞動的大型龍陣,其特別之處是龍身用漁網做成,各節用魚簍當骨架,展現紅毛港原本的漁村特色。此外朝鳳寺與福德祠兩廟合併,兩廟原本就相距不遠,且管理委員都是洪姓宗親,在請示神明之後遂將兩廟合一。新廟工程於民國97年4月8日開始,於民國100年(2011年)1月5日舉行祈安慶成入火安座大典,是紅毛港諸廟中最早完成遷建者。

紅毛港福德祠

紅毛港福德祠是紅毛港一間專祀福德正神的廟宇,相傳建於清道光五年(1825年),另有道光元年(1821年)之說。據說福德祠舊址原有一大茄苳樹,受居民膜拜,之後建祠供奉福德正神。原是竹寮,日治時期改建成水泥砌磚單門小廟。二次大戰後在民國卅八年(1949年)置供桌,民國六十七年(1978年)新建廟宇。此外該廟後方在日治時期祠是寬約5、6公尺的紅毛港渡口碼頭。而在遷村之後,福德祠與朝鳳寺合併。

紅毛港福德祠每三年會前往屏東關山高山巖福德宮進香,兩廟的福德正神結為兄弟關係。

祭典

朝鳳寺過去將觀音佛祖與天上聖母並列為主神,而觀音又位在龍(大)邊。而傳統觀音聖誕是在農曆二月十九,天上聖母聖誕是在三月廿三,連續兩個月有重大活動對信徒負擔太重,信徒在擲筊請示得到同意之後,統一在三月廿八慶祝神明聖誕。不過在新廟中,不同過去將兩神一起供奉在中央神龕,而是觀音居中,天上聖母在左,觀音右方則是溫府千歲。在此之外,朝鳳寺還供奉有池府千歲註生娘娘城隍尊神中壇元帥、福德正神等神明。其中福德正神來自紅毛港福德祠。

朝鳳寺每四年會擴大慶祝神誕,前往鳳邑舊城城隍廟大崗山超峰寺大社三奶壇碧雲宮、臺南南鯤鯓代天府、雲林北港朝天宮等廟進香或會香。

五營

遷村前朝鳳寺有內外五營,遷村後只剩下內五營 。過去外五營涵蓋的範圍,包含了濟天宮與朝天宮。

其他

過去醫藥不發達的時代,朝鳳寺的信徒在生病時會試著來廟中祈求「金丹」,也就是將神像刮下一點木屑,泡杯水一起服下。


參考文獻

  1. 紅毛港朝鳳寺,癖客邦,